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续 6.3.4电极电势的应用1 (3)当氯气的分压增大和减小时,电池的电动势将发生怎样的变 化?半反应为:C12+20-2C1 1.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B=巾正中颜 ◆e中ae2号 2 负极:Zn=Zn2++2e 中2n2+/2a0-0.7618 Pc减小,中ce-即中减小,B中玉中,即B减小 正极:Cu2*+2e=Cu (4)当Co*浓度降低到0.01mo1d血时,电池的电动势将如何变 φcu2+/0u-0.3419 化?E是多少? 05gg.-022+00521e01 $coa+e"中caon0fF2 2 B=φzφ衡-0.3419-(-0.7618) =-0.3317 =1.1037() B-中里中-1.358-(-0.331)-1.689?,比原来变大 6.3.4电极电势的应用Π 浓差电池两个相同的电极反应,仅仅是高子浓度的不同 (?)PtH2 (1 atm)H(M)(1.0 M)H(I atm)Pt(s)() 2.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一 H/H, H'/H, 2H*+2e+H2 电极电势的高低表明电子得失的难易,也就是表明 W*/H)=p(H*1H+0059 了氧化还原能力的强弱: 电极电势值较高的电对中的氧化态物质能和电极电势值 较低的电对中的还原态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电极电势值较高的电对中的氧化态物质比 pH*1H)=00591gC2 28%示=00591g1 电极电势值较低的电对中的氧化态物质的 氧化性强,易被还原) x<1.0M时,(下中(),做负极 x>1.0M时,中(?)>中(),*做负极 (1)判断氧化剂,原剂单相对强弱 25 C标准电极电势 p190 最强的氧化剂平 最弱的还原剂 1. 01.1的,e◆4H.D 1. 排列在电极电势表右上方的还原态物质具 0.0,3+1是rgtc+2+L 有较强的还原性,能够还原排列在电极 电势表左下方的具有较强氧化性的氧化 态物质。 的还丁 的氧化剂 77 第 6章氧化还原反应 续 (3)当氯气的分压增大和减小时,电池的电动势将发生怎样的变 化?半反应为: Cl2 + 2e = 2Cl- φ Cl2/Cl- =φ Cl2/Cl- o + PCl2减小, φ Cl2/Cl- 即φ正减小,E= φ正-φ负即E减小 − Cl o Cl C P P 2 lg 2 0.059 (4)当Co2+浓度降低到0.01mol dm-3时,电池的电动势将如何变 化?E是多少? φCo2+/Co =φCo2+/Co o + = Co Co C C 2+ lg 2 0.059 lg 0.01 2 0.059 − 0.272 + = -0.331v E= φ正-φ负=1.358-(-0.331)=1.689v ,比原来变大 第 6章氧化还原反应 Zn = Zn2+ + 2e Cu2+ + 2e = Cu 负极: 正极: E =φ正-φ负=0.3419-(-0.7618) =1.1037(v) φZn2+/Zn o=-0.7618 φCu2+/Cu o=0.3419 1.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E =φ正-φ负 6.3.4电极电势的应用I 第 6章氧化还原反应 浓差电池两个相同的电极反应,仅仅是离子浓度的不同 H+/H2 (?)Pt|H2 (1 atm)|H+(x M)||H+(1.0 M)|H2(1 atm)|Pt(s)(*) 2H+ + 2 e-→ H2 x <1.0M时,φ(?)<φ(*),?做负极 x >1.0M时,φ(?)>φ(*), *做负极 0 2 0 2 2 2 / lg 2 0.059 / lg 2 0.059 ( / ) ( / ) 2 2 P P C P P C H H H H H H H o H + + = + = + + ϕ ϕ H+/H2 + + = = + H H H C P P C H H 0.059lg / lg 2 0.059 (?) ( / ) 0 2 2 2 ϕ 0.059lg1 / lg 2 0.059 (*) ( / ) 0 2 2 2 = = + + P P C H H H H ϕ 第 6章氧化还原反应 2.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电极电势的高低表明电子得失的难易,也就是表明 了氧化还原能力的强弱: 电极电势值较高的电对中的氧化态物质能和电极电势值 较低的电对中的还原态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电极电势值较高的电对中的氧化态物质比 电极电势值较低的电对中的氧化态物质的 氧化性强,易被还原) 6.3.4电极电势的应用II 第 6章氧化还原反应 p190 排列在电极电势表右上方的还原态物质具 有较强的还原性,能够还原排列在电极 电势表左下方的具有较强氧化性的氧化 态物质。 第 6章氧化还原反应 25°C标准电极电势 F 2.87 2 (g) + 2 e- Â 2 F- (aq) F2/F￾Li -3.04 +(aq) + e- Â Li(s) K -2.92 +(aq) + e- Â K(s) Na -2.71 +(aq) + e- Â Na(s) 2H -0.83 2 O(l) + 2e- Â H2(g) + 2OH- (aq) Zn -0.76 2+(aq) + 2e- Â Zn(s) Fe -0.41 2+(aq) + 2e- Â Fe(s) Ni -0.23 2+(aq) + 2e- Â Ni(s) Ni2+/Ni Fe -0.04 3+(aq) + 3e- Â Fe(s) 2H 0.00 +(aq) + 2e- ◊ H2(g) H+/H2 Sn 0.15 4+(aq) + 2e- Â Sn2+(aq) Sn4+/Sn2+ Cu 0.16 2+(aq) + e- Â Cu+(aq) Cu 0.34 2+(aq) + 2e- Â Cu(s) Cu 0.52 +(aq) + e- Â Cu(s) Fe 0.77 3+(aq) + e- Â Fe2+(aq) Fe+/Fe2+ Ag 0.80 +(aq) + e- Â Ag(s) Cr 1.33 2O7 2-(aq) + 14H+(aq) + 6e- Â 2Cr3+(aq) + 7H2O(l) MnO 1.49 4 - (aq) + 8H+(aq) + 5e- Â Mn2+(aq) + 4H2 O(l) Co 1.82 3+(aq) + e- ÂCo2+(aq) Co3+/Co2+ Half-Reaction E° (V) 还 原 态 物 质 还 原 能 力 依 次 增 强 氧 化 态 物 质 氧 化 能 力 依 次 增 强 最弱的氧化剂 最弱的还原剂 最强的还原剂 最强的氧化剂 (1)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