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mm如重点关注 机制体制问题突出及创新能力不足。我国资源型城市具有浓厚的中央计划经济特色和城市工业重化的 特征,这种按前苏联模式建设起来的城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机制体制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 现在,资源区域分配机制的不科学及其价值的扭曲、资源型产业规划布局的不合理、资源型城市政府官员 考核机制的僵化、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权责利划分不清晰等。这些计划经济体制的刚性制约导致政企职责 不分,思想观念陈旧,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创新能力得不到激发,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城市转型的重 要障碍。 转型所需资金和技术及人才严重不足。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衰退严重,城市财政收入困难;部分资源 型城市虽然财政总收入高,但城市自身能够支配的地方财政收入比例很小,地方财力有限,投入经济发展 的资金极其有限。 技术和人才方面,在主导工业领域较强,但其他产业技术力量不强,产品档次不高。由于地方经济和 城市发展较为落后,随着主导资源的枯竭和主导工业的衰退,本地培养的高级人才只能外流。 “十二五”时期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创新 十二五”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阶段。国务院已先后确定了我国 两批44个资源枯竭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其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全面支持经济转型。 “十二五”资源型城市要实施“全面转型战略”,即“观念转型新,经济转型,体制创新,环境创优”。 观念上要坚持自我转型与依靠国家相结合,更加突出自力更生和自我增长能力的提升;经济上要坚持因地 制宜和市场导向,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依靠技术进步,推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 制上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政府调控相结合,全面解决资源型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开创符合资源型 城市各自特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上坚持生态文明原则,突出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努力构建宜居宜 业城市环境 十二五”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的目标应该是社会福利均等化、经济持续发展(富地目标变为富民目 标)、生态环境整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三大效益目标。 总体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2010年前, 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 产业援助机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 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社会福利均等化一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就是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 改革发展成果,保护人的发展权利,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 期重点要从解决关系资源型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医疗、教育等现实问题和人民群 众内部的社会公平问题;从完善资源补偿机制入手,协调资源输出与输入地区、落后与发达地区的利益协 调问题。 经济持续发展—协调经济内部三大产业关系。就是要形成资源型城市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把调整和 优化经济结构作为主线,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改变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高依赖程度。促使经济 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产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驱动转变。近期重点是要因地制宜,分类指 导,阶段推进,积极开发替代资源,培育替代产业,既要强市,又要富民,从经济结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 生态环境整治—协调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就是要立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 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单一强调经济发展模式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 转变。近期重点是要依托技术进步,加强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彻底遏制因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 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确定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 建循环型社会。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1年1月总第204期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1年 1 月 总第 204 期 机制体制问题突出及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资源型城市具有浓厚的中央计划经济特色和城市工业重化的 特征, 这种按前苏联模式建设起来的城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机制体制问题尤为突出。 主要表 现在, 资源区域分配机制的不科学及其价值的扭曲、 资源型产业规划布局的不合理、 资源型城市政府官员 考核机制的僵化、 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权责利划分不清晰等。 这些计划经济体制的刚性制约导致政企职责 不分, 思想观念陈旧, 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 创新能力得不到激发, 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城市转型的重 要障碍[3]。 转型所需资金和技术及人才严重不足。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衰退严重, 城市财政收入困难; 部分资源 型城市虽然财政总收入高, 但城市自身能够支配的地方财政收入比例很小, 地方财力有限, 投入经济发展 的资金极其有限。 技术和人才方面, 在主导工业领域较强, 但其他产业技术力量不强, 产品档次不高。 由于地方经济和 城市发展较为落后, 随着主导资源的枯竭和主导工业的衰退, 本地培养的高级人才只能外流。 “十二五” 时期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创新 “十二五” 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也是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阶段。 国务院已先后确定了我国 两批 44 个资源枯竭城市。 中央财政将给予其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全面支持经济转型。 “十二五” 资源型城市要实施 “全面转型战略”, 即 “观念转型新, 经济转型, 体制创新, 环境创优”。 观念上要坚持自我转型与依靠国家相结合, 更加突出自力更生和自我增长能力的提升; 经济上要坚持因地 制宜和市场导向,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 依靠技术进步, 推进产业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体 制上要坚持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和政府调控相结合, 全面解决资源型城市历史遗留问题, 开创符合资源型 城市各自特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上坚持生态文明原则, 突出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 努力构建宜居宜 业城市环境。 “十二五” 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的目标应该是社会福利均等化、 经济持续发展 (富地目标变为富民目 标)、 生态环境整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三大效益目标。 总体目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 号)》,2010 年前, 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 产业援助机制,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2015 年前, 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 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社会福利均等化—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 就是要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使全体人民共享 改革发展成果, 保护人的发展权利, 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近 期重点要从解决关系资源型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 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医疗、 教育等现实问题和人民群 众内部的社会公平问题; 从完善资源补偿机制入手, 协调资源输出与输入地区、 落后与发达地区的利益协 调问题。 经济持续发展—协调经济内部三大产业关系。 就是要形成资源型城市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 把调整和 优化经济结构作为主线, 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 改变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高依赖程度。 促使经济 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产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驱动转变。 近期重点是要因地制宜, 分类指 导, 阶段推进, 积极开发替代资源, 培育替代产业, 既要强市, 又要富民, 从经济结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 变。 生态环境整治—协调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 就是要立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发展, 把促进经 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 促使单一强调经济发展模式向经济、 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 转变。 近期重点是要依托技术进步, 加强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彻底遏制因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 水体、 土壤和大气污染, 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确定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构 建循环型社会。 Sig nifica nt Atte ntio n 重 点 关 注 -02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