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文琦等:水资源胁迫下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与策略研究—一以榆林市为例 河流断流 约10万t,产值达13亿元,枣区农民人均红枣收入800元以 表水利用过度 薯已成为榆林市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2004年,全 植被退化 市马铃薯播种面积己达1467万hm2,年产量达31万t,占全 下降」 地下水位下 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榆林是全国绿豆主产区,也是 候变 全国主要出口基地之一,播种面积267万hm,年产量2万t, 年出口1万多t,创汇600多万美元,已成为榆林东南部产区 叫围垦草场 ℃一<华 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区重点发展杂交 生态需能源矿 +毁林开荒 水增加产开发 玉米制种业,己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重点杂交玉米种子基 地。目前有杂交玉米制种基地0.8万hm,品种40多种,平均 图3干旱化背景下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作用机制 产量6000kghm2~900kg/hm,年产良种4万多t占全省的 5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80%以上,销往全国20多个省(区) 53发展循环经济,依靠技术和制度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要 结合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农副产品的加工,榆林 求。对于北方干旱区来讲,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优化水市形成了以北部榆、神、府煤电化工带,西部靖、定、横油气带 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增和南部佳、米、绥商贸农副加工带的三大产业带。工业发展遵 长的重要支撑力量。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依靠科技创新 的聚合效益,即产业间和产业内各部门间通过合理关联和组与制度创新,提升当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工业用水和能源 合,使组合后的整体功能大于单个产业或单个部门功能之和。利用的效益最大化),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积极促进能源消费 51压粮(种植业)扩饲(牧草业),推进舍饲养殖,促进衣牧业型产业的延伸和主要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单位资源的使用效 协作发展 益。加强能源化工产业、企业分布布局优化整合,促进污染项 榆林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为推进“二元结构三元目集中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努力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 化”,即把目前种植业生产以粮食为主兼顾经济作物的二元产业链: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建设,依法淘汰浪费 结构,逐步发展成为节水高效的“粮、经、饲”三元结构,相应资源: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中推广应用清洁生产 地发展畜牧和林果加工工业,拉动林、草业发展。发展现代优先进技术,扶持发展工业先进,消耗低、效益好的清洁生产项 质节水高效特色农业,选择耗水量小、耐干旱、具有区域特色目。加快建立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处理体系,积极培养技 的种植业,采用现代节水技术,减少农业水资源使用量。在干术含量高、专业化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企业。 旱风沙区和黄土沟壑区发展林草业既是保持水土、培肥地力 和改良土壤的重要举措,又是以林草促牧、促进水资源农转 6结论与讨论 非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理想途径。研究发现,种草的坡地在大 (1)榆林市各年份水资源胁迫度均已接近或超过重度胁 雨状态下可减少地面径流47%,减少冲刷量77%,保持水土迫,且以平均0.000%a的速率增长,社会经济对水资源的胁 能力比农田大数十倍悶:种植lhm柠条种籽费75元,仅相当迫增长最快,达0.0159/a。矿产开发与气候暖干化趋势造成榆 于造1hm2用材林苗木费的1/6,其产品却有水保、饲料 林市生态环境的水资源胁迫度也表现为重度胁迫。 源、肥料等多种用途网:豆科牧草生长2a~3a后,土壤腐殖质 (2)产业结构演进和用水态势方面。农业产值在三次产 含量提高5%,种植3a后,土壤中的含氮量达0.12%以上,有业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但以种植业为主导的农业结构致使 利于促使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的渗透性、保水性用水份额仍占绝对比重,农业用水效益低下:工业产值快速 和抗蚀能力。据横山县实地调查,每公顷坡地可产粮上升,万元产值取水量逐年下降,由于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 450kg~600kg收入不到750元,而种植紫花苜蓿产籽、鲜草规模扩大而造成用水总量呈放大趋势:城市化速度加快,人 和草粉收入达300元,超过种粮4倍以上,充分说明种草养口持续增加,生活用水会相应增加:能源矿产及气候暖干化 畜,胜过种粮。结合退耕还林(草政策导向,发展舍饲养殖,既对榆林市的影响导致生态用水将持续增加。 实现了减轻当地水资源压力,又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应 3)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表现 52结合降水的时空特性,以“小杂粮”为主导,发展现代节为:经济发展受水资源的胁迫,水资源短缺迫使产业向低耗 水高效特色农业 水、高效益方向演进:干旱化背景促使种植业向牧草、林果等 根据榆林市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结合当地提出 耐早、耗水量少的作物类型转换,农业用水向工业、生态流 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培育与地域特点相吻合的节动:水资源短缺促使工业推行节水措施,重复利用率提高,并 水型特色农业。北部发展以红枣为主的果品产业,南部黄土由耗水量大、用水效益低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耗水量少、效 丘陵区发展以马铃薯、绿豆、荞麦、谷子等为主导的土特产益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工业反哺解决了农业节水和 品。红枣抗旱性强,而马铃薯、绿豆、荞麦、谷子等均为秋季作距离调水的经济“瓶颈”:社会经济生态用水总量的增加造成 物,与当地降水季节恰好吻合。榆林市小气候适宜生产果类,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生态环境恶化,反而又加大了生 名优杂果有9个品种,种植面积067万hm,年产量1万t以态需水的恶性循环 上。东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红枣优生区,清涧、佳县、吴堡、 (4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与策略。压粮(种植业)饲(牧草 绥德、神木和府谷6县现有红枣面积10多万hm2,年产红枣业,推进舍饲养殖,相应发展畜牧和林果加工工业,促使农牧第 1 期 5 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要 求。对于北方干旱区来讲,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优化水 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增 长的重要支撑力量。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 的聚合效益,即产业间和产业内各部门间通过合理关联和组 合,使组合后的整体功能大于单个产业或单个部门功能之和。 5.1 压粮(种植业)扩饲(牧草业),推进舍饲养殖,促进农牧业 协作发展 榆林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为推进“二元结构三元 化”,即把目前种植业生产以粮食为主兼顾经济作物的二元 结构,逐步发展成为节水高效的“粮、经、饲”三元结构[17],相应 地发展畜牧和林果加工工业,拉动林、草业发展。发展现代优 质节水高效特色农业,选择耗水量小、耐干旱、具有区域特色 的种植业,采用现代节水技术,减少农业水资源使用量。在干 旱风沙区和黄土沟壑区发展林草业既是保持水土、培肥地力 和改良土壤的重要举措,又是以林草促牧、促进水资源农转 非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理想途径。研究发现,种草的坡地在大 雨状态下可减少地面径流 47% , 减少冲刷量 77%,保持水土 能力比农田大数十倍[18];种植 1hm2 柠条种籽费 75 元,仅相当 于造 1hm2 用材林苗木费的 1/6,其产品却有水保、饲料、能 源、肥料等多种用途[19];豆科牧草生长 2a~3a 后,土壤腐殖质 含量提高 5%,种植 3a 后,土壤中的含氮量达 0.12%以上,有 利于促使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的渗透性、保水性 和抗蚀能力 [20]。据横山县实地调查,每公顷坡地可产粮 450kg~600kg,收入不到 750 元,而种植紫花苜蓿产籽、鲜草 和草粉收入达 3300 元,超过种粮 4 倍以上,充分说明种草养 畜,胜过种粮。结合退耕还林(草)政策导向,发展舍饲养殖,既 实现了减轻当地水资源压力,又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应。 5.2 结合降水的时空特性,以“小杂粮”为主导,发展现代节 水高效特色农业 根据榆林市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结合当地提出“一 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培育与地域特点相吻合的节 水型特色农业。北部发展以红枣为主的果品产业,南部黄土 丘陵区发展以马铃薯、绿豆、荞麦、谷子等为主导的土特产 品。红枣抗旱性强,而马铃薯、绿豆、荞麦、谷子等均为秋季作 物,与当地降水季节恰好吻合。榆林市小气候适宜生产果类, 名优杂果有 9 个品种,种植面积 0.67 万 hm2 ,年产量 1 万 t 以 上。东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红枣优生区,清涧、佳县、吴堡、 绥德、神木和府谷 6 县现有红枣面积 10 多万 hm2 ,年产红枣 约 10 万 t,产值达 1.3 亿元,枣区农民人均红枣收入 800 元以 上。马铃薯已成为榆林市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2004 年,全 市马铃薯播种面积已达 14.67 万 hm2 ,年产量达 31 万 t,占全 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30%。榆林是全国绿豆主产区,也是 全国主要出口基地之一,播种面积 2.67 万 hm2 ,年产量 2 万t, 年出口 1 万多 t,创汇 600 多万美元, 已成为榆林东南部产区 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1]。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区重点发展杂交 玉米制种业,已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重点杂交玉米种子基 地。目前有杂交玉米制种基地 0.8 万 hm2 ,品种 40 多种,平均 产量 6000 kg/hm2 ~9000kg/hm2 ,年产良种 4 万多 t,占全省的 80%以上,销往全国 20 多个省(区)。 5.3 发展循环经济,依靠技术和制度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结合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农副产品的加工,榆林 市形成了以北部榆、神、府煤电化工带,西部靖、定、横油气带 和南部佳、米、绥商贸农副加工带的三大产业带。工业发展遵 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依靠科技创新 与制度创新,提升当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工业用水和能源 利用的效益最大化),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积极促进能源消费 型产业的延伸和主要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单位资源的使用效 益。加强能源化工产业、企业分布布局优化整合,促进污染项 目集中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努力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 产业链;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建设,依法淘汰浪费 资源;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中推广应用清洁生产 先进技术,扶持发展工业先进,消耗低、效益好的清洁生产项 目。加快建立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处理体系,积极培养技 术含量高、专业化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企业。 6 结论与讨论 (1)榆林市各年份水资源胁迫度均已接近或超过重度胁 迫,且以平均 0.0009/a 的速率增长,社会经济对水资源的胁 迫增长最快,达 0.0159/a。矿产开发与气候暖干化趋势造成榆 林市生态环境的水资源胁迫度也表现为重度胁迫。 (2)产业结构演进和用水态势方面。农业产值在三次产 业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但以种植业为主导的农业结构致使 用水份额仍占绝对比重,农业用水效益低下;工业产值快速 上升,万元产值取水量逐年下降,由于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 规模扩大而造成用水总量呈放大趋势;城市化速度加快,人 口持续增加,生活用水会相应增加;能源矿产及气候暖干化 对榆林市的影响导致生态用水将持续增加。 (3) 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表现 为:经济发展受水资源的胁迫,水资源短缺迫使产业向低耗 水、高效益方向演进;干旱化背景促使种植业向牧草、林果等 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类型转换,农业用水向工业、生态流 动;水资源短缺促使工业推行节水措施,重复利用率提高,并 由耗水量大、用水效益低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耗水量少、效 益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工业反哺解决了农业节水和远 距离调水的经济“瓶颈”;社会经济生态用水总量的增加造成 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生态环境恶化,反而又加大了生 态需水的恶性循环。 (4)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与策略。压粮(种植业)扩饲(牧草 业),推进舍饲养殖,相应发展畜牧和林果加工工业,促使农牧 河流断流 植被退化 地质灾害 围垦草场 毁林开荒 地表水利用过度 地下水位下降 生态需 水增加 能源矿 产开发 生态 退化 地力 下降 气候变化 降 水 减 少 图 3 干旱化背景下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作用机制 文 琦等:水资源胁迫下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与策略研究——以榆林市为例 9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