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有名的张姓”百忍堂“的故事,令人深思.《旧唐书·刘君良传》载:“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 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 这一百多个“忍“字说明封建家族制度,聚族而居,易起纠纷,非百般忍耐,不能相安,故旧时张姓 常以“百忍“为堂名。这种风气,相沿至今,蔚为家庭生活的美谈。 4、注重男系及由此而产生的宗法制、家长制与诸子继承财产制 家长制是家长拥有统治权力的家庭制度,其特征表现为,作为家长的男子在家庭中具有支配地位 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如家庭财产所有权、对子女人身的统治权和主婚权等。中因封建社会的三纲五 常,以及不少法律、礼教、习惯、伦理道德等,都是用来束缚家庭成员维护家长制的表现形式,但 要克服家长制的思想残余及其影响,仍然是一项长期舶艰巨任务。 5、家族和家族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制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长期的革命运动, 简称”土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 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而家族和家族主义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它 们在农村的实际生活中也已烟消云散。但在近二十年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却又有些露头和重 组,因此还需要对之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关于家族和家族主义的研究 中国的家族和家族主义在历史文化中的显耀地位与活动,以及渗透到中因人民,特别是农村人民 生活和思想的深度,近几十年来引起了中外学者们进行深究的兴趣。 西方学者对中国家族进行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近来引人注目的有著名英国人类学家莫里斯·弗里 德曼(MauriceFreedman),他在其1966年出版的专著《中国的家族与社会一一福建和广东》 《chInese cLineage and Society--Fukien and Kwangtung》)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其实,有关中 国社会的问题没有任何单一的答案可言,而家族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弗里德曼 认为中国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的家族具有比较深厚的观念基础和比较完整的结构形态,两省 的家族组织之得以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他认为可能有三点:即水稻种植、水利灌溉和边区环境。 种植水稻一方面需要较大规模社会团体的协作来从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作物的耕种,一方面易于积 累资产从而利于族产的形成和增殖,这就对家族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要求并创造了条件。从历 史上看,福建和广东历来属于海疆地区,往往无法接受国家行政力量的有效控制,地方秩序难以得 到有力的保障,人们不得不聚族自保,这也促进了家族组织的团结和壮大。弗里德曼的文化人类学 的解答,从人们的生产与人文环境进行了综合的分析,颇为中肯,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 第二类研究方法,可以美籍华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许良光的研究开辟了另一条途径。他以中 国、印度和美国的若干情况相互比较,对文化、亲属群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 讨。许良光认为,凡人皆有两类需求:生物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前者为动物和人所共有,后者则 为人所仅有,而人最基本的社会性需求又是社交、安全和地位,这三项需求相互影响、密切关联, 它们只有在人的生存单位一一群体之中才能得到满足,人首先在初级群体如家庭中使自己的需求得 到满足,当初级群体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就到次级群体如中国的家族、印度的种姓、美国的俱有名的张姓"百忍堂"的故事,令人深思.《旧唐书·刘君良传》载;"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 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 这一百多个"忍"字说明封建家族制度,聚族而居,易起纠纷,非百般忍耐,不能相安,故旧时张姓 常以"百忍"为堂名。这种风气,相沿至今,蔚为家庭生活的美谈。 4、注重男系及由此而产生的宗法制、家长制与诸子继承财产制 家长制是家长拥有统治权力的家庭制度,其特征表现为,作为家长的男子在家庭中具有支配地位 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如家庭财产所有权、对子女人身的统治权和主婚权等。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五 常,以及不少法律、礼教、习惯、伦理道德等,都是用来束缚家庭成员维护家长制的表现形式,但 要克服家长制的思想残余及其影响,仍然是一项长期舶艰巨任务。 5、家族和家族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制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长期的革命运动, 简称"土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 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而家族和家族主义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它 们在农村的实际生活中也已烟消云散。但在近二十年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却又有些露头和重 组,因此还需要对之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 关于家族和家族主义的研究 中国的家族和家族主义在历史文化中的显耀地位与活动,以及渗透到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村人民 生活和思想的深度,近几十年来引起了中外学者们进行深究的兴趣。 西方学者对中国家族进行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近来引人注目的有著名英国人类学家莫里斯·弗里 德曼(MauriceFreedman),他在其1966年出版的专著《中国的家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 《chlnese cLineage and Society--Fukien and Kwangtung》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其实,有关中 国社会的问题没有任何单一的答案可言,而家族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弗里德曼 认为中国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的家族具有比较深厚的观念基础和比较完整的结构形态,两省 的家族组织之得以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他认为可能有三点:即水稻种植、水利灌溉和边区环境。 种植水稻一方面需要较大规模社会团体的协作来从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作物的耕种,一方面易于积 累资产从而利于族产的形成和增殖,这就对家族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要求并创造了条件。从历 史上看,福建和广东历来属于海疆地区,往往无法接受国家行政力量的有效控制,地方秩序难以得 到有力的保障,人们不得不聚族自保,这也促进了家族组织的团结和壮大。弗里德曼的文化人类学 的解答,从人们的生产与人文环境进行了综合的分析,颇为中肯,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 第二类研究方法,可以美籍华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许良光的研究开辟了另一条途径。他以中 国、印度和美国的若干情况相互比较,对文化、亲属群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 讨。许良光认为,凡人皆有两类需求:生物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前者为动物和人所共有,后者则 为人所仅有,而人最基本的社会性需求又是社交、安全和地位,这三项需求相互影响、密切关联, 它们只有在人的生存单位——群体之中才能得到满足,人首先在初级群体如家庭中使自己的需求得 到满足,当初级群体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就到次级群体如中国的家族、印度的种姓、美国的俱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