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从认识因素上看,犯罪故 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而犯罪 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应当预见到但实际上并未预见 到,或者只是预见到在他看来并非现实的可能性。从意志因素上看,犯罪 故意的内容是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犯罪过失则对危 害结果的发生既不是希望也不是放任,而是排斥、反对的心理态度,只是 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轻信能够避免结果发生的主观错误心理支配下的过 失行为而导致了结果的发生。简言之,犯罪故意对行为会致危害社会的结 果是明知故犯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则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谨慎导致危害社 会结果的心理态度。因而犯罪故意所表明的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明显地大于 犯罪过失。 我国刑法认为,故意犯罪的危害性显然大于过失犯罪,因而对故意 犯罪的惩处要比对过失犯罪严厉。(总则规定;分则犯罪构成要件:法定 刑) (二)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行为人本来能够正确地认识·一定的行为与危害社会结果之间的 客观联系,并进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避免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但他 却在自己意志的支配下,对社会利益和社会大众的安危采取了严重不负责 任的态度,从而以自己的行为造成·厂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总之,行为 人的过失心理态度,就是他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因此,国家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严重不 负责任态度支配的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负刑事责任。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按照犯罪过失心理态度的不同内容,刑法理论上把犯罪的过失区分 为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两种类型。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 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1.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 过于自信的过失在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上的特征是: (1)在认识因素上,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 的结果。 (2)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之所以实施行为,是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从认识因素上看,犯罪故 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而犯罪 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应当预见到但实际上并未预见 到,或者只是预见到在他看来并非现实的可能性。从意志因素上看,犯罪 故意的内容是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犯罪过失则对危 害结果的发生既不是希望也不是放任,而是排斥、反对的心理态度,只是 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轻信能够避免结果发生的主观错误心理支配下的过 失行为而导致了结果的发生。简言之,犯罪故意对行为会致危害社会的结 果是明知故犯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则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谨慎导致危害社 会结果的心理态度。因而犯罪故意所表明的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明显地大于 犯罪过失。 我国刑法认为,故意犯罪的危害性显然大于过失犯罪,因而对故意 犯罪的惩处要比对过失犯罪严厉。(总则规定;分则犯罪构成要件;法定 刑) (二)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行为人本来能够正确地认识…—定的行为与危害社会结果之间的 客观联系,并进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避免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但他 却在自己意志的支配下,对社会利益和社会大众的安危采取了严重不负责 任的态度,从而以自己的行为造成·厂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总之,行为 人的过失心理态度,就是他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因此,国家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严重不 负责任态度支配的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负刑事责任。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按照犯罪过失心理态度的不同内容,刑法理论上把犯罪的过失区分 为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两种类型。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 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1.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 过于自信的过失在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上的特征是: (1)在认识因素上,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 的结果。 (2)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之所以实施行为,是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