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辞》的道家思想倾向,比我们原先所承认的还(咸)、周(氏)之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焉。” 要强烈,并可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系辞》思想(第138-142页所引)于是完成以《鲁论》篇章 虽与老、庄都有相通之处,但更接近于老子,为主体,再参校《齐论》、《古论》的较佳本子 完全可说是战国晚期老子学派的代表作品。《论语注》。郑玄之后,何晏又网罗汉、魏以来各家 第175·176页)-1 本子,作《论语集解》,直至今日,各通行本《论语》 王先生从史料入手,直接比对原典。他认为今本篇章字句,便是根据何晏而来 《系辞》有被后儒掺入的痕迹,其中大部分是从《易 郑玄《论语注》后来散佚不全,幸有敦煌写本 之义》掇拾而来,而这掇拾的动作,相信也是造成伯希和2510号,仍保存这一章,其字句如下 今日《系辞》传中出现“繁衍丛脞之言”“自相乖戾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无大 之说”的原因。陈鼓应先生也针对原典加以分析 过矣。”(第212-213页)121 最后提出“今本《系辞》下,共计八百三十一字,不 本句与通行本比较,仅少一“以”字,其余并无 见于帛书本《系辞》,而散见于《易之义》和《要》中”不同。可见得以《鲁论》为底本而作《论语注》的郑 (《马王堆出土帛书系辞为现存最早的道家传本》,玄,认为应是“易”字,而不作“亦”字。那么《鲁论》 第167-170页)9。根据以上诸位学者的论述,异文的问题,又是从何而来呢?是惠栋!他在《九 我们应该可以肯定帛书本《系辞》中确实有许多道经古义》中,提出《鲁论》“易”作“亦”,由于他是学 家思想在其中。至于儒家思想的章节部分,是否派领袖,所以引起学者关注。不过要注意的是,他 后儒掺入,恐怕还需更多资料证明。再者,从反面并未因此怀疑《易传》作者归属 思考,后儒若有心掺入部分章节,则必有儒家学者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鲁论》“易” 认为非常重要,而与道家思想不同的观点存在其 为“亦”。君子爱日以学,及时而成。五十以 中。本文在第四节有相关论述 学,斯为晚矣。然秉烛之明,尚可寡过,此圣 人之谦词也……孔子晚而好《易》,故有是语 (二)论点的修正 史记亦云。② 钱先生在《论十翼非孔子作》第七条指出《论综观惠栋本段话语,应只在强调《鲁论》“易”字作 语》记载孔子学《易》事,只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字,是保存异文之说,并未认为通行本应改 易可以无大过矣”一句他认为这一条有异文的问字。此从引文后段“孔子晚而好《易》,故有是语。 《史记》亦云。”可以清楚了解。惠栋的说法提出 据《鲁论》:“易”字当作“亦”。古人四十后,清儒中便有人断章取义,认为惠栋要改字,于 为强仕之年孔子仕鲁为司寇时近五十,他在是才形成纷扰,③民国初年日人本田成之发表 仕之前说,再能加我数年,学到五十岁,再《作易年代考》是较早引用《鲁论》异文以讨论孔子 出来做事,也可以没有大过失了这本是很明与(周易经传关系的人,只是他的意见有许多值 白的话,《古论》上妄错“易”一字,便附会到 “五十学易”等等说话。(第384页)121 ①暇书·艺文志》原记载"鲁恭王坏孔子旧宅”的 钱先生的观点,应是根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而时间在武帝末,今人刘汝霖据《论衡·正说篇》校正为景 来。按《释文》卷二十四《论语音义》云:“学易:如帝末。参见《汉晋学术编年》上册(方法》,台北中华书 局,1987年 字。《鲁》读‘易’为亦’,今从《古》。”引文中,《鲁》 ②惠栋《九经古义·论语》,载《皇清经解》卷三百 指《鲁论语》,《古》指《古论语》。汉代流传的《论七十四,第359页上左,台北艺文印书馆。此外惠栋也 语》除上述二种外,还有《齐论语》。其中《鲁论》和在《经典释文校语》中,举外黄令高彪碑:恬虚守约,五 齐论》是汉初便已流传的本子,《古论语》则是汉+以学“认为是”亦”字、是连下读的旁证。按:高彪碑 景帝晚年,鲁恭王为扩充宫室破坏孔子旧宅,而近,故此碑文或音近而通假,才会讹作”亦而连下读, 于壁中发现的。①这三种本子,在篇目及文字上 ③如陈鳢《论语古训》即以《鲁论》与《史记·孔子 均有相当差异。后经郑玄“就《鲁论》张(禹)、包世家》所言不合,主张应从《古论》为是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r.cnki.net辞》的道家思想倾向 ,比我们原先所承认的还 要强烈 ,并可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系辞》思想 虽与老、庄都有相通之处 ,但更接近于老子 , 完全可说是战国晚期老子学派的代表作品。 (第 175 - 176 页) [20 ] 王先生从史料入手 ,直接比对原典。他认为今本 《系辞》有被后儒掺入的痕迹 ,其中大部分是从《易 之义》掇拾而来 ,而这掇拾的动作 ,相信也是造成 今日《系辞》传中出现“繁衍丛脞之言”、“自相乖戾 之说”的原因。陈鼓应先生也针对原典加以分析 , 最后提出“今本《系辞》下 ,共计八百三十一字 ,不 见于帛书本《系辞》,而散见于《易之义》和《要》中” 《( 马王堆出土帛书系辞为现存最早的道家传本》, 第 167 - 170 页) [19 ] 。根据以上诸位学者的论述 , 我们应该可以肯定帛书本《系辞》中确实有许多道 家思想在其中。至于儒家思想的章节部分 ,是否 后儒掺入 ,恐怕还需更多资料证明。再者 ,从反面 思考 ,后儒若有心掺入部分章节 ,则必有儒家学者 认为非常重要 ,而与道家思想不同的观点存在其 中。本文在第四节有相关论述。 (二) 论点的修正 : 钱先生在《论十翼非孔子作》第七条指出《, 论 语》记载孔子学《易》事 ,只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 易可以无大过矣”一句 ,他认为这一条有异文的问 题 : 据《鲁论》“: 易”字当作“亦”。古人四十 为强仕之年 ,孔子仕鲁为司寇时近五十 ,他在 未仕之前说 ,再能加我数年 ,学到五十岁 ,再 出来做事 ,也可以没有大过失了 ,这本是很明 白的话《, 古论》上妄错“易”一字 ,便附会到 “五十学易”等等说话。(第 384 页) [12 ] 钱先生的观点 ,应是根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而 来。按《释文》卷二十四《论语音义》云 “: 学易 :如 字。《鲁》读‘易’为‘亦’,今从《古》。”引文中《, 鲁》 指《鲁论语》《, 古》指《古论语》。汉代流传的《论 语》除上述二种外 ,还有《齐论语》。其中《鲁论》和 《齐论》是汉初便已流传的本子《, 古论语》则是汉 景帝晚年 ,鲁恭王为扩充宫室 ,破坏孔子旧宅 ,而 于壁中发现的。① 这三种本子 ,在篇目及文字上 , 均有相当差异。后经郑玄“就《鲁论》张 (禹) 、包 (咸) 、周(氏)之篇章 ,考之《齐》《、古》,为之注焉。” (第 138 - 142 页所引) [21 ]于是完成以《鲁论》篇章 为主体 ,再参校《齐论》、《古论》的较佳本子 ——— 《论语注》。郑玄之后 ,何晏又网罗汉、魏以来各家 本子 ,作《论语集解》,直至今日 ,各通行本《论语》 篇章字句 ,便是根据何晏而来。 郑玄《论语注》后来散佚不全 ,幸有敦煌写本 伯希和 2510 号 ,仍保存这一章 ,其字句如下 : 子曰“: 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可无大 过矣。”(第 212 - 213 页) [22 ] 本句与通行本比较 ,仅少一“以”字 ,其余并无 不同。可见得以《鲁论》为底本而作《论语注》的郑 玄 ,认为应是“易”字 ,而不作“亦”字。那么《鲁论》 异文的问题 ,又是从何而来呢 ? 是惠栋 ! 他在《九 经古义》中 ,提出《鲁论》“易”作“亦”,由于他是学 派领袖 ,所以引起学者关注。不过要注意的是 ,他 并未因此怀疑《易传》作者归属 :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鲁论》“易” 为“亦”。君子爱日以学 ,及时而成。五十以 学 ,斯为晚矣。然秉烛之明 ,尚可寡过 ,此圣 人之谦词也 ……孔子晚而好《易》,故有是语。 史记亦云。② 综观惠栋本段话语 ,应只在强调《鲁论》“易”字作 “亦”字 ,是保存异文之说 ,并未认为通行本应改 字。此从引文后段“孔子晚而好《易》,故有是语。 《史记》亦云。”可以清楚了解。惠栋的说法提出 后 ,清儒中便有人断章取义 ,认为惠栋要改字 ,于 是才形成纷扰。③ 民国初年日人本田成之发表 《作易年代考》是较早引用《鲁论》异文以讨论孔子 与《周易》经传关系的人 ,只是他的意见有许多值 67 ① ② ③ 《汉书 ·艺文志》原记载"鲁恭王坏孔子旧宅"的 时间在武帝末 ,今人刘汝霖据《论衡 ·正说篇》校正为景 帝末。参见《汉晋学术编年》上册《方法》,台北中华书 局 ,1987 年。 惠栋《九经古义 ·论语》,载《皇清经解》卷三百 七十四 ,第 359 页上左 ,台北艺文印书馆。此外惠栋也 在《经典释文校语》中 ,举外黄令高彪碑 :" 恬虚守约 ,五 十以学。"认为是" 亦" 字、是连下读的旁证。按 :高彪碑 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 ,当时" 易" 、" 亦" 二字 ,音已相 近 ,故此碑文或音近而通假 ,才会讹作"亦"而连下读。 如陈鳣《论语古训》即以《鲁论》与《史记 ·孔子 世家》所言不合 ,主张应从《古论》为是。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