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两仪之上各生一奇偶而为二画者四也。四象生八卦者,四象之上各生一奇偶而为 三画者八也。此乃易学纲领,开卷第一义。(《文公易说》卷一) 此为太极生成两仪、四象、八卦之次第,源自邵雍“一分为二”的思想。若论太 极本身,则一画未曾有。“太极乃两仪、四象、八卦之理,不可谓无,但未有形 象之可言尔。故自此而生一阴一阳乃为两仪,而四象八卦又是从此生,皆有自然 次第,不由人力安排。”(《文公易说》卷一)朱熹对发明此理的邵雍赞赏不已, 认为至孔子以来,惟邵康节能明其说。 朱熹特别强调,太极之所以为太极,不可离开两仪、四象、八卦。太极作为 象数全体之理,不是无,有此理方可画出两仪、四象和八卦。太极生出两仪四象 八卦之后,此太极之理又随之蕴于其中,成为现实的两仪、四象、八卦吉凶消长 的根据。 朱熹说:“且夫大传之极者何也?即两仪、四象、八卦之理,具于三者之先, 而蕴于三者之内也。”(同上) “具于三者之先”,指从理论上言,太极作为全体之理,是《周易》象数的 本源,有此理方可产生两仪、四象、八卦。这种先后的关系,是从本体上讲,逻 辑上讲,而不是从时间上讲。这里需要注意区别的是,这里的先后之说,与“次 第最为重要”而产生的太极与卦爻画之先后秩序,不是同一语境下的问题。前者 是从逻辑上说,太极乃包涵象数全体之理,之所以说“具于三者之先”,是为了 避免人们只看到卦爻象而忽略本体的太极。这就是朱熹所 易有太极,便是下面两仪、四象、八卦。自三百八十四爻总为六十四,自六十四 总为八卦,自八卦总为四象,自四象总为两仪,自两仪总为太极。以物论之,易之太 极,如木之有根,浮屠之有顶。但木之根,浮屠之顶,是有形之极。太极却不是—物, 无方所顿放,是无形之极。”《文公易说》卷一) 太极是两仪、四象、八卦产生之本源,作为本源,虽可用树木之根譬喻之,但木 之根,乃有形之物,太极乃无形之理,不可降为有形之物。朱熹所要表达的意思 就是,无形的太极之理是卦爻象产生的本源。 “蕴于三者之内”,指从现实画卦的过程和结果看,由太极而生出两仪、四两仪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为二画者四也。四象生八卦者,四象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为 三画者八也。此乃易学纲领,开卷第一义。(《文公易说》卷一) 此为太极生成两仪、四象、八卦之次第,源自邵雍“一分为二”的思想。若论太 极本身,则一画未曾有。“太极乃两仪、四象、八卦之理,不可谓无,但未有形 象之可言尔。故自此而生一阴一阳乃为两仪,而四象八卦又是从此生,皆有自然 次第,不由人力安排。”(《文公易说》卷一)朱熹对发明此理的邵雍赞赏不已, 认为至孔子以来,惟邵康节能明其说。 朱熹特别强调,太极之所以为太极,不可离开两仪、四象、八卦。太极作为 象数全体之理,不是无,有此理方可画出两仪、四象和八卦。太极生出两仪四象 八卦之后,此太极之理又随之蕴于其中,成为现实的两仪、四象、八卦吉凶消长 的根据。 朱熹说:“且夫大传之极者何也?即两仪、四象、八卦之理,具于三者之先, 而蕴于三者之内也。”(同上) “具于三者之先”,指从理论上言,太极作为全体之理,是《周易》象数的 本源,有此理方可产生两仪、四象、八卦。这种先后的关系,是从本体上讲,逻 辑上讲,而不是从时间上讲。这里需要注意区别的是,这里的先后之说,与“次 第最为重要”而产生的太极与卦爻画之先后秩序,不是同一语境下的问题。前者 是从逻辑上说,太极乃包涵象数全体之理,之所以说“具于三者之先”,是为了 避免人们只看到卦爻象而忽略本体的太极。这就是朱熹所言: 易有太极,便是下面两仪、四象、八卦。自三百八十四爻总为六十四,自六十四 总为八卦,自八卦总为四象,自四象总为两仪,自两仪总为太极。以物论之,易之太 极,如木之有根,浮屠之有顶。但木之根,浮屠之顶,是有形之极。太极却不是一物, 无方所顿放,是无形之极。”《文公易说》卷一) 太极是两仪、四象、八卦产生之本源,作为本源,虽可用树木之根譬喻之,但木 之根,乃有形之物,太极乃无形之理,不可降为有形之物。朱熹所要表达的意思 就是,无形的太极之理是卦爻象产生的本源。 “蕴于三者之内”,指从现实画卦的过程和结果看,由太极而生出两仪、四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