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此,这一口号虽然本身含义上存有缺陷并曾被作过不正确的解释,但它“仍应当存在,因为存在对 于抗日运动有利益”。至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名词,在本身上,比‘国防文学’这 名词,意义更明确,更深刻,更有内容”它“主要是对前进的一向称左翼的作家们提倡的,希望 这些作家们努力向前进”。在鲁迅看来,提出“国防文学的联合战线”或“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 文学口号下联合起来”,都是不正确的。他郑重地指出,“国防文学”口号应当与“民族革命战争 的大众文学”口号“并存”,应当在共同目标下联合起来。鲁迅关于两个口号的正确解释,得到包 括提倡“国防文学”等许多作家的拥护。茅盾认为,鲁迅关于两个口号“之非对立的而为相辅 的”这种解释,廓清了人们由于“二口号之纠纷所惹起的疑惑”(《关于〈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 动〉》,《文学界》1936年7月10日第1卷第2号),“‘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应是现在左翼作 家创作的口号!”“‘国防文学’是全国一切作家关系间的标帜!”(《关于引起纠纷的两个口 号》,《文学界》1936年8月10日第1卷第3号)两个口号的对象、范围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爱国 的、共同对敌的口号。 30年代中期的这场争论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但当时却形成了几乎对垒的形势。“国防文 学”论者主要以《光明》、《文学界》等刊物为阵地,发表周扬、杨骚、徐懋庸、周立波、梅雨、 张庚、丁非等的文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论者主要以《夜莺》、《现实文学》等刊物为 阵地,发表了龙贡生、张天翼、聂绀弩、吴奚如、路丁等人的文章。据不完全统计,论争双方所发 表的有关文章达480篇之多。拥护“国防文学”口号的作家,成立中国文艺家协会,发表《中国文艺 家协会宣言》;赞成“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作家,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出 现了“两个阵容,一条战线”的不正常的状况。 这场论争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通过论争扩大了文艺上抗日救亡运动的声势和影响,加深了作家 对文艺为抗日斗争服务的认识,宣传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界建立民族 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促进了抗日救亡形势下文艺创作的发展。很多文艺工作者和群众感到两个口号 的基本精神没有分歧,重要的是更快地以实际行动投入日益紧迫的抗日斗争。他们希望早日结束革 命文艺界内部的论争,有的刊物上还发出了“作家们!更进一步的握手吧”的呼声。1936年9月,艾 思奇等提出爱国主义的新启蒙运动,要求两个口号停止争论。不久,两个口号的争论,逐渐缓和下 来。1936年10月,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洪深、叶绍钧、谢冰心、周瘦鹃、包天笑等文艺界 各方面代表人物共二十一人,联合签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全 国文学界同人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救国而联合”。(《文学》1936年10月1日第7卷第4期)这一宣 言的发表,表明两个口号论争基本结束,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抗战爆发后建 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30年代文学论争 对《新月》发刊词的批判 1928年3月10日,《新月》杂志在上海创刊,主要撰稿人为胡适、徐志摩、罗隆基、梁实秋等。发刊词《〈新月》的态度》由徐志 摩执笔,文中把当时的文坛状况概括“荒歉”与“混乱”,把当时的文学归纳为感伤、颓废、唯美、功利、训世、攻击、偏颇、纤 巧、淫秽、狂热、稗贩、标语、主义等13个派别,并逐一加以剖析与批判。同时,从正面提岀两大原则,即“不妨碍健康的原 则”和“不折辱尊严的原则”,希望用这两个原则来消除文坛的混杂,拯救文艺态。徐志摩所表明的“新月的态度”,可以说是后期 新月社的一个文艺宣言。他们以一种反功利主义的超然态度来反对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这种态度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左 翼作家的批判。创造社成员彭康发表《什么是“健康”与“尊严”》,从阶级对立的角度分析了“新月派”反对革命文学的态度,指 出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并成为历史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现在这样的混乱的年头,旧支配势力是注定了要消灭的运 命,他们的‘尊严’与‘健康’是无论怎样都保持不住的”。“不但如此!‘折辱’了他们的‘尊严’,即是新兴的革命阶级获得了 尊严,‘妨害’了他们的‘健康’,即是新兴的革命阶级增进了‘健康’”。(《创造月刊》1928年7月第1卷第12期) 关于文学人性问题的论争此,这一口号虽然本身含义上存有缺陷并曾被作过不正确的解释,但它“仍应当存在,因为存在对 于抗日运动有利益”。至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名词,在本身上,比‘国防文学’这 名词,意义更明确,更深刻,更有内容” 它“主要是对前进的一向称左翼的作家们提倡的,希望 这些作家们努力向前进”。在鲁迅看来,提出“国防文学的联合战线”或“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 文学口号下联合起来”,都是不正确的。他郑重地指出,“国防文学”口号应当与“民族革命战争 的大众文学”口号“并存”,应当在共同目标下联合起来。鲁迅关于两个口号的正确解释,得到包 括提倡“国防文学”等许多作家的拥护。茅盾认为,鲁迅关于两个口号“之非对立的而为相辅 的”这种解释,廓清了人们由于“二口号之纠纷所惹起的疑惑”(《关于〈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 动〉》,《文学界》1936年7月10日第1卷第2号),“‘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应是现在左翼作 家创作的口号!”“‘国防文学’是全国一切作家关系间的标帜!”(《关于引起纠纷的两个口 号》,《文学界》1936年8月10日第1卷第3号) 两个口号的对象、范围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爱国 的、共同对敌的口号。 30年代中期的这场争论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但当时却形成了几乎对垒的形势。“国防文 学”论者主要以《光明》、《文学界》等刊物为阵地,发表周扬、杨骚、徐懋庸、周立波、梅雨、 张庚、丁非等的文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论者主要以《夜莺》、《现实文学》等刊物为 阵地,发表了龙贡生、张天翼、聂绀弩、吴奚如、路丁等人的文章。据不完全统计,论争双方所发 表的有关文章达480篇之多。拥护“国防文学”口号的作家,成立中国文艺家协会,发表《中国文艺 家协会宣言》;赞成“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作家,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出 现了“两个阵容,一条战线”的不正常的状况。 这场论争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通过论争扩大了文艺上抗日救亡运动的声势和影响,加深了作家 对文艺为抗日斗争服务的认识,宣传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界建立民族 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促进了抗日救亡形势下文艺创作的发展。很多文艺工作者和群众感到两个口号 的基本精神没有分歧,重要的是更快地以实际行动投入日益紧迫的抗日斗争。他们希望早日结束革 命文艺界内部的论争,有的刊物上还发出了“作家们!更进一步的握手吧”的呼声。1936年9月,艾 思奇等提出爱国主义的新启蒙运动,要求两个口号停止争论。不久,两个口号的争论,逐渐缓和下 来。1936年10月,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洪深、叶绍钧、谢冰心、周瘦鹃、包天笑等文艺界 各方面代表人物共二十一人,联合签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全 国文学界同人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救国而联合”。(《文学》1936年10月1日第7卷第4期)这一宣 言的发表,表明两个口号论争基本结束,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抗战爆发后建 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30年代文学论争 一、对《新月》发刊词的批判   1928年3月10日,《新月》杂志在上海创刊,主要撰稿人为胡适、徐志摩、罗隆基、梁实秋等。发刊词《〈新月〉的态度》由徐志 摩执笔,文中把当时的文坛状况概括 “荒歉”与“混乱”,把当时的文学归纳为感伤、颓废、唯美、功利、训世、攻击、偏颇、纤 巧、淫秽、狂热、稗贩、标语、主义等13个派别,并逐一加以剖析与批判。同时,从正面提出两大原则,即“不妨碍健康的原 则”和“不折辱尊严的原则”,希望用这两个原则来消除文坛的混杂,拯救文艺态。徐志摩所表明的“新月的态度”,可以说是后期 新月社的一个文艺宣言。他们以一种反功利主义的超然态度来反对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这种态度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左 翼作家的批判。创造社成员彭康发表《什么是“健康”与“尊严”》,从阶级对立的角度分析了“新月派”反对革命文学的态度,指 出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并成为历史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现在这样的混乱的年头,旧支配势力是注定了要消灭的运 命,他们的‘尊严’与‘健康’是无论怎样都保持不住的”。“不但如此!‘折辱’了他们的‘尊严’,即是新兴的革命阶级获得了 尊严,‘妨害’了他们的‘健康’,即是新兴的革命阶级增进了‘健康’”。(《创造月刊》1928年7月第1卷第12期) 二、关于文学人性问题的论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