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子思派的作品《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等篇,有大量相传是孔子对《易》 所作的研究如《礼记·表记》:“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易》日: 初筮吉,再三渎,渎则不告’”。此即引《蒙》卦卦辞说明儒家有关接交之礼的正确。又如《礼记 ·坊记》:“子云:礼之先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禄也先财而后礼则民利;无辞而行情则民争故 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易》曰:‘不耕获,不菑畲,凶。从此坊民,民犹贵禄而贱 行。”此即引《无妄》六二爻辞论证儒家关于礼、财关系的主张的正确。这种结合儒家伦理、政治 主张与《易经》经文的试图,实际上反映了思孟学派把《易经》视为权威,希望通过引义连类所谓 “玩其辞”的方法,在《易经》中找到儒家主张的理论依据。 第二,儒家发展了取象说,总结了春秋以来易学的研究成果,并把六十四卦所体现的物象 与人生原则直接沟通起来 《彖》和《象》都首先对六十四重卦所取象的事物进行判定。在《彖》和《象》,乾象征天、朝 廷、君、君子,坤为地、臣民、小人,震为雷、刑,巽为风、教令、木,坎为水、众、雨、云,离为火、日 电,为山、贤人,兑为泽、女。上述象物明显增加了社会内容,刑政教化都包含在内,取象的范 围更加广泛。更重要的是儒家从卦象中直接比附出儒家政治、伦理主张。如《大象》: 乾,彖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惠。坤,泉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屯最曰:云雷 屯。君子以经纶。蒙,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言德。 在《象》传作者们看来,以八种卦象组合成的六十四卦所体现的六十四种言然现象,都包含着君 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天之生生不息,告诚人们自强不息;地之广大宏博,启示人 们德行深厚;阵雨前云行雷动,提示人们行事要有计谋方略;山中涌出的泉水,提醒人们修德要 持之以恒。儒家这种取象以论述其伦理、政治主张的方法,表明儒家也试图通过对自然现象的 规范而寻求立论的依据 第三,家吸取道家关于刚柔概念的理论成果,对自然现象的内在本质作了独特的提炼, 概括出刚柔往来的天道观,并以此作为儒家学说的根本依据 自老子以来,道家致力于对于天道的描述和概括。道家把天道表述为一个刚柔相互运动的 无限过程。这一思想影响儒家也把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视为刚柔相对范畴的变易。《彖》和 《象》传均把组成八卦的根本符号“一”“一一”分别视为“刚”与“柔”但它把两爻在六十四卦中 的位置作了定位。从初爻到上爻,凡单数者为刚位,凡双数者为柔位。如果刚柔当位得中,则体 现了自然现象运动的正常秩序,也体现着待人处世的正确,如果失位,则表现出自然和社会现 象的变异。 在用刚柔范畴结合爻位诠释《易经》的卦名、卦辞、爻辞的《彖》《象》《文言》诸传中,所体 现的刚柔关系可分为刚柔相应,刚柔相胜,刚柔得中,刚柔得位或失位。而有关刚柔关系的术 语有:刚柔始交,刚来而下柔,刚上而柔下,柔来而文刚,柔上而刚下,刚柔分,刚决柔,刚遇柔, 柔履则,柔乘刚,柔变刚刚柔应,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柔在内而刚得中①。因此,在《彖》、 《象》《文言》等传中,宇宙自然景象被视为是一个以刚柔范畴为核心的运转体系。象与象的关 系主要是刚柔矛盾运动的结果,但只有刚柔得位、适中、相应才是自然天道运行之正 儒家认为对于自然现象刚柔变易的天道的认识,显示出它与道家的显著差别。首先是对道 的认识方法有别。道家主张“涤除玄览”,进行直觉或洞察。而《彖》传等则认为,对天道的认识 应“观其所感”,“天地感,则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 见矣”(咸》彖传)。“观其所聚”,“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萃》彖传)。“观其所 恒”,“观其所恒,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彖传)。“中正以观”“中正以观天下”(《观》彖 114子思 派的作 品《礼记 》中的《中庸 》 、《表记 》 、《坊记 》 、《缎衣 》等篇 , 有大量相传是孔子对《易 》 所作 的研究 。 如《礼记 · 表记 》“ 子 曰 无辞不相接也 , 无礼不相 见也 , 欲民之毋相裹也 。《易 》曰 ‘初盆吉 , 再三续 , 读则 不告 ’ ” 。 此 即 引《蒙 》卦卦辞说 明儒家有关接交之礼的正确 。 又如《礼记 · 坊记 》“ 子云 礼之先 帛也 , 欲 民之先事而后禄也 。 先财而后礼则 民利 无辞而行情则 民争 。 故 君 子于有馈者弗能见 , 则 不视其馈 。 《易 》曰 ‘不耕获 , 不曹舍 , 凶 。 ’从此坊 民 , 民犹贵禄而贱 行 。 ”此即 引《无妄 》六二交辞论证儒家关于礼 、 财关系的主张的正确 。 这种结合儒家伦理 、 政治 主张与《易 经 》经文的试图 , 实际上反映了思孟学派把《易经 》视为权威 , 希望通过引义连类所谓 “ 玩其辞 ”的方法 , 在《易经 》中找到 儒家主张的理论依据 。 第二 , 儒家发展 了取象说 , 总结 了春秋 以来易学的研究成果 , 并把六十 四 卦所体现 的物象 与人生原则直接沟通起来 。 《象 》和《象 》都首先对六十四重卦所取象的事物进行判定 。 在《象 》和《象 》中 , 乾象征天 、 朝 廷 、 君 、 君子 , 坤 为地 、 臣 民 、 小人 , 震为雷 、 刑 , 翼为风 、 教令 、 木 , 坎为 水 、 众 、 雨 、 云 , 离为火 、 日 、 电 , 良为 山 、 贤人 , 兑为泽 、 女 。 上述象物明显增 加 了社会 内容 , 刑政教化都包含在 内 , 取象的范 围更加广泛 。 更重要 的是儒家从卦象中直接 比附出儒家政治 、 伦理主张 。 如《大象 》 乾 , 象 曰 天行健 。 君子 以 自强 不 息 。 冲 , 象 曰 地 势冲 。 君 子 以厚德载抽 。 屯 , 象 曰 云 雷 屯 。 君 子 以 经 给 。 蒙 , 象 曰 山 下 出来 , 蒙 。 君子 以果 行 育德 。 在《象 》传作者们看来 , 以八种卦象组合成 的六十四卦所体现的六十四种 自然现象 , 都包含着君 子的修身 、 齐家 、 治 国 、 平天下之道 。 天之 生生不 息 , 告诫人们 自强不息 地之广大宏博 , 启示人 们德行深厚 阵雨前云行雷动 , 提示人们行事要有计谋方略 山中涌 出的泉水 , 提醒人们修德要 持之 以 恒 。 儒家这种取象以论述其伦理 、 政治主张 的方法 , 表 明儒家也试 图通过对 自然现象的 规范而寻求立论的依据 。 第三 , 儒家吸取道家关于 刚柔概念 的理论成果 , 对 自然现象的 内在本质作 了独特的提炼 , 概括出刚柔往来的天道观 , 并以此作为儒家学说的根本依据 。 自老子以来 , 道家致力于对于天道的描述和 概括 。 道家把天道表述为 一个刚柔相互运动 的 无限过程 。 这一思想影 响儒家也把 自然现象 的运动变化视为 刚 柔 相对范 畴 的变易 。 《象 》和 《象 》传均把组成八卦的根本符号 “ 一 ” 、 “ 一 一 ”分别视为 “ 刚 ”与 “ 柔 ” 。 但它把两艾在六十四卦中 的位置作 了定位 。 从初艾到上艾 , 凡单数者为刚位 , 凡双数者为柔位 。 如果刚柔 当位得 中 , 则体 现了 自然现象运动的正常秩序 , 也体现着待人处世的正确 , 如果失位 , 则表现 出 自然和 社会现 象的变异 。 在 用 刚柔范畴结合交位诊释《易经 》的卦名 、 卦辞 、 交辞 的《象 》 、《象 》 、《文言 》诸传 中 , 所体 现的刚柔关系可分为 刚柔相应 , 刚柔相胜 , 刚柔得 中 , 刚柔得位或失位 。 而有关刚柔关系 的术 语有 刚柔始交 , 刚来而下柔 , 刚上而柔下 , 柔来而文 刚 , 柔上而刚下 , 刚柔分 , 刚决柔 , 刚遇柔 , 柔履则 , 柔乘刚 , 柔变 刚 , 刚柔 应 , 柔得 中乎 外而 顺乎 刚 , 柔 在 内而 刚得 中 ① 。 因 此 , 在《象 》 、 《象 》 、《文言 》等传中 , 宇宙 自然景象被视为是一个以刚柔范畴为核心的运转体系 。 象与象的关 系主要是刚柔矛盾运动的结果 , 但只有刚柔得位 、 适 中 、 相 应才是 自然天道运行之正 。 儒家认为对于 自然现象刚柔变易的天道的认识 , 显示 出它与道家的显著差别 。 首先是对道 的认识方法有别 。 道家主张 “ 涤除玄览 ” , 进行直觉或洞察 。 而《象 》传等则认为 , 对天道的认识 应 “ 观其所感 ” , “ 天地感 , 则万物化生 。 圣人感人心 , 而天下和 平 。 观其所感 , 而天地万物之情可 见 矣 ,’《咸 》象传 。 观其所聚 ” , “ 观其所聚 , 而天地万 物 之情可见 矣 ” 萃 》象传 。 “ 观其所 恒 ” , “ 观其所恒 , 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 矣 ” 《恒 》象传 。 “ 中正 以观 ” , “ 中正 以观天下 ” 《观 》象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