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G.O.D.D 第24卷第3期 表1非构造油气藏分类 在缓坡带更容易发育地层超覆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 气藏、岩性油气藏和地层-岩性复合油气藏。 (4)大断层负地形区 岩性透镜体油气藏 在盆地发育的后期,河流相发育,在断层下降盘 性油气藏 古河道砂岩油气藏 形成负地形,河流下切充填形成条带状河道砂体12。 生物礁油气藏 因此在大断层负地形区易发育古河道砂岩油气藏。 物性封闭油气藏 (5)古隆起区 地层超覆油气藏 在古隆起区主要发育古潜山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3.2层序地层格架内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古潜山油气藏 据GR.Bam(1995)统计,世界上大部分油气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田86%的储量赋存于低水位体系域中,只有12%与 构造-岩性油气藏 水进体系域有关,2%与高水位体系域有关0l。松 复合油气藏 构造-地层油气藏 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有48.2%的油气储存于低水位体 地层岩性油气藏 系域,26.8%的油气储存于水进体系域中,25.0%的 油气储存于高水位体系域中11。由此可见,非构 另外,有些学者以油层岩石类型为划分依据将非造油气藏的分布与层序地层格架有一定关系。 构造油气藏分为碎屑岩油气藏、碳酸盐岩油气藏、火 (1)低水位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 成岩油气藏、变质岩油气藏及泥岩类油气藏1。但 大多数油气藏都赋存于低水位体系域中1151 这种分类方案目前没有被广泛采用 而与低水位体系域有关的油气藏多数是地层、岩性油 气藏。其中包括盆底扇、水下扇形成的岩性透镜体油 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气藏和前积楔附近形成的与三角洲或河口湾有关的地 非构造油气藏的储集体发育和分布非常复杂,精层尖灭油气藏及逆着湖嗨海)口向上追溯的古河道 确描述其空间展布是油气勘探开发能否取得高效的关砂油气藏。 键。弄清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对其勘探开发具有 (2)水进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 极其重要的意义。 水进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并不十分发育,主要 3.1盆地内部不同次级构造单元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分布一些水进型扇三角洲,远端可能发育浊积扇沉 布特征 积,层序充填以向凹陷边缘方向超覆为特征,较易形 我国中东部陆相含油气盆地主要为箕状断坳陷盆成超覆型油气藏,但规模一般较小。 地,其内部结构一般主要由陡坡带、洼槽带和斜坡带 (3)高水位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 三部分组成。在不同的次级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的非构 高水位体系域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良好的 造油气藏,且主要受储集层单元、断层、局部构造三盖层和生油层。以三角洲、扇三角洲的进积型沉积为 个因素及组合关系控制 主,晚期可发育泛滥平原沉积,前端也可发育滑塌浊 (1)陡坡带 积扇。因此,高水位体系域中也可有岩性、地层或岩 在坡度10°~30以上的断陷陡坡带,主要发育性地层复合油气藏分布。 冲哄洪)积扇-近岸水下扇-浊积扇与扇三角洲或 另外,发育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浊积扇砂体、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以岩性油气藏群为主体近岸水下扇和辫状三角洲前缘砂体在有利的地层或构 的非构造油气藏聚集带4。更进一步,在陡坡带下造位置可以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或地层油气藏1 倾部位主要是地层超覆与砂砾岩扇体油气藏,在陡坡3.3坡折带背景下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带的上倾部位主要为同生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或地 坡折带对非构造圈闭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 层不整合油气藏 用,且其形成的非构造圈闭在储集物性、封堵条件以 (2)洼槽带 及油源条件的组合十分理想,因此弄清坡折带下非构 在生油洼陷及其附近,由重力流水道、湖底扇和造油气藏的分布规律是指导油田进一步勘探的有效途 前扇三角洲与前三角洲的滑塌浊积岩复合,可形成岩径.。综合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坡折带背 性油气藏群,也可有构造-岩性油气藏分布。 景下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有以下几点 (3)缓坡带 (1)非构造圈闭紧邻坡折带发育,沿坡折带呈 由于经过了多次超覆、退覆和多个不整合,因此串珠状展布 0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 http://www.cnki.net表 1 非构造油气藏分类 大 类 亚 类 岩性油气藏 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岩性透镜体油气藏 古河道砂岩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物性封闭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 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古潜山油气藏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构造 - 岩性油气藏 构造 - 地层油气藏 地层 - 岩性油气藏 另外 , 有些学者以油层岩石类型为划分依据将非 构造油气藏分为碎屑岩油气藏、碳酸盐岩油气藏、火 成岩油气藏、变质岩油气藏及泥岩类油气藏 [ 8 ]。但 这种分类方案目前没有被广泛采用。 3 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非构造油气藏的储集体发育和分布非常复杂 , 精 确描述其空间展布是油气勘探开发能否取得高效的关 键。弄清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对其勘探开发具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 311 盆地内部不同次级构造单元非构造油气藏的分 布特征 我国中东部陆相含油气盆地主要为箕状断坳陷盆 地 , 其内部结构一般主要由陡坡带、洼槽带和斜坡带 三部分组成。在不同的次级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的非构 造油气藏 , 且主要受储集层单元、断层、局部构造三 个因素及组合关系控制 [ 9 ]。 (1) 陡坡带 在坡度 10°~30°以上的断陷陡坡带 , 主要发育 冲 (洪 ) 积扇 - 近岸水下扇 - 浊积扇与扇三角洲或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发育以岩性油气藏群为主体 的非构造油气藏聚集带 [ 2, 4 ]。更进一步 , 在陡坡带下 倾部位主要是地层超覆与砂砾岩扇体油气藏 , 在陡坡 带的上倾部位主要为同生构造 - 岩性复合油气藏或地 层不整合油气藏 [ 4 ]。 (2) 洼槽带 在生油洼陷及其附近 , 由重力流水道、湖底扇和 前扇三角洲与前三角洲的滑塌浊积岩复合 , 可形成岩 性油气藏群 [ 4 ] , 也可有构造 - 岩性油气藏分布。 (3) 缓坡带 由于经过了多次超覆、退覆和多个不整合 , 因此 在缓坡带更容易发育地层超覆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 气藏、岩性油气藏和地层 - 岩性复合油气藏。 (4) 大断层负地形区 在盆地发育的后期 , 河流相发育 , 在断层下降盘 形成负地形 , 河流下切充填形成条带状河道砂体 [ 2 ]。 因此在大断层负地形区易发育古河道砂岩油气藏。 (5) 古隆起区 在古隆起区主要发育古潜山油气藏。 312 层序地层格架内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据 G1R1 Baum (1995) 统计 , 世界上大部分油气 田 86%的储量赋存于低水位体系域中 , 只有 12%与 水进体系域有关 , 2%与高水位体系域有关 [ 10, 11 ]。松 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有 4812%的油气储存于低水位体 系域 , 2618%的油气储存于水进体系域中 , 2510%的 油气储存于高水位体系域中 [ 12214 ]。由此可见 , 非构 造油气藏的分布与层序地层格架有一定关系。 (1) 低水位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 大多数油气藏都赋存于低水位体系域中 [ 11, 15217 ] , 而与低水位体系域有关的油气藏多数是地层、岩性油 气藏。其中包括盆底扇、水下扇形成的岩性透镜体油 气藏和前积楔附近形成的与三角洲或河口湾有关的地 层尖灭油气藏及逆着湖 (海 ) 口向上追溯的古河道 砂油气藏。 (2) 水进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 水进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并不十分发育 , 主要 分布一些水进型扇三角洲 , 远端可能发育浊积扇沉 积 , 层序充填以向凹陷边缘方向超覆为特征 , 较易形 成超覆型油气藏 , 但规模一般较小。 (3) 高水位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 高水位体系域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良好的 盖层和生油层。以三角洲、扇三角洲的进积型沉积为 主 , 晚期可发育泛滥平原沉积 , 前端也可发育滑塌浊 积扇。因此 , 高水位体系域中也可有岩性、地层或岩 性 - 地层复合油气藏分布。 另外 , 发育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浊积扇砂体、 近岸水下扇和辫状三角洲前缘砂体在有利的地层或构 造位置可以形成构造 - 岩性油气藏或地层油气藏 [ 18 ]。 313 坡折带背景下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坡折带对非构造圈闭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 用 , 且其形成的非构造圈闭在储集物性、封堵条件以 及油源条件的组合十分理想 , 因此弄清坡折带下非构 造油气藏的分布规律是指导油田进一步勘探的有效途 径 [ 19, 20 ]。综合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 , 总结坡折带背 景下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有以下几点 : (1) 非构造圈闭紧邻坡折带发育 , 沿坡折带呈 串珠状展布。 2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1G1O1D1D1 第 24卷 第 3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