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乃至无法驻足,信马由缰。 我虽曾经怀有研究“关系学”的一点念头,却苦于无所适从。 遭遇到帕森斯和希尔斯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概念后,支撑 着又向前跋涉了一程,难以为继。从沈原兄处拿到了爱森斯塔德 送给他的那本《保护人,被保护人与朋友》(其实我与那老头关系 也不赖),便在1991年底,一挥而就完成了《代价论》的最后一章, 也就是那书中与这念头相关的那一章。老实说,我并不觉得爱森 斯塔德的那本书有多精彩,但是那书中的一个概念structure of trust(信任结构)照亮了我的求索。在我了结掉其他事情,专 心致力于信任的研究时(大约1997年),才发现,短短的几年间这 项研究在国外竟成热门。但我已没有选择了。阅读洋人有关信任 的著作时,与社会生物学的思想不期而遇。我扔掉了其他书籍, 一连阅读了三十本生物学著作。自然,生物学的思想在拙作中留 下了深深的印迹。 1998年三月我调到人民大学,立即为社会学系研究生讲授名 为“信任研究的课程。因为是半路项替一位教授的课程, 讲了十 周(每周三小时),意犹未尽。1999年二月为多学科的硕士生和 社会学系本科生们重开这门课程。此前,自1998年十一月开始本 书的写作。大约作了三年的研究,讲了两年课,写了一年书,三 者交错和交织在一起。 以上是本书酝酿和写作的心路历程。以下讲述本书的结构和 大意。 本书照例以定义开篇。在追溯了“信任与“trust”的汉英词 源,它们在《论语》、《圣经》、《古兰经》中的意思,在俗话中的 意思,以及理论家著作中信任的含义后,作出了笔者自己对信任 的界定。这是第一章。 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