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们的推测。然而,西方大国是在得到有关我们态度的确切消息后,才急于拒绝进行调停的。毛泽东反复说, 不排除(原文如此,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应是“不存在”)中共人士泄密的可能性。”⑥ 米高扬与周恩来和朱德会谈时,讨论过苏联政府对蒋介石政府的态度问题。2月1日,鉴于苏联大使移 驻广州,周恩来请求说明这次行动的理由。顺便交代一句,在1949年1月18日,中国外交部通知各国大使 馆和外国公使馆,1月21日中国政府将从南京迁移广州,并建议他们同样前往。各国外交代表机构的使节中, 只有苏联大使遵从了这一建议。苏联使馆的主要工作人员随大使一起前往广州,外交部的小部分工作人员和 苏联一些其他的机构,一直驻留南京,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现发表该文的作者,就是外交部驻留人员 之一。其他国家的外交机构和他们的大使,得到本国政府的指示留驻南京,继续执行例行的公务。由司徒雷 登任大使的美国使馆,工作人员为数众多,机构最为庞大。他本人一直到1949年8月才离开南京。考虑到外 交使团在南京的活动,特别是美国外交人员一国民党政府的最主要盟友的活动,虽然莫斯科对中共方面的 倾向性早就尽人皆知,但苏联大使率使馆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前往广州,看起来像是莫斯科方面对蒋介石政府 的一种极为关切的表示。外国外交官们和中国地方当局亟欲摸清此举的用意。他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想和 推测。我们苏联外交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按公认的国际惯例,一个外国使馆应设在派驻国政府所在地。 我们明白,这一回答听起来很难令人信服,但我们应依照莫斯科的指示行事。 大概,米高扬也是这样答复周恩来的。他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谈及与周恩来就此问题的谈话时写道: “我解释说,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目前中国只有一个我国派驻使节的政府。这位使节把使馆的一部分留在 南京,而本人与中国政府一起迁往广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其实,这不仅不会损害我们共同的事业,相 反会有助于这项事业的发展。”⑦ 有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近期的军事和军政活动计划问题,在会谈中占据了主要位置。 毛泽东在1月30日同米高扬举行的第一次会谈中就提出:“为了确保在南京和上海地区的胜利,需把精 锐的林彪部队从北平派往南部和西部以遏制国民党,使后者不能调极兵到南京、上海一带。北京周围情况复 杂,要在此安营固守,需要时间.”⑧ 在那次会谈中,毛泽东还着重指出:“共产党人从最坏的情况出发制定计划。我们准备在稍事休整和准 备之后,攻占这些城市(指南京和上海-一米高扬)。北平事件⑨如能和平解决,定会压缩这些部队休整和备 战的时间。之所以需要时间不仅仅是为了休整,而且是为了: (1)争取和教育近期编入人民解放军的几万名国民党俘虏: (2)整顿后勒机关,恢复被破坏的为前线服务的铁路给养线; (3)生产、积攒枪炮弹药。因为储备已经不多,所留武器弹药的制式不同,有美式、日式、捷克式和苏 式,生产过程因之复杂化: (4)培训上海和南京地区的行政干部。因不能完全指望当地的干部: (5)筹建上海和南京的经管机关也还要时间,那里粮食紧缺,需要储备。我们来不及为这些地区印制货 币…。@ 据上述情况判断,林彪在东北的军队从苏联指挥部得到的武器不仅有缴获的日式武器,同时还有捷克斯 洛伐克和苏制的武器。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不愿外界知道这一点。在1949年2月5日 的会谈中,毛泽东对米高扬说:“当国民党将军傅作义率部起义之后,林彪部队进入北平之时,他们所使用 的苏制武器全部被上缴,并以美式装备取而代之。”毛泽东又说:“中国共产党想以此证明,是蒋介石用美国 的技术装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① 在会谈中,曾屡次提及前几年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新阶段军事行动期间,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援助的作 用和形式问题。2月4日米高扬与毛泽东会淡时,这个问题得以从总体上概括。参加会谈的有周恩来、刘少 奇、朱德。米高扬在发给莫斯科的电报中,谈及此次会谈内容时写道:“毛泽东强调,苏联过去和现在都给了 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援助。为此,中国共产党对联共(布)表示衷心的感谢。毛泽东继续说,中国革命是世 界革命的一部分,因而,局部利益应该服从全局利益。我们请求苏联方面授助的时候,总是考感到这一点。 78 党的文献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们的推 测 。 然而 , 西方大国是在得到有关我 们态度的确切消息后 , 才急于拒绝进行调停的 。 毛泽东反复 说 , 不排除 (原 文如此 , 根据 上下文的意思 , 应是 “ 不存在 ” ) 中共人士泄密的可能性 。 ” ¾ 米 高扬 与周恩来和朱德会谈 时 , 讨论过 苏联政府对蒋 介石政府 的态度 问题 。 2 月 1 日 , 鉴于苏联大使移 驻广州 , 周 恩来请求说 明这次行动的理 由 。 顺便交代一句 , 在 19 4 9 年 1 月 18 日 , 中国外交部通知各 国大使 馆和外 国公使馆 , 1 月 21 日 中国政府将从南京迁 移广 州 , 并建议 他们同样前往 。 各国外交代表机构 的使节中 , 只有苏联大 使遵从 了这一建议 。 苏联 使馆 的主要工作人员随大使一起前往广州 , 外交部的小部分工 作人员和 苏联 一些其他的机构 , 一直驻留南京 , 直到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立 。 现发表该文的作者 , 就是外交部驻 留人 员 之 一 。 其他 国家 的外交 机构和他们的大使 , 得到本国政府的指示 留驻南京 , 继续执行例行的公务 。 由司徒雷 登任大使 的美 国使馆 , 工 作人员为数众多 , 机构最为庞大 。 他本人一直到 19 49 年 8 月才离开 南京 。 考虑到外 交使 团 在南京的活动 , 特 别是美 国外交人员— 国民党政府的最主要盟友的活动 , 虽然莫斯科对 中共方面 的 倾 向性 早就尽人 皆知 , 但苏联大 使率 使馆 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前往广州 , 看起 来像是莫斯科方面对蒋介石政府 的一种 极为关切的表示 。 外 国外交官 们和中国地方当局巫欲摸清此举的用意 。 他们产 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想和 推测 。 我们苏联外 交官对这 些间题的 回答是 , 按公认的国际惯例 , 一个外国使馆应设在派驻国政府所在地 。 我们明白 , 这一回 答听起来很难令人信服 , 但我们应依照莫斯科的指示行事 。 大 概 , 米高扬也是这 样答复周恩来的 . 他在给斯大林的 电报中 , 谈及与周恩来 就此间题的谈话时写道 : “ 我解释说 , 这是理所当然的 , 因为 目前 中国只有 一个我 国派驻使节的政府 。 这位使节把使馆 的一部分留在 南京 , 而本人与 中国政府一起迁往 广州 , 是 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 其 实 , 这 不仅不会损害我们共同的事业 , 相 反会有 助于这项事业的发展 。 ”¿ 有关 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人 民解放军近期 的军事和军政活动计 划问题 , 在会 谈中占据 了主要位置 。 毛泽东在 1 月 30 日同米高扬举行的第一次会谈 中就提 出 : “ 为了确保在南京和上海地区 的胜利 , 需把精 锐 的林 彪部队从北平派往南部和西部 以遏制 国民党 , 使后者不能调援兵到南京 、 上海一带 。 北京周 围情况复 杂 , 要 在此 安营固守 , 需要 时间 。 ” À 在 那次会谈中 , 毛泽东还着重指出 : “共产党人从最坏 的情况 出发制定计划 . 我 们准备在稍事休整和准 备 之后 , 攻占这些城市 ( 指南京和上海- 一 米高扬) 。 北平事件Á 如能和平解决 , 定会压缩这些部队休整和备 战的时间 。 之所以需要时间不仅仅是为 了休整 , 而且是为了 : ( 1) 争取 和教 育近 期编入人 民解放军的几万名国民党俘虏 ; (2 ) 整顿后勤机关 , 恢 复被破坏的为前线服务的铁路给养线 ; ( 3) 生产 、 积攒枪 炮弹药 . 因为储备 已 经不多 , 所留武器弹药的制式不同 , 有美式 、 日式 、 捷克 式和苏 式 , 生产过 程因之复杂化 , (4 ) 培训 上海 和南 京地区 的行政干部 。 因不能完全指望 当地 的干部 ; ( 5) 筹 建上海和南京的经管机关也还要 时间 , 那里粮食紧缺 , 需要储备 。 我们来不及为这些地 区印制货 币 · …… ” 据 上述情况判断 , 林 彪在东北的军队从苏联指挥部得到的武器不仅有缴获 的 日式武器 , 同时还有捷克斯 洛伐克 和苏制的武器 。 出于可以理解 的原 因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不愿外界知道这一点 。 在 1949 年 2 月 5 日 的会谈中 , 毛泽东对米高扬说 : “ 当国 民党将军傅作义率部起义之后 , 球彪部队进入北平之时 , 他们所使用 的苏制武器全部被上缴 , 并 以美式装备 取而代之 . ” 毛泽东 又说 : “ 中国共产党想以此证 明 , 是蒋 介石 用美 国 的技术装备 了中国人 民解放军 … … 。 ” À 在会谈 中 , 曾屡次提 及前几年及 中国人 民解放军准备新 阶段军事行 动期间 , 苏联对中国共产 党援 助的作 用和形式 间题 。 2 月 4 日米高扬与毛 泽东会谈时 , 这个间题得 以从总体上概括 。 参加会谈的有周恩来 、 刘少 奇 、 朱德 . 米高扬在发给莫斯科的 电报 中 , 谈及此次会谈 内容时写道 : “ 毛泽东强调 , 苏联过 去和现在都给 了 中国共产党 以巨大 的援 助 。 为此 , 中国共产党对联共 (布 ) 表示衷 心的感谢 。 毛泽东继续说 , 中国革命是世 界革命的一部分 , 因而 , 局部利益应该服从全局利益 。 我 们请求苏联方面援助 的时候 , 总是考虑到这一点 。 7 8 - 一 - - - - 一 丁一 一 党的文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