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豌豆是西藏重要的养地作物。不论在河谷农区还是在高寒农区的作物轮作周期中,豌 豆在其中都占有一定比例,对培肥地力提高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生产资料表明,豌 豆后茬种植青稞比青稞连作田增产100-1120kg。所以是其它作物的良好前茬。主要轮作 方式有:豌豆一一青稞一一小麦:小麦一一油菜×豌豆一—一青稞等。不少地区群众把种植 豌豆后第一年种青稞的地称“上等地”:连作几年青稞豌豆混播或油菜豌豆混播的地,因 肥力不及豌豆茬地,所以称之为“中等地”:连作几年青稞或小麦的地称之为“下等地”。 此外各地群众利用养地作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以借助油菜做支架的油豌混播:以 青稞或小麦作支架的麦豌混播,也有用青稞油菜豌、麦子油菜豌三混播等方式。这些利用 方式在当时生产水平不高的条件下,有一定的意义。但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提高,这些 混作方式必须加以研究改进与提高,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4.豌豆是重要的绿肥作物据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测定,豌豆植株中的养分 含量一般随植株的生长而不断增加,以盛花期含量最高,一般含氮素2.5229.2%。五氧 化二磷0.53`0.62%,氧化钾2.1-2.9%。利用豌豆植株做绿肥压青,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 0.24-0.56%,全氮增加0.01-0.03%。后茬种植春青稞喜马拉6号,平均亩产量达284kg, 比对照增产61%以上:利用根茬养地后种青稞亩产也比对照增产20%以上。1981年西藏自 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达孜县章多公社试验,豌豆于盛花期压青后种植冬小麦,平均亩产 460.3kg,比连作增产89.1%。据试验测定,一般翻压2500公斤鲜草,可增产青稞、小麦 18-30公斤。因此其培肥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是非常好的绿肥作物。 (二)豌豆的分部和生产概况 豌豆原产地中海沿岸、非洲北部、亚洲中部地区。人类驯化栽培已有6000多年历史, 引入我国栽培也有2000多年。 豌豆在豆类作物中属耐寒喜凉且早熟的类型,适应性强,地理分布广,全世界大部分 农业地区均有种植。近年来,全世界干豌豆总收获面积在800-900万公顷。此外,菜用豌 豆也有相当大的种植面积。特别是在欧美有较大发展。 我国常年播种面积约2000万亩左右。其中以四川居首,约为200多万亩,其次为青 海,约60万亩左右,其它省区有少量种植。解放初期至60年代中期,常年面积1000万 亩左右,以后随着其它夏收作物的发展,面积逐年下降,至80年代中后期仅200多万亩。 但亩产有较大提高,特别是近年来优良品种的逐渐推广,干豌豆产量己从50年代初期的 40-50公斤/亩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增长的压力, 其它大田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加之豌豆的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又没有得到足够的 重视,豌豆现属杂粮,产量又低,因此生产面积逐渐缩小而让位于其它作物。但从今后发 展看,随着新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和栽培技术的提高,还可以进一步发挥其生产潜力。 豌豆是西藏传统的四大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由于豌豆具有喜凉耐寒的特点,在 西藏分布广泛,据1981-1984年西藏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资料表明,西藏豌豆垂直分布上 限为4500米。其播种面积仅次于青稞、小麦是西藏重要的粮食饲料兼用作物。据西藏民 主改革初期的统计,全自治区豌豆种植面积在41.06-46.42万亩,一般占作物播种面积的 15%左右,林芝、拉萨地区高达17-18%,常年平均亩产50-80公斤,豌豆总产量为2669-3017 万公斤,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3-14%。调查结果说明,耕作管理粗放,品种混杂,病虫 危害是当时限制豌豆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276276 豌豆是西藏重要的养地作物。不论在河谷农区还是在高寒农区的作物轮作周期中,豌 豆在其中都占有一定比例,对培肥地力提高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生产资料表明,豌 豆后茬种植青稞比青稞连作田增产 100-1120 kg。所以是其它作物的良好前茬。主要轮作 方式有:豌豆——青稞——小麦;小麦——油菜×豌豆——青稞等。不少地区群众把种植 豌豆后第一年种青稞的地称“上等地”;连作几年青稞豌豆混播或油菜豌豆混播的地,因 肥力不及豌豆茬地,所以称之为“中等地”;连作几年青稞或小麦的地称之为“下等地”。 此外各地群众利用养地作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以借助油菜做支架的油豌混播;以 青稞或小麦作支架的麦豌混播,也有用青稞油菜豌、麦子油菜豌三混播等方式。这些利用 方式在当时生产水平不高的条件下,有一定的意义。但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提高,这些 混作方式必须加以研究改进与提高,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4. 豌豆是重要的绿肥作物 据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测定,豌豆植株中的养分 含量一般随植株的生长而不断增加,以盛花期含量最高,一般含氮素 2.52~29.2%。五氧 化二磷 0.53~0.62%,氧化钾 2.1-2.9%。利用豌豆植株做绿肥压青,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 0.24-0.56%,全氮增加 0.01-0.03%。后茬种植春青稞喜马拉 6 号,平均亩产量达 284kg, 比对照增产 61%以上;利用根茬养地后种青稞亩产也比对照增产 20%以上。1981 年西藏自 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达孜县章多公社试验,豌豆于盛花期压青后种植冬小麦,平均亩产 460.3kg,比连作增产 89.1%。据试验测定,一般翻压 2500 公斤鲜草,可增产青稞、小麦 18-30 公斤。因此其培肥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是非常好的绿肥作物。 (二)豌豆的分部和生产概况 豌豆原产地中海沿岸、非洲北部、亚洲中部地区。人类驯化栽培已有 6000 多年历史, 引入我国栽培也有 2000 多年。 豌豆在豆类作物中属耐寒喜凉且早熟的类型,适应性强,地理分布广,全世界大部分 农业地区均有种植。近年来,全世界干豌豆总收获面积在 800-900 万公顷。此外,菜用豌 豆也有相当大的种植面积。特别是在欧美有较大发展。 我国常年播种面积约 2000 万亩左右。其中以四川居首,约为 200 多万亩,其次为青 海,约 60 万亩左右,其它省区有少量种植。解放初期至 60 年代中期,常年面积 1000 万 亩左右,以后随着其它夏收作物的发展,面积逐年下降,至 80 年代中后期仅 200 多万亩。 但亩产有较大提高,特别是近年来优良品种的逐渐推广,干豌豆产量已从 50 年代初期的 40-50 公斤/亩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增长的压力, 其它大田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加之豌豆的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又没有得到足够的 重视,豌豆现属杂粮,产量又低,因此生产面积逐渐缩小而让位于其它作物。但从今后发 展看,随着新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和栽培技术的提高,还可以进一步发挥其生产潜力。 豌豆是西藏传统的四大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由于豌豆具有喜凉耐寒的特点,在 西藏分布广泛,据 1981-1984 年西藏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资料表明,西藏豌豆垂直分布上 限为 4500 米。其播种面积仅次于青稞、小麦是西藏重要的粮食饲料兼用作物。据西藏民 主改革初期的统计,全自治区豌豆种植面积在 41.06-46.42 万亩,一般占作物播种面积的 15%左右,林芝、拉萨地区高达 17-18%,常年平均亩产 50-80 公斤,豌豆总产量为 2669-3017 万公斤,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 13-14%。调查结果说明,耕作管理粗放,品种混杂,病虫 危害是当时限制豌豆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