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世说新语·言语) (33)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世说新语·言语) 四、NP话题的出现和语调的归并 根据上文的分析,在《左传》和《论语》时代,“是”回指的成分通常只能是 判断,每一判断都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而每一个句子都应有自己独立的语调。这种 篇章组织很难产生一个只有单一语调的判断句,即“是”很难在下例的句法环境下 产生: (34)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论语·述而) 然而到了《荀子》时代,话题可以是名词短语,因为名词短语一般不单独成句,它 们应没有独立的语调。这样,名词短语构成的话题就倾向于与后边的“是 Comment”部分形成一个句子的语调,从韵律特征方面促使判断句式的形成。 §243判断词“是”的诞生 上述分析显示,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之间,促使“是”语法化 为判断词的条件已经成熟。也正是在此后不久(大约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真正的 判断词“是”的用法开始出现。本节将讨论判断词产生初期的重要特征和一些相关 的变化。 、判断式的句末语气词“也”的失落 前文谈到,先秦汉语判断句的必要语法标记是句末语气词“也”。实际上,回 指代词“是”和其后的说明部分所构成的就是那时的判断句式,因此必须要有一个 语气词“也”。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语法标记是判断词“是”,无需任何句末语气 词。也就是说,“也”和“是”为表达同一语法功能的两个不同性质的语法手段, 它们之间具有不相容性。那么在历史上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随着“是”在有关的 句法格式中逐渐变成一个判断词,格式中的“也”就不再必须而逐渐失落。下表是 我们对《荀子》和《史记》两种文献中“T,是十 Comment+也”格式的“也”失 落情况的一个统计。 表25《荀子》和《史记》中判断式的语气词“也”的失落情况 T,是+C+也 比例 《荀子》 343(98%) 4(2%) 49:1 《史记》 367(85%) 64(15%) 6 表五显示,前后期两种文献中“也”的失落相当明显,由原来的49:1变成6:1。下 例是《史记》中不加“也”的有关判断格式,而这种现象在早期的文献中是绝无仅 有的 (35)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史记·管宴列传)20 (3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世说新语·言语) (33)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世说新语·言语) 四、NP 话题的出现和语调的归并 根据上文的分析,在《左传》和《论语》时代,“是”回指的成分通常只能是 判断,每一判断都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而每一个句子都应有自己独立的语调。这种 篇章组织很难产生一个只有单一语调的判断句,即“是”很难在下例的句法环境下 产生: (34)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论语·述而) 然而到了《荀子》时代,话题可以是名词短语,因为名词短语一般不单独成句,它 们应没有独立的语调。这样,名词短语构成的话题就倾向于与后边的“是+ Comment”部分形成一个句子的语调,从韵律特征方面促使判断句式的形成。 §2.4.3 判断词“是”的诞生 上述分析显示,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之间,促使“是”语法化 为判断词的条件已经成熟。也正是在此后不久(大约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真正的 判断词“是”的用法开始出现。本节将讨论判断词产生初期的重要特征和一些相关 的变化。 一、判断式的句末语气词“也”的失落 前文谈到,先秦汉语判断句的必要语法标记是句末语气词“也”。实际上,回 指代词“是”和其后的说明部分所构成的就是那时的判断句式,因此必须要有一个 语气词“也”。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语法标记是判断词“是”,无需任何句末语气 词。也就是说,“也”和“是”为表达同一语法功能的两个不同性质的语法手段, 它们之间具有不相容性。那么在历史上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随着“是”在有关的 句法格式中逐渐变成一个判断词,格式中的“也”就不再必须而逐渐失落。下表是 我们对《荀子》和《史记》1两种文献中“T,是+Comment + 也”格式的“也”失 落情况的一个统计。 表 2.5 《荀子》和《史记》中判断式的语气词“也”的失落情况 文献 T,是+C+也 T,是+C 比例 《荀子》 343(98%) 4(2%) 49:1 《史记》 367(85%) 64(15%) 6:1 表五显示,前后期两种文献中“也”的失落相当明显,由原来的 49:1 变成 6:1。下 例是《史记》中不加“也”的有关判断格式,而这种现象在早期的文献中是绝无仅 有的。 (35)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史记·管宴列传)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