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主任吩咐让小明、小华、小刚三人一起打扫教室,然后就办事去了,半小时后,班主任来到 教室惊奇地发现教室还没打扫好。这反映了该班主任至少不知道 现象的客观存在 A.社会助长B.社会惰化C.从众D.去个性化 12.“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类成语反映了 现象 A.社会惰化B.从众C.服从D.去个性化 13.以下哪个因素对个体从众心理影响最小。 A.群体对某个事件意见的一致性B.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C.个性特征D.群体规模 14.以下哪个因素对个体从众心理影响最大? A.群体对某个事件意见的一致性B.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C.个性特征D.群体规模 15.从众与服从相比, A.两者都是自愿的B.两者都不是自愿的C.从众更出于自愿D.服从更出于自愿 16.个人参与群体决策比单独决策表现出更大冒险倾向的最关键的原因是: A.个人怕一旦该决策竞取得成功而自己却因当初表态不坚决被人看不起或与功劳无份 B.群体决策的背景客观上使个人应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即存在所谓“法不责众”心理 C.个人认为经过群体讨论,信息掌握已足够多,该决策看来似乎无懈可击 D.个人倾向于假设文化价值对于高冒险性行为有更高评价 17.群体极化更容易在的群体内产生 A.群体意识强烈B.群体意识淡漠C.两者概率一样D.视具体情况而定 18.足球比赛时,如果己方球队失利,有时球迷们就会一哄而上,作出扔砸东西、打闹等不 理智行为。这反映了 A.社会助长效应B.从众心理C.群体极化现象D.去个性化现象 19.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几乎所有下属对上司平时都毕恭毕敬,而在开会时,上司在 讲话,往往有些人就在下面发出噓声或喝倒采。这体现了 A.社会助长效应B.社会干扰C.去个性化D.服从 20.去个性化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是 A.匿名性B.责任分段C.自觉性减少D.群体规模较大 21.以下哪一项不是竞争必须具备的条件 A.共同争夺的目标 B.竞争双方为同一对象发生争夺 C.竞争的结果必须是一方获胜D.竞争双方实力相当 22.下列哪一项不是合作必须具备的条件? A.有两个以上的合作者B.相应的合同文书C.共同的目的和利益D.行动上相互依存、相 互配合 23.人际关系发生的基础是 A.交往双方共同的心理领域B.交往双方的自我暴露 C.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 D.交往双方的社会需要 24.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是 A.心理相似程度B.心理互补程度C.自我暴露水平D.交往频率 25.人际关系的最高阶段是:主任吩咐让小明、小华、小刚三人一起打扫教室,然后就办事去了,半小时后,班主任来到 教室惊奇地发现教室还没打扫好。这反映了该班主任至少不知道 现象的客观存在。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从众 D.去个性化 12.“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类成语反映了 现象。 A.社会惰化 B.从众 C.服从 D.去个性化 13.以下哪个因素对个体从众心理影响最小。 A.群体对某个事件意见的一致性 B.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C.个性特征 D.群体规模 14.以下哪个因素对个体从众心理影响最大? A.群体对某个事件意见的一致性 B.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C.个性特征 D.群体规模 15.从众与服从相比, 。 A.两者都是自愿的 B.两者都不是自愿的 C.从众更出于自愿 D.服从更出于自愿 16.个人参与群体决策比单独决策表现出更大冒险倾向的最关键的原因是: A.个人怕一旦该决策竟取得成功而自己却因当初表态不坚决被人看不起或与功劳无份 B.群体决策的背景客观上使个人应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即存在所谓“法不责众”心理 C.个人认为经过群体讨论,信息掌握已足够多,该决策看来似乎无懈可击 D.个人倾向于假设文化价值对于高冒险性行为有更高评价 17.群体极化更容易在 的群体内产生。 A.群体意识强烈 B.群体意识淡漠 C.两者概率一样 D.视具体情况而定 18.足球比赛时,如果己方球队失利,有时球迷们就会一哄而上,作出扔砸东西、打闹等不 理智行为。这反映了 。 A.社会助长效应 B.从众心理 C.群体极化现象 D.去个性化现象 19.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几乎所有下属对上司平时都毕恭毕敬,而在开会时,上司在 讲话,往往有些人就在下面发出嘘声或喝倒采。这体现了 。 A.社会助长效应 B.社会干扰 C.去个性化 D.服从 20.去个性化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是 。 A.匿名性 B.责任分段 C.自觉性减少 D.群体规模较大 21.以下哪一项不是竞争必须具备的条件? A.共同争夺的目标 B.竞争双方为同一对象发生争夺 C.竞争的结果必须是一方获胜 D.竞争双方实力相当 22.下列哪一项不是合作必须具备的条件? A.有两个以上的合作者 B.相应的合同文书 C.共同的目的和利益 D.行动上相互依存、相 互配合 23.人际关系发生的基础是 。 A.交往双方共同的心理领域 B.交往双方的自我暴露 C.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 D.交往双方的社会需要 24.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是: 。 A.心理相似程度 B.心理互补程度 C.自我暴露水平 D.交往频率 25.人际关系的最高阶段是: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