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易传》的哲学体系与《乐记》的文艺理诊体系 则乐之道归焉耳。”(《乐情》)这里虽是以天人互渗的方式论说乐的功能,但乐之道与 《易传》的阴阳天地合和化生的和谐序变规律是一致的 同时,《易传》的阴阳调和、天地交感的“感应论”,也启示着《乐记》的心物感应 论。《易传》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 之情可见矣。¨(咸·彖》)了解了世界的交感关系也就吃透了万物的情理:《乐记》因此 而体悟和演绎出心物感应,来论证心、物、乐的联动关系:“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 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 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本》)心灵与外物的感应是艺术产生的前提,明确地 提出了这一著名的具有朴素唯物色彩的艺术生成命题,较之上溯到天地之道更具体化 合理化了。并且感、生、变、成,亦是《易传》论说宇宙物质生成过程时常用的词汇及 思维轨迹。而这种感应也体现了化生运动与和谐相成的观念。此外,《易传》还有同质 或同类事物的应和。《易传》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 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不乎地者亲下。则冬从具类也。”(《乾·文言》) 《乐记》则曰:“凡奸声感人,而邀气应之。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 应之。顺气成急,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 相动也。”(《乐象》)不难看出后者对前者理论上的因袭。《乐记》是化用了“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的理论,并将“各从其类”发展为“以类相动”。《乐记》所发明的是声 气、象、乐的质性品格与人的精神质性品格的“相从”、“相动”的同一关系。 《易传》在“天人合一”系统和谐的世界观的涵盖下,又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 中”、“和”的理论原则。“中不自乱也。”(《履·象》),“文明以健,中正以应,君子正 也”(《同人·彖》),“中以行正也”(《未济·象》),“中以自考也”,“‘中行独复’以从 道也”(《复·象》).“‘九二贞吉’得中道也”(《解·象》):“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 合大和,乃‘利贞”(《乾·彖》)。同时也吸纳了中庸思想:“龙,德而中正者也。庸言 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 人:’君德也”(《乾·文言》)《易传》则将“中和”升华为控制宇宙秩序与社会道德秩 序使之归于和谐存在的根本原则。“中和”是将事物的对立或散乱的要素整合为一种动 态的统一、平衡、稳定的和谐状态,中就是尺度,和即是方法。 《乐记》曰:“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乐化》)“天地 之命”即《易传》的天地之道——阴阳刚柔——一宇宙自然的序变规律所昭示的“教命 《易传》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下》) 《乐记》则曰:“礼乐偵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乐情》)二者在体现天地自然的和谐 与秩序和通达神明的神妙变化上,显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表现出一种承继关系,并将 人与自然相通的哲学精神,转化为一种艺术精神:“中和之纪”即把中和作为艺术本质 功能及要素的定位与协调的纲纪:《易传 》的哲 学体 系与《乐记 》的文艺理 论 体 系 则乐之道 归焉耳 。 ” 《乐情 》 这里虽是 以 天 人互渗的方式论说乐的功 能 , 但乐之道与 《易传 》的阴阳天地合和化生 的和谐序变规律是一致的 。 同时 , 《易传 》的阴 阳调 和 、 天地交感 的 “ 感应论 ” , 也启示着 《乐记 》的心物感应 论 。 《易传 》曰 “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 圣 人感人心而 天下 和平 观其所感 , 而 天地万物 之情可见矣 。 ” 帐咸 · 家 》 了解 了世界 的交感关 系也就吃透 了万物的情理 《乐 记 》因此 而体悟 和演绎 出心物感应 , 来论证心 、 物 、 乐 的联动关 系 “ 音之起 , 由心 生 也 。 人心 之动 , 物使之然也 。 感于物而动 , 故形 于声 声相应 , 故生 变 。 变成方 , 谓之音 。 比音 而乐之 , 及干戚羽旎谓之乐 ” 《乐本 》 心灵与外物的感应是艺术产生 的前提 , 明确地 提出了这一著名的具有朴素唯物色彩 的艺 术生 成命题 , 较之上溯 到天地 之道更 具体化 、 合理化 了 并且感 、 生 、 变 、 成 , 亦是 《易传 》论说宇宙物质生成过程时常用 的词 汇及 思维轨迹 。 而这种感应也体现 了化生运动 与和谐相 成 的观念 。 此外 , 《易传 》还 有 同质 或 同类事物的应和 。 《易传 》曰 “ 同声 相应 , 同气相求 。 水流湿 , 火就燥 。 云从龙 , 风 从虎 。 圣人作而万物睹 。 本乎天 者亲上 , 本乎地者亲下 。 则各从其类也 。 ” 《乾 · 文 言 》 《乐记 》则 曰 “ 凡奸声感人 , 而逆气应之 。 逆气成象 , 而淫乐兴焉 。 正声感人 , 而顺气 应之 。 顺气成象 , 而和乐兴焉 。 倡和有应 , 回邪 曲直 , 各归其分 , 而万物之理 , 各 以类 相动也 。 ” 《乐 象 》 不难看出后者对前者理论上 的 因袭 。 《乐记 》是化用 了 “ 同声相应 , 同气相求 ” 的理论 , 并将 “ 各从其类 ” 发 展 为 “ 以 类 相 动 ” 。 《乐记 》所 发 明 的是 声 、 气 、 象 、 乐 的质性品格与人的精神质性 品格 的 “ 相从 ” 、 “ 相动 ” 的同一关 系 。 《易传 》在 “ 天人合一 ” 系统 和 谐 的 世 界 观 的 涵盖 下 , 又 从方法 论 的 角 度提 出 了 “ 中 ” 、 “ 和 ” 的理论原则 。 “ 中不 自乱也 。 ” 《履 · 象 》 , “ 文 明以健 , 中正 以应 , 君子正 也 ” 《同 人 · 象 》 , “ 中以行正也 ” 《未济 · 象 》 , “ 中以 自考也 ” , “ ‘ 中行独复 ’ 以从 道也 ” 《复 · 象 》 , “ ‘ 九二贞吉 ’ 得 中道也 ” 《解 · 象 》 。 “ 乾道变化 , 各正性命 保 合大 和 , 乃 ‘ 利贞 ” ’ 《乾 · 象 》 。 同时也吸纳 了 中庸思想 “ 龙 , 德而 中正者也 。 庸言 之信 , 庸行之谨 , 闲邪存其诚 , 善世而不伐 , 德博而化 , 《易 》日 ‘ 见龙在 田 , 利见大 人 ’ 君德也 ” 《乾 · 文 言 》《易传 》则将 “ 中和 ” 升华为控制宇宙秩序与社会道德 秩 序使之归于 和谐存在 的根本原则 。 “ 中和 ” 是将事物 的对立 或散乱的要 素整合为一 种 动 态的统一 、 平衡 、 稳定 的和谐状态 , 中就是 尺度 , 和 即是方法 《乐记 》日 “ 故乐 者 , 天地之命 , 中和之纪 , 人情所不能 免也 ” 《乐化 》 “ 天地 之命 ” 即 《易传 》的天地之道 — 阴 阳刚柔 — 宇宙 自然 的序变规律所 昭示 的 “ 教命 ” 《易传 》曰 “ 阴 阳合德 , 而 刚柔有 体 , 以 体天地 之撰 , 以 通 神 明之 德 ” 《系辞 下 》 《乐记 》则 曰 “ 礼乐俱天地之情 , 达神明之德 ” 了乐情 》 二者在体现天地 自然 的和谐 与秩 序和通达神明的神妙变化上 , 显然具有 内在 的 一致性 , 表现 出一种 承继关系 , 并将 少、与 自然 相通 的哲学精神 , 转化为一种艺 术精神 “ 中和之纪 ” 即把 中和作为艺术本 质 、 功能 及要 素的定位与协调 的纲纪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