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立一个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罗( Robert Solow)和其他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与管理学 家在内的课题研究组,研究日本企业成功和美国企业失败的原因。在研究组最后的大型报告 中,充满着对日本模式的赞誉,提倡美国企业向日本企业学习。 80年代美国的“日本热”,不仅是说说而已,很多企业还试图付诸实践。通用汽车公司 成立了萨腾( Saturn)分厂,实行劳资全面合作管理。通用汽车公司还在南加州的一家厂里, 试行允许工人在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自行停止设备运行。 正当很多人大力提倡学习日本模式时,日本经济的上升势头却在90年代受挫。日本的 股票市场在90年代初突然从接近4万点狂跌到1万点,这次股票市场的崩溃,被人称为日 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同时,日本产品在市场上也突然莫名其妙地失去了锐不可当的势头。1993 年,日本汽车在美国销量突然停滞并呈下降趋势。三菱公司在美国的一家分厂,尽管只开半 工,停车场里仍然堆满了卖不出去的车,足以满足市场225天的需要。同时,本田( Honda) 车的库存也超过103天的需要量。1992年日产公司出现了自1951年公司股票上市以来的首 次亏损。为了减少存货,降低成本,公司被迫关闭东京附近的一家工厂。这在战后日本汽车 工业中也是前所未闻的,和20年来日本汽车供不应求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见wll Street journal,1993,3月3、4日报道)。日本各大企业实行的终身就业制度,经济衰退时会 造成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以往由于衰退的时间比较短,程度比较轻,企业尚能忍受。这次经 济不景气,时间已达5年之九,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显得特别严重,很多企业对过剩工人施加 压力,迫使工人“自动”提前退休或离职,企业内部关系非常紧张。 2美日企业成败的历史经验 美日模式的历史经验,说明企业管理中的两个重要原理 首先,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环境和特定历史条件的管理模式, 回答和解决好这个环境和条件提出的挑战 其次,成功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获得成功的模式,在改变 了环境和条件下不一定能够继续获得成功。因此,企业如果想不断获得成功,就必须随时研 究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并在必要时对内部的管理制度作相应的调整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更加具体地考虑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使美日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在“各领风骚”一段时间以后,又碰到很大的麻烦,显得不那么灵了呢? 要了解美国企业在面临日本企业挑战时所处的被动局面,我们必须了解美国模式的内在 弱点。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设计的初衷,是要通过简化工人的劳动内容,削弱工人在 分配谈判中讨价还价的地位,以图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在这个制度中,一般职工的劳动积极 性低下,对企业没有忠诚可言,不会为企业主动作贡献,劳资关系具有对抗性。但是,在企 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处于第一线的普通职工,往往是最先了解到很多生产状况和市场变 化的新情况的。企业能否调动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使之自觉地根据生产中和市场上出 现的新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对企业的成败不是没有意义的。从这 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美国模式的一大弱点,就是运用“地方信息”的能力差。其实, 这也是所有集权式管理模式的共同弱点。我们的问题是,这个弱点,对企业的损害到底有多 大?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视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而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市场变 化比较少且缓慢,生产的内容和过程相对也比较稳定。企业可以根据一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通过年度、季度和月度计划来调节生产活动的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调动一般工人的积极 性,使其自觉运用掌握的信息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作出贡献,意义就不是很大。相反,如果 外部条件瞬息万变,则这种自上而下的定期计划调节经常会贻误战机,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 失 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比较稳定,什么样的环境比较多变呢?经验和经济学的理论都告诉13 立一个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罗(Robert Solow)和其他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与管理学 家在内的课题研究组,研究日本企业成功和美国企业失败的原因。在研究组最后的大型报告 中,充满着对日本模式的赞誉,提倡美国企业向日本企业学习。 80 年代美国的“日本热”,不仅是说说而已,很多企业还试图付诸实践。通用汽车公司 成立了萨腾(Saturn)分厂,实行劳资全面合作管理。通用汽车公司还在南加州的一家厂里, 试行允许工人在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自行停止设备运行。 正当很多人大力提倡学习日本模式时,日本经济的上升势头却在 90 年代受挫。日本的 股票市场在 90 年代初突然从接近 4 万点狂跌到 1 万点,这次股票市场的崩溃,被人称为日 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同时,日本产品在市场上也突然莫名其妙地失去了锐不可当的势头。1993 年,日本汽车在美国销量突然停滞并呈下降趋势。三菱公司在美国的一家分厂,尽管只开半 工,停车场里仍然堆满了卖不出去的车,足以满足市场 225 天的需要。同时,本田(Honda) 车的库存也超过 103 天的需要量。1992 年日产公司出现了自 1951 年公司股票上市以来的首 次亏损。为了减少存货,降低成本,公司被迫关闭东京附近的一家工厂。这在战后日本汽车 工业中也是前所未闻的,和 20 年来日本汽车供不应求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见 Wall Street Journal, 1993, 3 月 3、4 日报道)。日本各大企业实行的终身就业制度,经济衰退时会 造成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以往由于衰退的时间比较短,程度比较轻,企业尚能忍受。这次经 济不景气,时间已达 5 年之九,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显得特别严重,很多企业对过剩工人施加 压力,迫使工人“自动”提前退休或离职,企业内部关系非常紧张。 2.美日企业成败的历史经验 美日模式的历史经验,说明企业管理中的两个重要原理。 首先,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环境和特定历史条件的管理模式, 回答和解决好这个环境和条件提出的挑战。 其次,成功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获得成功的模式,在改变 了环境和条件下不一定能够继续获得成功。因此,企业如果想不断获得成功,就必须随时研 究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并在必要时对内部的管理制度作相应的调整。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更加具体地考虑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使美日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在“各领风骚”一段时间以后,又碰到很大的麻烦,显得不那么灵了呢? 要了解美国企业在面临日本企业挑战时所处的被动局面,我们必须了解美国模式的内在 弱点。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设计的初衷,是要通过简化工人的劳动内容,削弱工人在 分配谈判中讨价还价的地位,以图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在这个制度中,一般职工的劳动积极 性低下,对企业没有忠诚可言,不会为企业主动作贡献,劳资关系具有对抗性。但是,在企 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处于第一线的普通职工,往往是最先了解到很多生产状况和市场变 化的新情况的。企业能否调动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使之自觉地根据生产中和市场上出 现的新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对企业的成败不是没有意义的。从这 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美国模式的一大弱点,就是运用“地方信息”的能力差。其实, 这也是所有集权式管理模式的共同弱点。我们的问题是,这个弱点,对企业的损害到底有多 大?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视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而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市场变 化比较少且缓慢,生产的内容和过程相对也比较稳定。企业可以根据一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通过年度、季度和月度计划来调节生产活动的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调动一般工人的积极 性,使其自觉运用掌握的信息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作出贡献,意义就不是很大。相反,如果 外部条件瞬息万变,则这种自上而下的定期计划调节经常会贻误战机,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 失。 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比较稳定,什么样的环境比较多变呢?经验和经济学的理论都告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