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 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 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 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王肃本 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 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 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 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 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右第二章。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文虽不属,而意实相 承也。变和言庸者,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 曰中庸是也。”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鲜,上声。下同。过则失中, 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 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论语无能字。 右第三章。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 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 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 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王肃本 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 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 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 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 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右第二章。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文虽不属,而意实相 承也。变和言庸者,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 曰中庸是也。”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鲜,上声。下同。过则失中, 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 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论语无能字。 右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