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百年来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述评 边疆史地研究的学人群星璀璨,极一时之盛,涌现了一大批硕学之士,形成了一个志向、志趣相近的“边疆史 地学研究者的趣缘集合体”,由于“他们之间的学术交往是一种催发剂,他们在多方面的双向交流中相互协作 鼓励,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精神材料”,从而“形成一种整体效应”,共同促进了嘉道咸时期边疆史地学繁荣 昌盛局面的形成。①贾建飞的《论道咸时期的西北史地研究》亦探讨了道咸年间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群体效应 认为这种群体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研究具有承继性”;“其次,这些学者非常注意吸收他人的研究 成果,以为自己所用”;“第三,学者间的互动性增强,注重学术合作”,同时指出“治学上的群体效应才是真正 将西北史地研究发扬光大的关键因素”②。瞿林东先生《深沉的民族觉醒意识—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边疆史地 研究》一文认为:“鸦片战争前后史学的经世致用之风再次炽热起来,而且带有民族危机的时代紧迫感。清代后 期的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是一个突出的反映。”这些边疆史地研究和撰述,“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近代意义上 的中华民族之深沉的民族觉醒意识。”③吴怀祺先生《观念的变化和边疆史地研究》一文认为,鸦片战争前后兴 起的以御侮图强为特征的边疆史地研究热潮是近代爱国主义史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中国人民反对帝 国主义侵略的爱国史学思想”,而且这种“近代边疆史地学爱国史学思想强烈地体现为反侵略的民族意识”,“表 达出领土完整的版图观念。”④陈其泰先生《嘉道时期学术风气的新旧转移》一文论及了嘉道时期的边疆史地学 研究,文章从学术内部逻辑发展的角度论证了边疆史地研究是嘉道时期新的学术领域的开拓,并指出“这一新 的学术领域在嘉道年间受到学者注意,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而此时的边疆史地学研究领域的开拓,正是因应 了时代与学术发展的需要。③赵俪生《论晚清西北之学的兴起》一文在评价了张澍、俞正燮、徐松、龚自珍、张 穆、何秋涛等西北史地大家的学术与交往后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一大批爱国学者看到国势的转变,看到外国 入侵力量的胁迫,感到对祖国境内一些边微地区、一些不发达地区、在科研上是一些空白点的地区,一些少数 民族,有一种进行过细研究的迫切需要。他们看到了,并且马上动手来弥补这些空白点和缺门。他们一步一个 脚印开创了这条路”,终于开创了“后来的西北之学,包括西北历史地理之学和西北少数民族之学”牛海桢 《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一文主要论述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点,该文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 学划分为发轫期、创始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指出:“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发轫期是指从顺康至乾隆末这段时 间,其突出特点是有关西北的官私著述大量涌现,且和实地考察的学风相关联”;创始期是嘉庆时期,此时“西 北边疆史地学才成为史学的一个分支正式出现,首开风气者当推祁韵士和徐松二人”,该阶段西北边疆史地学有 如下特点:“1.著述立足于实地考察,真实可信;2.著述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系统性;3.体现了颂扬和宣传清 代大一统疆域的气慨。”⑦徐松巍《关于十九世纪边疆史地研究的若干思考》一文以1840年为界标,把19世纪 的边疆史地学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认为19世纪后一阶段的边疆史地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首先,是 忧患意识的增强与深化”;“其次,表现为边疆史地研究与外国史地研究的结合”⑧。章永俊的《鸦片战争前后边 疆史地学者的治边思想与实践》一文从塞防与海防两方面分析了鸦片战争前后有关史地研究学者的治边思想与 实践。主要从行政管理、军事防御、经济开发等方面阐发了史地学者的塞防思想与实践。⑨有关论文还有刘汉屏 ①马汝珩、张世明:《嘉道咸时期边疆史地学的繁荣与经世致用思潮的复兴》,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 年第1期 ②贾建飞:《论道咸时期的西北史地研究》,载《史林》2003年第4期 ③瞿林东:《深沉的民族觉醒意识—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边疆史地研究》,载《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 第1期 ④吴怀祺:《观念的变化和边疆史地研究》,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8年第1期 ③陈其泰:《史学与民族精神》,学苑出版社,1999年,第 赵俪生:《论晚清西北之学的兴起》,载《西北民族研究》创刊号,1986年 ⑦牛海桢:《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4期 ⑧徐松巍:《关于十九世纪边疆史地研究的若干思考》,载《清史研究》1999年第4期 ⑨章永俊:《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学者的治边思想与实践》,载《东北史地》2005年第3期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边疆史地研究的学人群星璀璨 , 极一时之盛 , 涌现了一大批硕学之士 , 形成了一个志向、志趣相近的“边疆史 地学研究者的趣缘集合体”, 由于“他们之间的学术交往是一种催发剂 , 他们在多方面的双向交流中相互协作、 鼓励 , 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精神材料”, 从而“形成一种整体效应”, 共同促进了嘉道咸时期边疆史地学繁荣 昌盛局面的形成。① 贾建飞的《论道咸时期的西北史地研究》亦探讨了道咸年间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群体效应 , 认为这种群体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 研究具有承继性”;“其次 , 这些学者非常注意吸收他人的研究 成果 , 以为自己所用”;“第三 , 学者间的互动性增强 , 注重学术合作”, 同时指出“治学上的群体效应才是真正 将西北史地研究发扬光大的关键因素”②。瞿林东先生《深沉的民族觉醒意识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边疆史地 研究》一文认为 :“鸦片战争前后史学的经世致用之风再次炽热起来 , 而且带有民族危机的时代紧迫感。清代后 期的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 , 是一个突出的反映。”这些边疆史地研究和撰述 , “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近代意义上 的中华民族之深沉的民族觉醒意识。”③ 吴怀祺先生《观念的变化和边疆史地研究》一文认为 , 鸦片战争前后兴 起的以御侮图强为特征的边疆史地研究热潮是近代爱国主义史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显示出中国人民反对帝 国主义侵略的爱国史学思想”, 而且这种“近代边疆史地学爱国史学思想强烈地体现为反侵略的民族意识”, “表 达出领土完整的版图观念。”④ 陈其泰先生《嘉道时期学术风气的新旧转移》一文论及了嘉道时期的边疆史地学 研究 , 文章从学术内部逻辑发展的角度论证了边疆史地研究是嘉道时期新的学术领域的开拓 , 并指出“这一新 的学术领域在嘉道年间受到学者注意 , 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 而此时的边疆史地学研究领域的开拓 , 正是因应 了时代与学术发展的需要。⑤ 赵俪生《论晚清西北之学的兴起》一文在评价了张澍、俞正燮、徐松、龚自珍、张 穆、何秋涛等西北史地大家的学术与交往后指出 ,“鸦片战争前后 , 一大批爱国学者看到国势的转变 , 看到外国 入侵力量的胁迫 , 感到对祖国境内一些边徼地区、一些不发达地区、在科研上是一些空白点的地区 , 一些少数 民族 , 有一种进行过细研究的迫切需要。他们看到了 , 并且马上动手来弥补这些空白点和缺门。他们一步一个 脚印开创了这条路”, 终于开创了“后来的西北之学 , 包括西北历史地理之学和西北少数民族之学”⑥。牛海桢 《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一文主要论述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点 , 该文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 学划分为发轫期、创始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 , 指出 :“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发轫期是指从顺康至乾隆末这段时 间 , 其突出特点是有关西北的官私著述大量涌现 , 且和实地考察的学风相关联”; 创始期是嘉庆时期 , 此时“西 北边疆史地学才成为史学的一个分支正式出现 , 首开风气者当推祁韵士和徐松二人”, 该阶段西北边疆史地学有 如下特点 :“11 著述立足于实地考察 , 真实可信 ; 21 著述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系统性 ; 31 体现了颂扬和宣传清 代大一统疆域的气慨。”⑦ 徐松巍《关于十九世纪边疆史地研究的若干思考》一文以 1840 年为界标 , 把 19 世纪 的边疆史地学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 认为 19 世纪后一阶段的边疆史地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 “首先 , 是 忧患意识的增强与深化”;“其次 , 表现为边疆史地研究与外国史地研究的结合”⑧。章永俊的《鸦片战争前后边 疆史地学者的治边思想与实践》一文从塞防与海防两方面分析了鸦片战争前后有关史地研究学者的治边思想与 实践。主要从行政管理、军事防御、经济开发等方面阐发了史地学者的塞防思想与实践。⑨ 有关论文还有刘汉屏 · 921 · 百年来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述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马汝珩、张世明 :《嘉道咸时期边疆史地学的繁荣与经世致用思潮的复兴》, 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 年第 1 期。 贾建飞 :《论道咸时期的西北史地研究》, 载《史林》2003 年第 4 期。 瞿林东 :《深沉的民族觉醒意识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边疆史地研究》, 载《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 年 第 1 期。 吴怀祺 :《观念的变化和边疆史地研究》, 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8 年第 1 期。 陈其泰 :《史学与民族精神》, 学苑出版社 , 1999 年 , 第 428~444 页。 赵俪生 :《论晚清西北之学的兴起》, 载《西北民族研究》创刊号 , 1986 年。 牛海桢 :《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 载《史学史研究》1999 年第 4 期。 徐松巍 :《关于十九世纪边疆史地研究的若干思考》, 载《清史研究》1999 年第 4 期。 章永俊 :《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学者的治边思想与实践》, 载《东北史地》2005 年第 3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