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士与中国文化 说纷纭的根本起因。只要观察者不坚持以偏概全,则观点越多,越能彰 显中国文化的特性。本书定名也部分地取义于此:通过“士”这一阶层 的历史发展来探索中国文化的独特形态。 如果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而且 流风余韵至今未绝。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今天西方人 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 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 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 现。这里所用的“知识分子”一词在西方是具有特殊涵义的,并不是泛 指一切有“知识”的人。这种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首先也必须是以某 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可以是教师、新闻工作者、律师、艺术家、文 学家、工程师、科学家或任何其他行业的脑力劳动者。但是如果他的全 部兴趣始终限于职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仍然没有具备“知识分子”的充 足条件。根据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 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 公共利辔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 团体)的私利之上的。所以有人指出,“知识分子”事实上具有一种宗教 承当的精神。 熟悉中国文化史的人不难看出:西方学人所刻画的“知识分子”的 基本性格竟和中国的“士”极为相似。孔子所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便 已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曾参发挥师教,说得更为明白:“士 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这一原始教义对后世的“士”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愈是在“天 下无道”的时代也愈显出它的力量。所以汉末党锢领袖如李膺,史言其 “高自标持,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又如陈蕃、范滂则皆“有澄清天 下之志”。北宋承五代之浇漓,范仲淹起而提倡“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终于激动了一代读书人的理想和豪情。晚明东林人 物的“事事关心”一直到最近还能振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弦。如果 根据西方的标准,“土”作为一个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自始便在 中国史上发挥着“知识分子”的功用。 但是我们知道,西方学人几乎一致认定,上述那种具有特殊涵义的 “知识分子”是近代的产物;“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而言,其出现 的时代大概不能早于十八世纪。社会学家曼罕曾说,近代的自由知识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