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6 汉字字源系统研究 饮食。卩字增皂为即,只是为了使俯就顺从义形象化而已,属于初 文足意字的第4类。以会意说即,反不如许慎以形声说即。 《皂部》:“既,小食也。从自,无声。”既圳“小食”,是叽的 借字。许慎以借义为本义,应当否定。甲骨文作钙,和小篆的结 构相同。有些学者不注意研究无的形义,又武断地结论既“象人食 已顾左右而将去之”。其实既也是个初文足意字。《说文·八下·无 部》:“无,饮食气泸不得息日无。”所谓“饮食气单不得息”,就是 打饱隔。甲骨文无字正是人打饱隔的形象。打饱隔是吃饱饭的特 点,故无有已义。既是无的后出字,属于初文足意字的第3类。死 为“饮食气不得息”,引伸也指人的志气不得息,孳乳为概。把 无、既、慨联系一起分析,其形义关系便一目了然。 四 除了累增字以外,“六书”中的指事是研究字源必须重视的造 字方法。《说文解字·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 也。”清代学者王筠说:“视而可识则近于象形,察而见意则近于会 意。”①后来的学者歧说纷出,据梁东汉先生在《汉字的结构及其 流变》中的归纳,大致有三种意见:一、主张象形只象“一物”, 指事则包括“众物”;二、主张指事是象形的支流;三、否定象形 和指事的划分。这三种意见均不足取。也有人把指事局限在上、 下、本、末这种缀加抽象符号的字上,同样也是忽咯了指事的本质 特征。作为一种造字方法,指事同象形和会意的界限都十分清楚。 在“视而可识”这一点上,指事的确“近于象形”。二者的区 别在于,象形的造意和实义是统一的,其实义是直观的;指事的造 意和实义不统一,需要“察而见意”。例如人和大,二字造意相近, ①参见王筠:《说文释例》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