正在加载图片...
结出一般原则。老子认为,综观卦象之间的上下无常,纵横交错,可以概括出自然景象的 个本质特征,那就是“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同时,从爻变的角度看,凡筮得阳 爻,其数为九,筮得阴爻,其数为六,都代表着事物的极限,必然要向另一自然现象(即事物 的存在状态)转化,因此,可以概括出自然景象的另一个本质特征,那就是“物壮则老”。 (《老子·五十五章》就自然界“周行而不殆”与“物壮则老”并列来看,自然界显然有一定 的规则可循,那就是事物虽然时刻都在运动中,而且这种运动过程是无穷无尽的,但它们 是在相辅相成的前提下,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老子把这种规则性的认识称之为“道”。 道”是老子对易象内在规则的抽象,它确实不象易象那么有具体现象可以感知,故老子把 它名之曰:“大象”。(《老子·三十五章》)也就是对易象的统括。老子多次论述了“道”的不 可感知,多次点明“道”的玄妙属性 非但如此,老子还结合春秋时期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成果,对自然界的生化过程作了 描述。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元。”(《老子·四十章》)表明老子还试图在易象内在原则的抽象和概括的前提下, 对整个易象藉以存在的宇宙生化过程进行阐述,试图对易象进行更两层次的把捏。这是易 象学说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2老子之道继承了易象与人的生存原则密切联系的待征,阐发了道论前提下的人生 政治伦理原则。 老子之道,落实到人生,就叫做“德”。由于老子认为从自然哲学引发出的德不可与儒 家伦理规范混同,有时他又把它称之为“玄德”。它主要体现为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这些原则,正如有些学者所 指出的,有一些是直接由《易经》而来,有一些则是老子对自然哲学的独特体悟,比如他从 “物壮则老”事物总是向对立面转化,而总结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 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老子·三十六章》 老子由自然哲学引发的人道观,一方面是易象人道观的继承,另一方面也是易象人道 观的发展。他把《易象》由个别自然景象与人生状况的比附提高到从自然界的内在原则去 论证人的生存原则上来,表明他既承认自然界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又主张应从自然界的 原则去考察人类精神乃至生活方式与自然界的同一性。 可见,《周易》对老子的影响主要是西周初年以来被发展了的《易象》学说以及易象的 思维方式。而老子也并非被动地照搬照抄,他所提出的道论,既继承了《易象》学说和它的 思维方式,又把《易象》学说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开创了《易》学研究的新局面 二、道家对儒学的批评与《彖》、《象》二传的形成 与老子自然哲学相反,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从人的存在状况去阐述人的生存原则 孔子就曾多次从人的情性角度调和社会个体与礼制规范的矛盾冲突,并认为礼缘人的性 情而设。孔子之后,儒家有些派别把人性论提高到本体角度。如孟子就认为人性中仁、义 礼、智四端就是“道”,是万物的本原,只要尽心知性,善养浩然之气,就可以与天地同流,儒 家从人性立论的理论遭到道家的批评庄子就曾指出,人不过是宇宙生化过程中一个十分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结 出一般原则 。 老子 认为 , 综观卦象 之 间的上 下 无常 , 纵横交 错 , 可 以 概括 出 自然景象 的一 个 本 质特 征 , 那就 是 “ 周行 而不 殆 ” 《老子 · 二 十五章 》同 时 , 从 艾变 的角 度 看 , 凡笼得 阳 交 , 其 数为 九 , 览得 阴交 , 其 数 为六 , 都代表着事物 的极限 , 必 然要 向另一 自然 现象 即事物 的 存 在 状 态 转 化 , 因此 , 可 以 概 括 出 自然 景 象 的 另 一 个 本 质 特 征 , 那 就 是 “ 物 壮 则老 ” 。 《老子 · 五 十五 章 》就 自然界 “ 周行 而 不殆 ”与 “ 物壮则老 ”并 列来 看 , 自然界 显然 有一 定 的 规则 可循 , 那 就 是 事物 虽 然 时刻 都在运 动 中 , 而 且这 种 运 动过 程是无 穷无尽 的 , 但它 们 是 在相 辅 相 成 的 前 提 下 , 向各 自的对 立 面 转 化 。 老 子 把这 种规 则性 的认识称 之为 “ 道 ”。 “ 道 ”是老子对 易象 内在规 则的抽象 , 它确 实不象 易象那么有具体现象可 以感知 , 故老子把 它 名之 曰 “ 大象 ” 。 《老子 · 三十五 章 》也就是 对 易象的统括 。 老子 多次 论述 了 “ 道 ”的不 可感 知 , 多次 点 明 “ 道 ”的玄妙属性 。 非但如此 , 老 子还结合春秋 时期人 们对 自然 界认识 的成果 , 对 自然 界的生化 过程作了 描述 。 说 “ 道生一 、 一 生二 , 二 生三 , 三生万物 ” 。 《老子 · 四 十二章 》说 “ 天 下万物生于有 , 有 生 于元 。 《老子 · 四 十章 》表 明老 子 还 试 图在 易象 内在原 则 的抽象和 概 括 的前提 下 , 对 整个 易象 藉 以存在 的宇宙生化过程 进行 阐述 , 试图对 易象进行更高层 次 的把 握 。 这是 易 象 学 说得 以继 续发展的重 要理论基础 。 老子之道 继承 了易象与人 的 生存原则 密 切联 系的特征 , 阐发 了道论前提 下的人生 政 治 伦理原则 。 老子之道 , 落实到人 生 , 就 叫做 “ 德 ” 。 由于 老子认为从 自然哲学 引发 出的德不可 与儒 家 伦理 规范混 同 , 有时他又 把它称之 为 “ 玄德 ” 它 主要体现 为 自然无 为 、 致虚 、 守静 、 生而 不有 、 为而 不恃 、 长而不宰 、 柔 弱不 争 、 居下取 后 、 慈 、 俭 、 朴 等 。 这些原 则 , 正如有 些 学者所 指 出的 , 有一 些是 直接 由《易经 》而来 , 有 一些 则是 老子 对 自然哲学 的独特 体悟 , 比如 他从 “ 物 壮 则老 ” , 事物 总是 向对 立 面转 化 , 而 总结 出 “ 将欲歇 之 , 必 固 张之 将 欲 弱 之 , 必 固强 之 将 欲废之 , 必 固兴之 将 欲取之 , 必 固与之 , 是 谓 微 明 。 ” 老子 · 三 十六章 》 老子 由 自然哲学 引发 的人道 观 , 一方 面是 易象人道观 的继承 , 另一 方 面也是 易象 人道 观 的发 展 。 他把《易象 》由个 别 自然景 象与 人 生 状况 的 比附提高到 从 自然 界 的 内在 原则去 论证人 的生存原则上来 , 表 明他既承 认 自然界与人有着密 切的联系 , 又 主张应 从 自然界的 原则 去考 察人类精 神乃 至 生 活方式 与 自然界 的 同一性 。 可 见 ,《周 易 》对老子 的影 响主 要 是西 周初 年 以来被发 展 了 的《易象 》学 说 以及 易象 的 思维方式 。 而老子 也并非被动地照搬 照抄 , 他所提 出的道 论 , 既继承 了《易象 》学 说和它的 思维 方式 , 又 把《易象 》学说提高到 一个 新 的高度 , 并开 创 了《易 》学 研 究 的新 局 面 。 二 、 道家对儒学 的批评与《象 》 、《象 》二传的形成 与老子 自然哲学 相反 , 孔子 为代表 的儒家 主 张从 人的存在状 况去 阐述 人的 生存原则 。 孔子 就 曾多次从人 的情性 角度 调 和 社会个 体与礼制 规范 的矛 盾 冲突 , 并 认为礼缘人 的性 情而 设 。 孔子 之 后 , 儒家有些 派别把 人性 论提 高到 本 体角度 。 如 孟子 就认为 人性 中仁 、 义 、 礼 、 智 四 端就 是 “ 道 ” , 是万物 的本 原 , 只要 尽心 知性 , 善养浩 然之气 , 就 可 以与天地 同流 , 濡 家 从 人性立 论 的理 论遭 到道家的批评 。 庄 子 就 曾指 出 , 人 不 过是 宇 宙生化过 程 中一个十分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