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健认为孟子虽然不像墨子那样有比较完整的形式逻辑理论,但是“却能普遍而熟练地使用着 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其文章都有着严格的逻辑”,在论辩过程中,孟子成功地 运用了排中律和矛盾律,从而“无论和谁辩论,孟子都从没有输过”6。洪波认为,《孟子》 文章的组织与逻辑推理的规则极相吻合”,作者把孟子论辩中所运用的逻辑方法归结为: (一)逐层推论法,在具体的论辩中,穿插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纵,开 合自如,引人入胜;(二)破斥两端法,针对论敌用假言推理与选言推理的综合方法进行的 责难,孟子从容应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予以有力的破解;(三)提出新论点法, 即当论敌用假言和选言推理进行论辩时,采取肯定一面另提新论点,以击破对方隐含的错误 观点:(四)例证法,即把例证作为一个前提,使逻辑推理更加严密。文章还认为,与“名 辩逻辑学”和“墨辩逻辑学”重在立论不同,“孟辩逻辑”重在驳论,因此作者认为:“辩难 体散文,当自孟子始”。 显然研究者已从《孟子》文章的逻辑特征进而到对其文体特性的认识。关于辩难体,50 年代中期,罗根泽认为是韩非子所“独创”。到了80年代有研究者认为其“独创”者应为《孟 子》。张惠仁《孟子一一我国古代辩对文的开元者》29,从文体的角度考察了孟子的论辩艺 术,认为《孟子》的论辩篇什,“把辞章艺术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揉而为一”,形成了“以反驳 艺术见长的辩对散文”,孟子以他“量多质高的辩对散文驰名一时”,而“辩对散文,是一种 反映人们逻辑思维成果的文体,它以证明、反证明、推理的逻辑方法,阐明基本观点”,主 要是“以问对、答辩的方式展开文章,它的针对性较其它‘论’、‘说’体,要求更高,它以 驳论为主要的或突出的论证方法。”辩对散文的产生有赖于逻辑学的形成和发展,孟子的“知 言”说,提出和解决了“墨辩逻辑学”中所未提出和解决的驳论问题和方法,“自孟子的‘知 言’说出现后,不仅使先秦时代我国朴素逻辑学体系从概念、判断到证明、反证明、推理臻 于系统化,而且在我国的文章史与逻辑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把文章学与逻辑学合为一体” 在实践上,“他认真地把我国古代逻辑学的成果运用到自己的辩对中来,使用多种逻辑方法, 驳论有力,立论有据,从而使文章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具有那种高屋建瓴,势不可挡, 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赖志明《从孟子“好辩”看其逻辑观》一文30认为:孟子“给儒 家的‘正名’学说中注入实际的逻辑内容,把‘正名’主张从政治、伦理领域逐渐地引向思 维领域,从而使儒家的‘正名’与论辩这一思维逻辑的领域有了更多的联系”,论辩中“很 讲究立论与驳论的论辩艺术,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揉而为一”,“他善于抓住论辩的契机和对方 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把反驳的重点放在论敌的‘所蔽’、“所陷’、‘所离’、“所穷’之处, 在辩论中努力指责论敌的谬误”。 学者们在肯定孟文逻辑性的同时,对其不足亦时有论及。张惠仁认为,孟子对逻辑推理 方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不自觉的,因此“在逻辑上必然有牵强附会之弊,有时甚至 还使用一些诡辩法”29。徐立亦认为,孟文在逻辑方面“没有墨子、荀子那种‘隆正’、‘察 类、‘明故’的科学态度,而有时是一种‘无故’、‘乱类’的恣意推论。”18根据孟文的特 点把逻辑学与文学作品结合起来研究,这类“跨学科”研究对拓展研究领域,深入理解作品 内涵和把握作家作品的风格特色,无疑是有意义的探索。但对孟子逻辑思想的评价,意见尚 有较大分歧;对于《孟子》散文逻辑性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仅从以上所撮要列举的情况看,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从起步而蔚为大观,逐渐 摆脱了各种束缚与偏见,走上了独立发展的学术道路,其文学价值与地位得到了认识与确立 其散文艺术得到了广泛的探讨。然而相对于哲学思想、社会政治主张的研究来说,《孟子》 散文艺术研究只能说是尚处于起步阶段,无疑尚有不少缺憾。揣度未来的研究趋向,笔者认 为当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是要对理论上存在一些失误作冷静的符合实际的分析。百年 中对《孟子》散文艺术性的确认,所使用的评判标准和术语基本上是用欧美移植来的,并不 完全符合其实际情况,因为《孟子》以及先秦诸子散文有其独特的内部构成因素,在诸如文健认为孟子虽然不像墨子那样有比较完整的形式逻辑理论,但是“却能普遍而熟练地使用着 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其文章都有着严格的逻辑”,在论辩过程中,孟子成功地 运用了排中律和矛盾律,从而“无论和谁辩论,孟子都从没有输过”6。洪波认为,《孟子》 “文章的组织与逻辑推理的规则极相吻合”,作者把孟子论辩中所运用的逻辑方法归结为: (一)逐层推论法,在具体的论辩中,穿插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纵,开 合自如,引人入胜;(二)破斥两端法,针对论敌用假言推理与选言推理的综合方法进行的 责难,孟子从容应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予以有力的破解;(三)提出新论点法, 即当论敌用假言和选言推理进行论辩时,采取肯定一面另提新论点,以击破对方隐含的错误 观点;(四)例证法,即把例证作为一个前提,使逻辑推理更加严密。文章还认为,与“名 辩逻辑学”和“墨辩逻辑学”重在立论不同,“孟辩逻辑”重在驳论,因此作者认为:“辩难 体散文,当自孟子始”。 显然研究者已从《孟子》文章的逻辑特征进而到对其文体特性的认识。关于辩难体,50 年代中期,罗根泽认为是韩非子所“独创”。到了 80 年代有研究者认为其“独创”者应为《孟 子》。张惠仁《孟子——我国古代辩对文的开元者》29,从文体的角度考察了孟子的论辩艺 术,认为《孟子》的论辩篇什,“把辞章艺术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揉而为一”,形成了“以反驳 艺术见长的辩对散文”,孟子以他“量多质高的辩对散文驰名一时”,而“辩对散文,是一种 反映人们逻辑思维成果的文体,它以证明、反证明、推理的逻辑方法,阐明基本观点”,主 要是“以问对、答辩的方式展开文章,它的针对性较其它‘论’、‘说’体,要求更高,它以 驳论为主要的或突出的论证方法。”辩对散文的产生有赖于逻辑学的形成和发展,孟子的“知 言”说,提出和解决了“墨辩逻辑学”中所未提出和解决的驳论问题和方法,“自孟子的‘知 言’说出现后,不仅使先秦时代我国朴素逻辑学体系从概念、判断到证明、反证明、推理臻 于系统化,而且在我国的文章史与逻辑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把文章学与逻辑学合为一体”; 在实践上,“他认真地把我国古代逻辑学的成果运用到自己的辩对中来,使用多种逻辑方法, 驳论有力,立论有据,从而使文章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具有那种高屋建瓴,势不可挡, 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赖志明《从孟子“好辩”看其逻辑观》一文 30v 认为:孟子“给儒 家的‘正名’学说中注入实际的逻辑内容,把‘正名’主张从政治、伦理领域逐渐地引向思 维领域,从而使儒家的‘正名’与论辩这一思维逻辑的领域有了更多的联系”,论辩中“很 讲究立论与驳论的论辩艺术,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揉而为一”,“他善于抓住论辩的契机和对方 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把反驳的重点放在论敌的‘所蔽’、‘所陷’、‘所离’、‘所穷’之处, 在辩论中努力指责论敌的谬误”。 学者们在肯定孟文逻辑性的同时,对其不足亦时有论及。张惠仁认为,孟子对逻辑推理 方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不自觉的,因此“在逻辑上必然有牵强附会之弊,有时甚至 还使用一些诡辩法”29。徐立亦认为,孟文在逻辑方面“没有墨子、荀子那种‘隆正’、‘察 类’、‘明故’的科学态度,而有时是一种‘无故’、‘乱类’的恣意推论。”18 根据孟文的特 点把逻辑学与文学作品结合起来研究,这类“跨学科”研究对拓展研究领域,深入理解作品 内涵和把握作家作品的风格特色,无疑是有意义的探索。但对孟子逻辑思想的评价,意见尚 有较大分歧;对于《孟子》散文逻辑性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仅从以上所撮要列举的情况看,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从起步而蔚为大观,逐渐 摆脱了各种束缚与偏见,走上了独立发展的学术道路,其文学价值与地位得到了认识与确立, 其散文艺术得到了广泛的探讨。然而相对于哲学思想、社会政治主张的研究来说,《孟子》 散文艺术研究只能说是尚处于起步阶段,无疑尚有不少缺憾。揣度未来的研究趋向,笔者认 为当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是要对理论上存在一些失误作冷静的符合实际的分析。百年 中对《孟子》散文艺术性的确认,所使用的评判标准和术语基本上是用欧美移植来的,并不 完全符合其实际情况,因为《孟子》以及先秦诸子散文有其独特的内部构成因素,在诸如文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