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传统儒学视角中涉及的个人观 1确立了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 首先,人的智慧特性、中心地位和决定作用,确立了人的价值地位的主体性, 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是在“天人合一”的前提下确立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的,因此 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物不是处于矛盾、对立的关系中,而是处于和谐统 息息相关的关系中。这一点与“人在环境中”的理论相一致。中国传统人本思想 既明确肯定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实然性,又着意强调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应然性。在 肯定“人者天地之心”的同时又要求人“为天地立心”;在承认“人贵”的同时 又主张“立人”。从而,在实然与应然的互动中,弘扬了人把自己修养成价值主 体、提升为价值主体的能动精神 其次,确立了人的道德理性,董仲舒云:“唯人独能为仁义”s因此中国传统 儒学代表下的哲学认为人是道德主体而非功利主体,这与西方哲学中“人是万物 的尺度”和“人存在的目的是追求自身幸福的最大化”是不同的。人是有德性约 束的,需要道德层面的自律和他律。人接受天地养育,从而也对于社群乃至社会 有道德责任。中国传统儒学中强调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重要性,即为“仁者爱人”。 2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标志在于无所不能的能动精神,荀子《天论》中阐述了“天行有常”但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制天命而用之”朱熹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天能覆而 不能载,地能载而不能覆,而人无所不能,兼两者之功。充分肯定了个人的能动 性和人的价值。也是“人环互动”的较好说明。那么笔者也可以得出结论,中国 本土文化也是强调个人的能动性和价值的,也就是说,人是可以根据外在环境调 节发展方向,作出决定的。人本主义精神对中国本土化的案主自决提供了土壤。 3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联性 孟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由里及表,以小见大。 首先从个人做起,最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哲学家们进而提出了“政 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为政之道。总之,对人作为国家兴 盛、社会发展、政权巩固的决定因素的充分肯定。人既然是天地的中心,宇宙的 主体,那么对于治国、治世来说人就是根本性的决定性的力量和因素。一个国家 ③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二)中国传统儒学视角中涉及的个人观 1.确立了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 首先,人的智慧特性、中心地位和决定作用,确立了人的价值地位的主体性, 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是在“天人合一”的前提下确立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的,因此, 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物不是处于矛盾、对立的关系中,而是处于和谐统一、 息息相关的关系中。这一点与“人在环境中”的理论相一致。中国传统人本思想 既明确肯定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实然性,又着意强调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应然性。在 肯定“人者天地之心”的同时又要求人“为天地立心”;在承认“人贵”的同时 又主张“立人”。从而,在实然与应然的互动中,弘扬了人把自己修养成价值主 体、提升为价值主体的能动精神。 其次,确立了人的道德理性,董仲舒云:“唯人独能为仁义”⑤因此中国传统 儒学代表下的哲学认为人是道德主体而非功利主体,这与西方哲学中“人是万物 的尺度”和“人存在的目的是追求自身幸福的最大化”是不同的。人是有德性约 束的,需要道德层面的自律和他律。人接受天地养育,从而也对于社群乃至社会 有道德责任。中国传统儒学中强调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重要性,即为“仁者爱人”。 2.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标志在于无所不能的能动精神,荀子《天论》中阐述了“天行有常”但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制天命而用之”朱熹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天能覆而 不能载,地能载而不能覆,而人无所不能,兼两者之功。充分肯定了个人的能动 性和人的价值。也是“人环互动”的较好说明。那么笔者也可以得出结论,中国 本土文化也是强调个人的能动性和价值的,也就是说,人是可以根据外在环境调 节发展方向,作出决定的。人本主义精神对中国本土化的案主自决提供了土壤。 3.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联性 孟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由里及表,以小见大。 首先从个人做起,最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哲学家们进而提出了“政 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为政之道。总之,对人作为国家兴 盛、社会发展、政权巩固的决定因素的充分肯定。人既然是天地的中心,宇宙的 主体,那么对于治国、治世来说人就是根本性的决定性的力量和因素。一个国家 ⑤ 董仲舒《春秋繁露. 人副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