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 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 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 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 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 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质疑思辨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一—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 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 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 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觉解”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 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 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 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 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 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 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 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 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 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 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 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 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 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 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 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 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 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 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二、质疑思辨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 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 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 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觉解”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 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 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 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 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 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 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 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 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 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 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 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 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 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