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卷第六期 哲学与文化 解和阐释马克思晢学终结或超越包括德国性”—即葛兰西所眺望而又未能实际地 古典哲学在内的一切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展开的实践哲学的“内在性”—之间的 的话,那么由存在论根基处澄清作为现代原则差别,将成为今天我们重新理解和阐 形而上学之基本建制的“意识内在性”与释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一个重要课题。① 马克思哲学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 参考文 []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 4]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5]海德格尔,晚期海德格尔三天讨论班纪要卩J].丁耘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贺麟,王太庆 摘译.北京:哲学译丛,2001,(3) 任编辑/卢云昆 (上接第15页) 黑格尔晢学的费希特因素。因此,从晢学近于“革命救世主义的唯心主义”;它还可 上来说,卢卡奇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以部分地说明,20世纪的现代性批判,特 的薄弱方面,首先就在于其存在论的根基别是由卢卡奇所引导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 在于这一根基虽力图摆脱并阻遏依费判,何以会出现一种由“伟大梦想”作补 尔巴哈定向的退行性理解路线,却仍然依充的妥协终局。至于卢卡奇后来的哲学思 赖于晢学的形而上学基地,仍然滞留于断想,我们注意到他开始直接地关注并转向 言、反思及概念的天真性中,并且于意识存在论(本体论),甚至开始构筑所谓“社 的内在性贯穿一事几无意识和作为。这种会存在的本体论”,但由于上述的天真假设 情况可以在主要之点上说明,《历史与阶级始终未曾被真正意识到并从而瓦解之,所 意识》的激进批判如何潜在地包含着一种以其勤勉的构造工作不仅到处显露出纠缠 浪漫主义的方向,而这种浪漫主义方向又与驳杂,而且事实上已陷入到严重的衰退 如何表现出“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并接过程中去了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京:商务印书馆,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光译 京:人民出版社,199 ■责任编辑/卢云昆 ①相关的具体阐释可参看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一书中的《内在性之瓦解与马克 哲学的当代境域》以及《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等篇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o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解和阐释马克思哲学终结或超越包括德国 古典哲学在内的一切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 的话 , 那么由存在论根基处澄清作为现代 形而上学之基本建制的“意识内在性”与 马克思哲学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 性” ———即葛兰西所眺望而又未能实际地 展开的实践哲学的 “内在性” ———之间的 原则差别 , 将成为今天我们重新理解和阐 释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一个重要课题。① 参考文献 : [1 ] 葛兰西. 狱中札记 [M] . 曹雷雨 , 等译. 北京 :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0. [2 ] 马克思 ,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3 卷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02. [3 ]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 第四卷 [M] . 贺麟 , 王太庆 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96. [4 ] 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 [M] . 夏镇平 , 宋建平译. 上 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98. [5 ] 海德格尔. 晚期海德格尔三天讨论班纪要 [J ] . 丁耘 摘译. 北京 : 哲学译丛 , 2001 , (3) . ■责任编辑/ 卢云昆 (上接第 15 页) 黑格尔哲学的费希特因素。因此 , 从哲学 上来说 , 卢卡奇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的薄弱方面 , 首先就在于其存在论的根基 ———在于这一根基虽力图摆脱并阻遏依费 尔巴哈定向的退行性理解路线 , 却仍然依 赖于哲学的形而上学基地 , 仍然滞留于断 言、反思及概念的天真性中 , 并且于意识 的内在性贯穿一事几无意识和作为。这种 情况可以在主要之点上说明 , 《历史与阶级 意识》的激进批判如何潜在地包含着一种 浪漫主义的方向 , 而这种浪漫主义方向又 如何表现出“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并接 近于“革命救世主义的唯心主义”; 它还可 以部分地说明 , 20 世纪的现代性批判 , 特 别是由卢卡奇所引导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 判 , 何以会出现一种由 “伟大梦想”作补 充的妥协终局。至于卢卡奇后来的哲学思 想 , 我们注意到他开始直接地关注并转向 存在论 (本体论) , 甚至开始构筑所谓“社 会存在的本体论”, 但由于上述的天真假设 始终未曾被真正意识到并从而瓦解之 , 所 以其勤勉的构造工作不仅到处显露出纠缠 与驳杂 , 而且事实上已陷入到严重的衰退 过程中去了。 参考文献 : [1 ]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 [ M] . 杜章智 , 等译. 北 京 : 商务印书馆 , 1995. [2 ]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 上卷 [ M] . 贺麟 , 王玖光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79. [3 ]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一卷 [M] . 北 京 : 人民出版社 , 1995. ■责任编辑/ 卢云昆 · 02 ·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四卷·第六期 哲学与文化 ① 相关的具体阐释可参看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一书中的《内在性之瓦解与马克思 哲学的当代境域》以及《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等篇章。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