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二讲汉语的基本语序对其语法化的制约 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是”的语法性质开始发生变化,逐渐获取了判断词 的功能。《史记》是公元前一世纪的文献,比《荀子》晚了两百来年的时间,也是 最早见到“是”判断词用法的文献之一。例如 (36)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记·商君列传) 整部《史记》中可以断定为判断词“是”的用例不到10个,这是新语法标记产生 初期的常见现象。王力(1958:345)认为,这些少数的用例可能是后人在传抄过 程中不小心加上去的。然而根据唐钰明(1992)年的考察,“是”在公元0-200 年之间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判断词,那么在此之前不久的《史记》中见到它的判 断词用法应该是很自然的事。 从汉代初年开始,随着“是”逐渐由指代词演变成判断词,直到成为判断句的 唯一语法标记,它所在的回指格式中的“也”的用法也随之衰落,最后完全被淘 汰。唐钰明(1992)所做的统计很能说明两者之间的消长关系: 表26回指格式中“是”和“也”的共现频率变化 西汉(前206-25) 80% 东汉(25-220年) 28.8% 魏晋(220-420年) 19% 南北朝(420-589年) 4% 二、副词的前移 “是”语法化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副词的前移。汉语自古至今都是,只有动词 性的词语才能受副词的修饰,而且语序始终是副词位于动词之前。“是”的语法化 涉及到词性的变化:由名词性的指代词变成动词性的判断词。那么一个相关的语法 变化是副词位置的移动。 是”还是一个指示代词的时候,句中如有副词 (Adv),只能出现在回指“是”和说明部分之间,如下式所刻划的 (37)T,是十Ady+C+也。 例如: (38)目辨黑白美恶,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荀子·荣辱) 例(38)中的副词“又”是位于回指“是”和说明部分之间。但是从汉初开始 “是”已经发展出判断词的用法,相应的也就有了副词出现“是”前的用法。例 (39)或时是凤凰。(论衡·讲瑞)第二讲 汉语的基本语序对其语法化的制约 21 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是”的语法性质开始发生变化,逐渐获取了判断词 的功能。《史记》是公元前一世纪的文献,比《荀子》晚了两百来年的时间,也是 最早见到“是”判断词用法的文献之一。例如: (36)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记·商君列传) 整部《史记》中可以断定为判断词“是”的用例不到 10 个,这是新语法标记产生 初期的常见现象。王力(1958:345)认为,这些少数的用例可能是后人在传抄过 程中不小心加上去的。然而根据唐钰明(1992)年的考察,“是”在公元 0-200 年之间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判断词,那么在此之前不久的《史记》中见到它的判 断词用法应该是很自然的事。 从汉代初年开始,随着“是”逐渐由指代词演变成判断词,直到成为判断句的 唯一语法标记,它所在的回指格式中的“也”的用法也随之衰落,最后完全被淘 汰。唐钰明(1992)所做的统计很能说明两者之间的消长关系: 表 2.6 回指格式中“是”和“也”的共现频率变化 西汉(前 206-25) 80% 东汉(25-220 年) 28.8% 魏晋(220-420 年) 19% 南北朝(420-589 年) 4% 二、副词的前移 “是”语法化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副词的前移。汉语自古至今都是,只有动词 性的词语才能受副词的修饰,而且语序始终是副词位于动词之前。“是”的语法化 涉及到词性的变化:由名词性的指代词变成动词性的判断词。那么一个相关的语法 变化是副词位置的移动。当“是”还是一个指示代词的时候,句中如有副词 (Adv),只能出现在回指“是”和说明部分之间,如下式所刻划的。 (37)T,是+Adv +C+也。 例如: (38)目辨黑白美恶,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荀子·荣辱) 例(38)中的副词“又”是位于回指“是”和说明部分之间。但是从汉初开始 “是”已经发展出判断词的用法,相应的也就有了副词出现“是”前的用法。例 如: (39)或时是凤凰。(论衡·讲瑞)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