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关注 Significant Attent 同时,部分资源型城市不注重资源关联产业的构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产业链条短,范围经济小,第二产业的弱质也制约了 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持续力不强。 从产业的效益来看,以矿业城市为例,我国部分 小型矿业城市人均GDP和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仅为全 国城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而万元GDP水耗和能 耗以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 白银石嘴山铜陵大冶大庆鞍山阜新 /城市 生态环境效益明显落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 图12006年部分代表性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构成 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社 会建设。资源型城市资源濒临枯竭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资源型堿市涉及资源型产业就职职工 1250万人,登记失业人数90万人,占职工比重为7.2%,比全部城市的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我国因 矿山资源枯竭而产生的困难矿工总量约300万到400万,并影响到1000万家属。根据对2000年人口普查 数据的分析,全国有22个地级矿业城市的失业率超过10%,其中6个城市城镇失业率超过20%,4个已进 入资源枯竭期。 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问题突出。随着主业关闭破产,资源型城市下岗职工和提前退休人 员溦增,由于政府财政拮据,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明显下降,低保政策无法落实。如江西钨业集团公司所属 企事业单位,除一家研究所外,其余全部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抚顺矿业集团所属集体企业3423名工 伤职工,由于各种原因,从1995年至今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工伤保险待遇,涉及金额达27562万元。 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还发生了一系列极端事件,如罢工、卧轨、堵塞交通、焚烧汽车等,已引起中央 的高度关注。特别是部分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城市面临的困难更大。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资源枯竭型城 市要摆脱困境,非转型不可,这是别无他途的战略选择。 上述问题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它是前苏联模式的历史产物之一。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同时担负着 生产建设、人员安置、城市管理等一系列经济、社会事务与功能,运行成本很高,一般达到其销售收入的 10%-15%,造成了资源型企业办社会一企业负担重、运行成本高—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城市财政积累 少一城市公共物品投入减少一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一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的链式反应。在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 革浪潮中,我国部分资源型企业也开始实现转制,又陷入了中小型资源企业转制一下岗职工增多一城市社 会保障问题突出的怪圈。我国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掠夺式的资源开采方式终 于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其中最大的受害者便是传统的以资源输出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出现了资源濒临枯 竭—资源产业规模递减—相关产业规模递减—就业机会减少一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一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的重 大难题。同时,资源型城市多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较 为滞后,制约了就业机会的扩大;而资源型企业下岗职工总体文化程度不高,技术单一也限制了其再就业 的可能性。这些现实问题都增大了经济转型的难度。 优势主导资源濒临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资源濒临枯竭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面 的直接问题,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直接原因。按照国内经济学界的初步界定,全国118个资源型城 市中,随着我国2/3的矿山进入中老年期,14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单就矿业城市而言,根据中国 矿业协会的统计,中国目前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退 期。资源型城市濒临资源枯竭是自然资源的供给有限性与其需求无限性矛盾的必然结果,而传统的对自然 源的掠夺式、粗放式开采加速了资源枯竭的进程, 同时,自然资源的过快开采,必然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据调查,目前我国每年 因矿产资源开采而引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我国每开采万吨煤引起的地面下沉 区面积达0.2hm2,每年85%的工业废弃物来自矿山开采。境内金属尾矿、煤矸石堆积已达50亿t,直接破 坏或占用土地面积约200万hm2,破坏森林面积累计约106万hm2,破坏草地面积约26.3万hm2,且土地复 垦率仅为12%左右。而因采富弃贫而浪费的资源更是数量巨大,无法统计。资源型城市既面临着经济衰 退、资源本底枯竭,同时还面临着生态环境治理的难题,这些都加大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SCHTECH INNOVATION PRODUCTIvity 022-No. 1 Jan 2011.Total No 204SCI-TECH INNOVATION & PRODUCTIVITY No.1 Jan. 2011,Total No.204 同时, 部分资源型城市不注重资源关联产业的构建, 产业链条短, 范围经济小, 第二产业的弱质也制约了 第三产业的发展, 产业持续力不强。 从产业的效益来看, 以矿业城市为例, 我国部分 小型矿业城市人均 GDP 和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仅为全 国城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而万元 GDP 水耗和能 耗以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效益明显落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 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社 会建设。 资源型城市资源濒临枯竭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 我国资源型城市涉及资源型产业就职职工 1 250 万人, 登记失业人数 90 万人, 占职工比重为 7.2%, 比全部城市的平均水平高 2.3 个百分点。 我国因 矿山资源枯竭而产生的困难矿工总量约 300 万到 400 万, 并影响到 1 000 万家属。 根据对 2000 年人口普查 数据的分析, 全国有 22 个地级矿业城市的失业率超过 10%, 其中 6 个城市城镇失业率超过 20%, 4 个已进 入资源枯竭期。 职工养老、 医疗、 工伤等社会保险问题突出。 随着主业关闭破产, 资源型城市下岗职工和提前退休人 员激增, 由于政府财政拮据, 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明显下降, 低保政策无法落实。 如江西钨业集团公司所属 企事业单位, 除一家研究所外, 其余全部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抚顺矿业集团所属集体企业 3 423 名工 伤职工, 由于各种原因, 从 1995 年至今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工伤保险待遇, 涉及金额达 2 756.2 万元。 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还发生了一系列极端事件, 如罢工、 卧轨、 堵塞交通、 焚烧汽车等, 已引起中央 的高度关注。 特别是部分煤炭、 石油、 有色金属城市面临的困难更大。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 资源枯竭型城 市要摆脱困境, 非转型不可, 这是别无他途的战略选择[1]。 上述问题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 它是前苏联模式的历史产物之一。 在计划经济时代, 企业同时担负着 生产建设、 人员安置、 城市管理等一系列经济、 社会事务与功能, 运行成本很高, 一般达到其销售收入的 10%~15%, 造成了资源型企业办社会—企业负担重、 运行成本高—效益低、 市场竞争力弱—城市财政积累 少—城市公共物品投入减少—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的链式反应。 在上世纪 90 年代国企改 革浪潮中, 我国部分资源型企业也开始实现转制, 又陷入了中小型资源企业转制—下岗职工增多—城市社 会保障问题突出的怪圈。 我国传统的高消耗、 高污染、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掠夺式的资源开采方式终 于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其中最大的受害者便是传统的以资源输出为主的资源型城市, 出现了资源濒临枯 竭—资源产业规模递减—相关产业规模递减—就业机会减少—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的重 大难题。 同时, 资源型城市多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 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的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较 为滞后, 制约了就业机会的扩大; 而资源型企业下岗职工总体文化程度不高, 技术单一也限制了其再就业 的可能性。 这些现实问题都增大了经济转型的难度。 优势主导资源濒临枯竭,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 资源濒临枯竭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面 临的直接问题, 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直接原因。 按照国内经济学界的初步界定, 全国 118 个资源型城 市中, 随着我国 2/3 的矿山进入中老年期, 1/4 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 单就矿业城市而言, 根据中国 矿业协会的统计, 中国目前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中, 20%处于成长期, 68%处于成熟期, 12%处于衰退 期。 资源型城市濒临资源枯竭是自然资源的供给有限性与其需求无限性矛盾的必然结果, 而传统的对自然 资源的掠夺式、 粗放式开采加速了资源枯竭的进程。 同时, 自然资源的过快开采, 必然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据调查, 目前我国每年 因矿产资源开采而引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100 亿元。 我国每开采万吨煤引起的地面下沉 区面积达 0.2 hm2 , 每年 85%的工业废弃物来自矿山开采。 境内金属尾矿、 煤矸石堆积已达 50 亿 t, 直接破 坏或占用土地面积约 200 万 hm2 , 破坏森林面积累计约 106 万 hm2 , 破坏草地面积约 26.3 万 hm2 , 且土地复 垦率仅为 12%左右[2]。 而因采富弃贫而浪费的资源更是数量巨大, 无法统计。 资源型城市既面临着经济衰 退、 资源本底枯竭, 同时还面临着生态环境治理的难题, 这些都加大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重 点 关 注 Sig nifica nt Atte ntio n -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