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增刊1 章平等:低碳TWIP钢AOD氧化精炼过程数学模型 ·49· △Ga (20) dt Ms; xMm=△Gc+△G.+△Gs2+△Gre d[%C】1Mco 该模型从热力学角度出发,根据各组分氧化趋 dt Me oTdts+(q1s+qs)dh. 势的大小,定量地给出了氧在各组分间的分配比,但 (16) 忽略了治炼过程中动力学对传质所起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得熔池的升温速率为: 屠海等的在反应平衡条件下测得各组分的氧 出-s 化反应速率常数,建立了如下的耗氧比模型: dt Mn M 0i=7 k:·Cm(1-(C). (21) 6,4,1) ∑k·Cm dt dt 式中:i和j代表Si、Fe和Mn;ks=10×102,k.= 2p0(1-n)T-T.)+9+9s+9e- 0.0133×102,k=1×102;Cm为i组分的平衡反 0p-1w)医- 应质量摩尔浓度,kmol.kg-:σ(C)为碳的耗氧比. 拟采用屠海等通过实验测得的各组分的氧化反 (AH.d[吃L+AHd[%M恤+AHd%s别]) 应速率常数,通过下式来计算各组分的氧分配比: dt dt dt k;Cim (22) (100cp.m+100cp.W,/Wm). (17) ∑k,Cm 式中:95为耐火炉衬蓄热量;q为系统热量损失; Wm为钢水质量,gcpm为钢水比热容,J(g℃)-1: 式中,i代表C、Si、Fe和Mn,kc=1×102,x:为各组 分的耗氧比. Qo为氧气流量,cm3·s1:To为气体吹入温度,K; 2.2碳在钢液内的传质系数 T为出炉温度,K 1.4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按下式来计算碳在钢液中的传质系数): kc 模型涉及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如下. (1)钢液:初始质量W,初始温度T。,初始成 1.7x10ap- 分[%C]。、[%Mn]o、[%Si]和[%O]a (23) (2)熔渣:初始质量(根据经验,可取W= 式中:Ec为碳的扩散活化能,kJ/sr为气泡半径, Wm×5%),初始温度T,初始成分(%Mn0)o cm;H为熔池深度,cm;g为重力加速度,981cm/s2. (%Si02)o、(%Al,03)o、(%Fe0)。、(%Ca0)。和 2.3反应表面积的估计 (%MgO)o. 精炼过程中,各元素的氧化一还原反应主要发 (3)气体:氧气流量Q0,辅助气体流量氩气 生在钢液气泡界面,因此侧吹氧气与钢液各元素的 Q,吹入温度To,出炉温度T 反应面积为气泡的总表面积.利用Diaz等侧的结 2模型参数的确定 果,气泡数量可由n,=6QH/(πdu)计算,可得气 泡总表面积为 2.1氧气在钢中各元素间的分配率 Am=6QH/(du). (24) 氧气在钢中各元素间的分配率是该模型极为重 4可由下式计算得到回: 要的一个参数.在以往的研究中,氧气在各组分间 的分配比这一参数都被简化、回避,至今都未能合 4=1.02√gd./2. (25) 理确定公式、取得统一意见.魏季和、朱德平因的模 d由下式计算得到: 型认为吹入的氧气在溶于钢液的各元素间的分配率 (26) 与其在界面处发生的氧化反应的Gibs自由能成正 比,即 由以上三式可得 △Ge xc=△Ge+AGh+△Gs2+△GR (18) Am=3.40H√ (27) △Gs2 式中:u,为气泡上升速率,cm·sl;d为喷嘴直径, xs-△Gc+AG.+AC2+AG,' (19) cm;o为表面张力,Ncm-lpm为钢水密度,gcm-3.增刊 1 章 平等: 低碳 TWIP 钢 AOD 氧化精炼过程数学模型 d[% Si] dt · MSiO2 M ) ) Si cp,s( T + dT) + Wm ( 100 - d[% C] d ) t MCO MC cCOTdtg + ( qloss + q5 ) dt. ( 16) 由此可得熔池的升温速率为: dT dt = cp,sT d[% Mn] dt MMnO (( MMn + d[% Si] dt MSiO2 M ) Si - cp,m T d[% C] ( dt + d[% Mn] dt + d[% Si] dt ) - 100 Wm ( ρOcp,OQO( ( 1 - η) Tg - Tg,0 ) + qloss + q5 + qCaO) - 100 Wm QArρArcp,Ar( Tg - Tg,0 ) + d[% C] dt MCO MC cCOTg - ΔHC d[% C] dt + ΔHMn d[% Mn] ( dt + ΔHSi d[% Si] dt ) ) ( 100cp,m + 100cp,sWs /Wm ) . ( 17) 式中: q5 为耐火炉衬蓄热量; qloss 为系统热量损失; Wm 为钢水质量,g; cp,m为钢水比热容,J·( g·℃ ) - 1 ; QO 为氧气流量,cm3 ·s - 1 ; Tg,0为气体吹入温度,K; Tg 为出炉温度,K. 1. 4 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模型涉及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如下. ( 1) 钢液: 初始质量 W0 m,初始温度 T0,初始成 分[% C]0、[% Mn]0、[% Si]0和[% O]0 . ( 2 ) 熔 渣: 初 始 质 量 ( 根 据 经 验,可取 W0 s = Wm × 5% ) ,初 始 温 度 T0,初 始 成 分 ( % MnO) 0、 ( % SiO2 ) 0、( % Al2O3 ) 0、( % FeO) 0、( % CaO) 0 和 ( % MgO) 0 . ( 3) 气体: 氧气流量 QO,辅助气体流量氩气 QAr,吹入温度 Tg,0,出炉温度 Tg . 2 模型参数的确定 2. 1 氧气在钢中各元素间的分配率 氧气在钢中各元素间的分配率是该模型极为重 要的一个参数. 在以往的研究中,氧气在各组分间 的分配比这一参数都被简化、回避,至今都未能合 理确定公式、取得统一意见. 魏季和、朱德平[5]的模 型认为吹入的氧气在溶于钢液的各元素间的分配率 与其在界面处发生的氧化反应的 Gibbs 自由能成正 比,即 xC = ΔGC ΔGC + ΔGMn + ΔGSi /2 + ΔGFe , ( 18) xSi = ΔGSi /2 ΔGC + ΔGMn + ΔGSi /2 + ΔGFe , ( 19) xMn = ΔGMn ΔGC + ΔGMn + ΔGSi /2 + ΔGFe . ( 20) 该模型从热力学角度出发,根据各组分氧化趋 势的大小,定量地给出了氧在各组分间的分配比,但 忽略了冶炼过程中动力学对传质所起的重要作用. 屠海等[6]在反应平衡条件下测得各组分的氧 化反应速率常数,建立了如下的耗氧比模型: σi = ki·Cim ∑ j kj ·Cjm ( 1 - σ( C) ) . ( 21) 式中: i 和 j 代表 Si、Fe 和 Mn; kSi = 10 × 1012 ,kFe = 0. 0133 × 1012 ,kMn = 1 × 1012 ; Cim为 i 组分的平衡反 应质量摩尔浓度,kmol·kg - 1 ; σ( C) 为碳的耗氧比. 拟采用屠海等通过实验测得的各组分的氧化反 应速率常数,通过下式来计算各组分的氧分配比: xi = kiCim ∑i kiCim . ( 22) 式中,i 代表 C、Si、Fe 和 Mn,kC = 1 × 1012 ,xi 为各组 分的耗氧比. 2. 2 碳在钢液内的传质系数 按下式来计算碳在钢液中的传质系数[7]: kC = 2 槡π ( 1. 2 + 1. 7[% C]) × 10 - 3 exp( - EDC 槡 /RT) H - 1 /2 r 1 /4 g1 /4 . ( 23) 式中: EDC为碳的扩散活化能,kJ/s; r 为气泡半径, cm; H 为熔池深度,cm; g 为重力加速度,981 cm /s 2 . 2. 3 反应表面积的估计 精炼过程中,各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主要发 生在钢液气泡界面,因此侧吹氧气与钢液各元素的 反应面积为气泡的总表面积. 利用 Diaz 等[8]的结 果,气泡数量可由 nb = 6QH/( πd3 b ub ) 计算,可得气 泡总表面积为 Area = 6QH/( db ub ) . ( 24) ub 可由下式计算得到[9]: ub = 1. 02 gdb 槡 /2. ( 25) db 由下式计算得到: db = ( 6σd gρ ) m 1 3 . ( 26) 由以上三式可得 Area = 3. 4QH ρm 槡σd . ( 27) 式中: ub 为气泡上升速率,cm·s - 1 ; d 为喷嘴直径, cm; σ 为表面张力,N·cm -1 ; ρm 为钢水密度,g·cm -3 . ·49·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