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得商榷之处。2324李学勤先生便指出 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李学勤《周易经传溯 说《齐论》、《鲁论》、《古论》如有歧源》黄沛荣《易学乾坤》,皆肯定《鲁》问题是“异 异,须以《鲁论》为正,即属无根;说张禹于《鲁文“而不是“异音”问题。李学勤 论》中取入“易”字,更是误说。(第一章西周 所谓《鲁》读,都是异文…《述而》的 春秋的易,第74页)1 “亦”和“易”……是通假的例子。换句话说 虽然本田氏的说法有待商榷,但对于当时学界还 《古论》作“易”、《鲁论》作“亦”。异文的产生 是颇有影响。如郭沫若《青铜时代》、李镜池《周易 是因为音近通假或者传讹所致。特别要说的 探源》、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张心澄《伪书通 是,“易”、“亦”二字能够互相通假,或音近传 考》增定本等,皆以《鲁论》为长。然而支持孔子确 讹,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现象,可供推求。 曾学“易”而反对《鲁论》者,亦所在多有。如冯友 第77页)21 兰《中国哲学史料学初稿》徐芹庭《论孔子与《易)李先生举《诗经》韵部为例说:“易”在上古音属 之关系兼评欧阳修、钱玄同之误》黄庆萱老师“锡”部,亦”在上古音属“铎”部。罗常培、周祖谟 《周易读本》等是。不过他们是从“异读”的角度立研究汉代韵部通假时便已指出,西汉时代并无 论,所以又受到后来学者的修正。以冯说为例 “锡”、“铎”通假的例子,到了东汉却成为常见的现 陆德明只是说明“易”字的音有两种读法象。(第62-63页)因此宋代的《广韵》将 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周易音义》说:“易”、“亦啊同属“昔”韵,是晚出的现象,在西汉时 “易,盈只反。孔颖达《周易正义》说:“易者,并没有这个问题。所以李先生背定的说 易也。作难易之音。”这是把《周易》的“易” “易”、“亦”这样由音近造成的异文,其出 者,读为简易之易。《经典释文》中的《论语音 现恐不早于两汉之际。鉴于司马迁《史记 义》在“学易”下注“如字”,就是说照当时的读 孔子世家》表明当时已存在作“易”字的本子 音,也就是《古论语》的读音。但是《鲁论语》 那么作“亦”,必然是晚出的。(第79页)21 读“易”为“亦”,这是把《周易》的“易”字解为 李学勤先生澄清了异读的问题,黄沛荣先生 变易之“易”。陆德明的《音义》只说明当时则从异文入手,他将《经典释文·论语音义及“鲁 “易”字有两种读音,并不是说在《鲁论语》本读”、“鲁论”之说的二十二条例子,合而观之,然后 子上,“易”字是“亦”字。如果是那种情况,陆 总结说 德明就应该说:《鲁论语》“易”作“亦”,不应加 “鲁读¨纯粹是传本异文之问题,而非“注 “读”字。(第28页)21 其音”也。……《论语》此句当依《古论》作 氏在论证时,是从“异读”的角度切入,所以 “易”,《鲁论》盖不可从。(《孔子与周易经传 不久即遭到批评。1963年,即冯氏《初稿》付梓同 年,李平心便指出 之关系》,第172页)91 义所云:“《鲁论》读“易”为亦’,今从《古》.”可知钱先生说:“《古论》上妄错易一字”的敌 冯先生似乎不知道《经典释文·论语音 本节引述历代学者对《鲁论》《古论》的讨论, 并非陆德明自己的注文,而是采录郑玄的论厘该是误信疑古学者所下的断语,不过这并未动 语注》。因为《古论》和《鲁论》都早已亡佚隋摇钱先生认定《十翼》非孔子作的主张 唐之际的经学家陆德明并未见到。《论语音 四、融通以达变 义》凡云“鲁读某为某”都是出于郑本之异文。 (第22页)127 钱先生对《易传》的发挥 李氏的说法应该是正确的。郑玄采用《齐》 钱先生极力排除《十翼》与孔门师承的关系 读、《古》读改正《鲁》读的地方,都有明文记出。惟在笔者看来,是破除僵化的旧思维,以强调融通后 陆德明所见郑注本已有部分注文脱佚,现保存于之新思维的重要性。换句话说,《易传》的出现,便 《释文》中的例子约有五十条,清人徐养原《论语鲁是先秦时期新旧儒家的分野。钱先生云 读考》有详细研究,今存《续皇清经解》中。今人吴 惟自战国晚世,下迄秦皇汉武之间,道家 2 0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p: /nw cnki. net得商榷之处。[23 ][24 ]李学勤先生便指出 : ……说《齐论》、《鲁论》、《古论》如有歧 异 ,须以《鲁论》为正 ,即属无根 ;说张禹于《鲁 论》中取入“易”字 ,更是误说。(第一章 西周 春秋的易 ,第 74 页) [25 ] 虽然本田氏的说法有待商榷 ,但对于当时学界还 是颇有影响。如郭沫若《青铜时代》、李镜池《周易 探源》、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张心澄《伪书通 考》增定本等 ,皆以《鲁论》为长。然而支持孔子确 曾学“易”而反对《鲁论》者 ,亦所在多有。如冯友 兰《中国哲学史料学初稿》、徐芹庭《论孔子与〈易〉 之关系 ,兼评欧阳修、钱玄同之误》、黄庆萱老师 《周易读本》等是。不过他们是从“异读”的角度立 论 ,所以又受到后来学者的修正。以冯说为例 : 陆德明只是说明“易”字的音有两种读法 ……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周易音义》说 : “易 ,盈只反。”孔颖达《周易正义》说 “: 易者 , 易也。作难易之音。”这是把《周易》的“易” 者 ,读为简易之易。《经典释文》中的《论语音 义》在“学易”下注“如字”,就是说照当时的读 音 ,也就是《古论语》的读音。但是《鲁论语》 读“易”为“亦”,这是把《周易》的“易”字解为 变易之“易”。陆德明的《音义》只说明当时 “易”字有两种读音 ,并不是说在《鲁论语》本 子上“, 易”字是“亦”字。如果是那种情况 ,陆 德明就应该说《: 鲁论语》“易”作“亦”,不应加 一“读”字。(第 28 页) [26 ] 冯氏在论证时 ,是从“异读”的角度切入 ,所以 不久即遭到批评。1963 年 ,即冯氏《初稿》付梓同 年 ,李平心便指出 : 冯先生似乎不知道《经典释文 ·论语音 义》所云“:《鲁论》读‘易’为‘亦’,今从《古》。” 并非陆德明自己的注文 ,而是采录郑玄的《论 语注》。因为《古论》和《鲁论》都早已亡佚 ,隋 唐之际的经学家陆德明并未见到。《论语音 义》凡云“鲁读某为某”都是出于郑本之异文。 (第 22 页) [27 ] 李氏的说法应该是正确的。郑玄采用《齐》 读《、古》读改正《鲁》读的地方 ,都有明文记出。惟 陆德明所见郑注本已有部分注文脱佚 ,现保存于 《释文》中的例子约有五十条 ,清人徐养原《论语鲁 读考》有详细研究 ,今存《续皇清经解》中。今人吴 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李学勤《周易经传溯 源》、黄沛荣《易学乾坤》,皆肯定《鲁》读问题是“异 文”而不是“异音”的问题。李学勤 : 所谓《鲁》读 ,都是异文 ……《述而》的 “亦”和“易”……是通假的例子。换句话说 , 《古论》作“易”《、鲁论》作“亦”。异文的产生 是因为音近通假或者传讹所致。特别要说的 是“, 易”、“亦”二字能够互相通假 ,或音近传 讹 ,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现象 ,可供推求。 (第 77 页) [25 ] 李先生举《诗经》韵部为例说 :“易”在上古音属 “锡”部“, 亦”在上古音属“铎”部。罗常培、周祖谟 研究汉代韵部通假时便已指出 ,西汉时代并无 “锡”“、铎”通假的例子 ,到了东汉却成为常见的现 象。(第 62 - 63 页) [28 ] 因此宋代的《广韵》将 “易”“、亦”同属“昔”韵 ,是晚出的现象 ,在西汉时 并没有这个问题。所以李先生肯定的说 : “易”、“亦”这样由音近造成的异文 ,其出 现恐不早于两汉之际。鉴于司马迁《史记 · 孔子世家》表明当时已存在作“易”字的本子 , 那么作“亦”,必然是晚出的。(第 79 页) [25 ] 李学勤先生澄清了异读的问题 ,黄沛荣先生 则从异文入手 ,他将《经典释文 ·论语音义及“鲁 读”“、鲁论”之说的二十二条例子 ,合而观之 ,然后 总结说 : “鲁读”纯粹是传本异文之问题 ,而非“注 其音”也。 ……《论语》此句当依《古论》作 “易”《, 鲁论》盖不可从。《( 孔子与周易经传 之关系》,第 172 页) [29 ] 本节引述历代学者对《鲁论》《古论》的讨论 , 可知钱先生说“:《古论》上妄错‘易’一字”的看法 , 应该是误信疑古学者所下的断语 ,不过这并未动 摇钱先生认定《十翼》非孔子作的主张。 四、融通以达变 : 钱先生对《易传》的发挥 钱先生极力排除《十翼》与孔门师承的关系 , 在笔者看来 ,是破除僵化的旧思维 ,以强调融通后 之新思维的重要性。换句话说《, 易传》的出现 ,便 是先秦时期新旧儒家的分野。钱先生云 : 惟自战国晚世 ,下迄秦皇汉武之间 ,道家 7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