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以成败来看美日模式的优势。 上世纪末以来,美国企业的成功和随之而来的美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统治地位,使人 们相信美国模式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从那时起至本世纪的60年代的长时期内,西方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都有意无意地向美国学习,模仿美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一时间,“美 国化”几乎就是现代化的同义语。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本来就是在“全盘西化”的口号下 开始的。战后,日本人更加崇拜美国模式,“全盘西化”实质上己经变成“全盘美化”。《日 本汽车工业》一书描述了战后日本汽车工业学习美国人事制度模式的两次主要尝试。第一次 是1950年战后日本汽车工业仍处于恢复阶段的最初时期。日产( Nissan)公司决定学习引 进美国的人事管理制度,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这次向美国学习的活动中,日本企业引入了 美国企业在雇用、提拔、训练和调动工人时的评估制度、工作岗位分析制度以及生产过程和 人员使用合理化的方法和制度。第二次是1955年,日本劳动生产率组织派出由各个汽车厂 家的代表组成的学习团到美国学习。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对诸如劳资关系、工资制度 福利政策等问题的现代管理方式。这次学习导致了以后数年中新一轮人事管理制度的变革。 但是,日本企业在向美国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要与老师竞争,并不能完全照搬老师的做法 鉴于自己国内市场的狭小和对生产灵活性的要求,企业必须在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提高 劳动者技能,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比美国企业做得更好。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日本企业 在学习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做法,最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有竞争力的管理模式。 60年代以后,日本模式的竞争力逐步显露出来,在钢铁、造船、汽车、家用电器、光 学仪器等很多领域对美国产品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在70年代短短的10年中,美国工业三大 支柱之一的钢铁工业从霸主的地位一落千丈,除了少数生产特种钢的企业以外,多数企业都 先后破产倒闭。有趣的是,美国钢铁企业最初以为它们缺乏竞争力是因为企业历史悠久,设 备老化所至。为此,一些主要钢铁公司曾经投巨资更新设备。但现代化的设备仍然无法改变 美国产品比日本产品缺乏竞争力的现实,未能挽救美国钢铁工业的衰落。在汽车市场上,日 本汽车在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大举进入美国市场,且在石油危机以后锐势不减。到80年代, 日本汽车已经占据了“汽车王国”国内市场20%以上,并直逼1/高度。美国三大汽车公司 全面亏损,被迫大规模关闭生产设备,解雇工人。克莱斯勒公司处于破产边缘,靠国家的紧 急特别贷款才免于破产的厄运。美国朝野一片担忧,生怕美国工业的另一大支柱汽车工业重 蹈钢铁工业的覆辙。在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等家用电器市场上,也是日本产品充斥。有 幅漫画,画的是里根总统和日本总理在白宫会谈,白宫的电话、电视和其他一切设备上都 写着“日本造”。由于这些产品大多是美国人发明的,却被日本人拿去实现了商业化占领世 界市场,美国人不无感叹地问道:为什么我们的发明的产品老是让日本人拿去赚钱?如同在 钢铁企业最初遇到日本产品的竞争时一样,美国的汽车和其他行业的企业并不是从一开始就 认识到日本企业竞争力的原因所在的。像钢铁企业一样,美国汽车企业最初以为日本汽车生 产成本低廉是因为日本企业的设备先进,大量使用机器人的结果。作为反击的措施,通用汽 车公司决定在特拉华州的一家工厂里投资2亿美元,全面实现机器人生产线。同时,由于 80年代美国的里根政府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对日本产品进口可限制很少,美国汽车制造 家用电器和其他制造业的厂家普遍认为美国企业的不利地位是不公平竞争所至。只是在比如 增加投资和强迫日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等措施被证明不是特别有效,并且随着对日本企业 制度的研究增加之后,人们才普遍认识到,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其独特的人力资源 管理模式,来自这种模式所调动起来的企业普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献身精神 在认识到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后,很多美国人开始大力提倡学习日本的管理模式,认为 美国模式已经古老过时,不再具备竞争力。哈佛大学的著名社会学家沃尔格(I. Vogel)教 授写的宣传日本模式的著作,书名就叫《日本第一》。据说被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称为世界 第一,还曾经确实使日本人上上下下都欣喜过一阵子。80年代末,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成12 1.以成败来看美日模式的优势。 上世纪末以来,美国企业的成功和随之而来的美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统治地位,使人 们相信美国模式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从那时起至本世纪的 60 年代的长时期内,西方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都有意无意地向美国学习,模仿美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一时间,“美 国化”几乎就是现代化的同义语。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本来就是在“全盘西化”的口号下 开始的。战后,日本人更加崇拜美国模式,“全盘西化”实质上已经变成“全盘美化”。《日 本汽车工业》一书描述了战后日本汽车工业学习美国人事制度模式的两次主要尝试。第一次 是 1950 年战后日本汽车工业仍处于恢复阶段的最初时期。日产(Nissan)公司决定学习引 进美国的人事管理制度,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这次向美国学习的活动中,日本企业引入了 美国企业在雇用、提拔、训练和调动工人时的评估制度、工作岗位分析制度以及生产过程和 人员使用合理化的方法和制度。第二次是 1955 年,日本劳动生产率组织派出由各个汽车厂 家的代表组成的学习团到美国学习。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对诸如劳资关系、工资制度、 福利政策等问题的现代管理方式。这次学习导致了以后数年中新一轮人事管理制度的变革。 但是,日本企业在向美国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要与老师竞争,并不能完全照搬老师的做法。 鉴于自己国内市场的狭小和对生产灵活性的要求,企业必须在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提高 劳动者技能,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比美国企业做得更好。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日本企业 在学习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做法,最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有竞争力的管理模式。 60 年代以后,日本模式的竞争力逐步显露出来,在钢铁、造船、汽车、家用电器、光 学仪器等很多领域对美国产品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在 70 年代短短的 10 年中,美国工业三大 支柱之一的钢铁工业从霸主的地位一落千丈,除了少数生产特种钢的企业以外,多数企业都 先后破产倒闭。有趣的是,美国钢铁企业最初以为它们缺乏竞争力是因为企业历史悠久,设 备老化所至。为此,一些主要钢铁公司曾经投巨资更新设备。但现代化的设备仍然无法改变 美国产品比日本产品缺乏竞争力的现实,未能挽救美国钢铁工业的衰落。在汽车市场上,日 本汽车在 1973 年石油危机以后大举进入美国市场,且在石油危机以后锐势不减。到 80 年代, 日本汽车已经占据了“汽车王国”国内市场 20%以上,并直逼 1/3 高度。美国三大汽车公司 全面亏损,被迫大规模关闭生产设备,解雇工人。克莱斯勒公司处于破产边缘,靠国家的紧 急特别贷款才免于破产的厄运。美国朝野一片担忧,生怕美国工业的另一大支柱汽车工业重 蹈钢铁工业的覆辙。在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等家用电器市场上,也是日本产品充斥。有 一幅漫画,画的是里根总统和日本总理在白宫会谈,白宫的电话、电视和其他一切设备上都 写着“日本造”。由于这些产品大多是美国人发明的,却被日本人拿去实现了商业化占领世 界市场,美国人不无感叹地问道:为什么我们的发明的产品老是让日本人拿去赚钱?如同在 钢铁企业最初遇到日本产品的竞争时一样,美国的汽车和其他行业的企业并不是从一开始就 认识到日本企业竞争力的原因所在的。像钢铁企业一样,美国汽车企业最初以为日本汽车生 产成本低廉是因为日本企业的设备先进,大量使用机器人的结果。作为反击的措施,通用汽 车公司决定在特拉华州的一家工厂里投资 2 亿美元,全面实现机器人生产线。同时,由于 80 年代美国的里根政府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对日本产品进口可限制很少,美国汽车制造、 家用电器和其他制造业的厂家普遍认为美国企业的不利地位是不公平竞争所至。只是在比如 增加投资和强迫日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等措施被证明不是特别有效,并且随着对日本企业 制度的研究增加之后,人们才普遍认识到,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其独特的人力资源 管理模式,来自这种模式所调动起来的企业普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献身精神。 在认识到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后,很多美国人开始大力提倡学习日本的管理模式,认为 美国模式已经古老过时,不再具备竞争力。哈佛大学的著名社会学家沃尔格(I. Vogel)教 授写的宣传日本模式的著作,书名就叫《日本第一》。据说被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称为世界 第一,还曾经确实使日本人上上下下都欣喜过一阵子。80 年代末,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成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