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性本体之理的体现。 朱熹特别谈到了太极和阴阳的关系,他说:“非有以离乎阴阳也,即阴阳而 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之也。”(《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太极和阴阳的关系, 就是人们通常所言“不离不杂”。“不离”,是指作为本体的太极和阴阳之气是相 即不离的,二者之间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太极非别是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 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文公易说》卷一),只是一个理而已。“不 杂”,指本体和现象之间有根本区别,不能同一对待。 不过这里,“不离不杂”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还存在许多模糊之处。究竟 朱熹是在何种意义上谈论不离不杂的问题呢? 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 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穆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 已悉具于其中矣。(《太极图说解》) “著者”和“微者”,即从形下形上的角度分别看,从现实的角度和本源的角度 分别看。从现实的角度看,有此气则理随之而附于其中,故“太极无不在焉”。 从本源看,太极是包含阴阳天地万物的总体之理,为形而上者,相较于形下的阴 阳之气,为本体 朱熹有一段话对此表述得十分清晰: 若论本原,即有是理然后有是气,故理不可以偏全。若论禀赋,则有是气而后理 随以具,故有是气则有是理,无是气则无是理。(《晦庵集》卷五十九) 萧汉明先生分析上文时指出:“本原”’,指逻辑之源头;“不可偏全”,指太极 在本原论意义上只是个理而不包括气。从逻辑的源头说,当先言理而后言气,理 气相分,形上与形下不能混同,所以理不包含气。但从禀赋上说,则理随气而具, 理不可与气相分离即形上与形下不可相离,有是气即有是理,无是气则无是理。” ①萧先生据此而得出结论:从本源与禀赋两个方面看理气,可以称之为朱熹在理 气观上的二重观。这与学界目前流行的几种说法,如理气合一论,理本论等提法 不同,应该说更能契合朱熹理气论之本旨真义。 朱熹据此推出如下结论: ①萧汉明:《周易本义导读》,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第37页。性本体之理的体现。 朱熹特别谈到了太极和阴阳的关系,他说:“非有以离乎阴阳也,即阴阳而 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之也。”(《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太极和阴阳的关系, 就是人们通常所言“不离不杂”。“不离”,是指作为本体的太极和阴阳之气是相 即不离的,二者之间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太极非别是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 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文公易说》卷一),只是一个理而已。“不 杂”,指本体和现象之间有根本区别,不能同一对待。 不过这里,“不离不杂”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还存在许多模糊之处。究竟 朱熹是在何种意义上谈论不离不杂的问题呢? 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 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穆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 已悉具于其中矣。(《太极图说解》) “著者”和“微者”,即从形下形上的角度分别看,从现实的角度和本源的角度 分别看。从现实的角度看,有此气则理随之而附于其中,故“太极无不在焉”。 从本源看,太极是包含阴阳天地万物的总体之理,为形而上者,相较于形下的阴 阳之气,为本体。 朱熹有一段话对此表述得十分清晰: 若论本原,即有是理然后有是气,故理不可以偏全。若论禀赋,则有是气而后理 随以具,故有是气则有是理,无是气则无是理。(《晦庵集》卷五十九) 萧汉明先生分析上文时指出:“本原”,指逻辑之源头;“不可偏全”,指太极 在本原论意义上只是个理而不包括气。从逻辑的源头说,当先言理而后言气,理 气相分,形上与形下不能混同,所以理不包含气。但从禀赋上说,则理随气而具, 理不可与气相分离即形上与形下不可相离,有是气即有是理,无是气则无是理。” ①萧先生据此而得出结论:从本源与禀赋两个方面看理气,可以称之为朱熹在理 气观上的二重观。这与学界目前流行的几种说法,如理气合一论,理本论等提法 不同,应该说更能契合朱熹理气论之本旨真义。 朱熹据此推出如下结论: ① 萧汉明:《周易本义导读》,济南:齐鲁书社,2003 年,第 37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