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化为人的内在道德自觉,他从人的主体情性分析礼制起源,并探讨和实践了他所提倡的政治 伦理原则,启发了对人道的独立的、理性的思考。而老子则认为仁义礼智造成了社会混乱,主张 重新探素“道”这样的宇宙本原,从中求得正确的生存原则。他启发了人们关于天道的理性思 考 在这种思想潮流影响下,们对《易经》的态度相应出现分化。一些人试图排除《易》的卜筮 成份,如公元前530年,子服惠伯即说:“《易》不可占险”,认为《易经》卜笈不能解决生死存亡的 大问题《《左传·昭公十二年》)。有些人则直接引用筮辞去说明某件事。如公元前545年,郑国 大夫游吉到楚国聘问,被楚人拒绝要求郑国国君亲自前往。游吉引用《复》卦上六爻辞批评楚 王(《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这种诠释方法;把《易》与卜筮分开,使筮辞本身成为一个独立的词 义系统,实际上是后来《易传·系辞》所概括的释易方法的一种—“玩其辞”(引义连类)方法 的初阶。另外一些人则仍然相信《易》的卜篮效用,但对数与象的关系却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对 于象与象之间的变化关系也提出了一些普遍原则。如公元前672年,用史解释陈敬仲少年时所 筮之卦,遇观之否罡,说《观》卦上卦为巽,象征风;下卦为坤,象征土。《否》卦上卦为乾,象征 天。今遇筮得《观》卦六四爻,并变为《否》卦九四爻,则《观》卦上卦巽(风)变为《否》卦上卦乾,居 于坤之上,即“风为天于土上”。《否》六二至九四爻,为三象,象征山,就《否》而言,天光照 于山上,山上之材又居于土,是树木兴盛之象,预示陈敬仲后代有国而王(《左传·庄公二十二 年》)。这种释易方法,一方面通过数字规则,使《易经》卦与卦之间产生相互联系,避免孤立地取 法于某卦或某一爻,另一方面,它使《易经》所蕴含象充分凸现出来,并形成了卦象与卦象 之间十分复杂的关系就《左传》、《国语》所提供的职象资料来看,春秋时期,人们一般把乾象征 为天、君、父、王;坤象征为土、母、巧、隅、众;坎象征水、川、众、夫;离象征火、日、鸟、牛、公、侯; 震象征雷车、足、兄、男巽泉征风、女;艮象征山、君、庭;兑象征泽、旗。这种对宇宙自然现象的 直观归类,表明人们对子自然现象的认识开始由零散导向规范,开始探求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 联系。还要提到儒家创始人孔子本人对于《易经》态度。孔子壮年时对天命不置可否,他视 “仁”为人类道德精神生活的根本依据,但他没有把“仁”从理论上落实到原有文化传统的天道 超越意识上来因此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 闻也”(《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他虽然听到过孔子对人的道德情性的讨论,但却没有听说 过孔子谈他的这种道德情性与传统天道的关系。晚年孔子发现他的仁论可以与天道相互沟通 导致他的思想产生这一飞跃的可能是《易经》。《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 韦编三绝。孔子自己也曾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象 孔子这样对道德主体有深刻认识的思想家在读《易》时所产生的天道人道相融合的独特感受, 虽然孔子本人并没有把它经验化地描述出来,但它至少影响了孔子晚年所教育的学生,为弥合 在人的理性觉醒基础上所形成的天道与人道的暂时脱节,提示了发展趋向 惴、道交争的发展与《彖》《象》的形成 孔子之后,儒家有些派别侧重发展孔子早年思想,把人性论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但儒 家把人道上同天道的理论遭到道家抨击。庄子认为人不过是宇宙生化一个十分渺小的环节,只 有从自然天道才能论证人生的正确生存原则,“圣人游于万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庄子·大 宗师》)。 为摆脱理论上的困境儒家学者受孔子晚而喜《易》的启发,试图从《易经》中论证其伦理 政治主张。儒家对《易经》所作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发展“引义连类”的释《易》法,结合《易经》个别词句宜传、论证其学说 113化为人的 内在道德 自觉 , 他从人的主体情性分析礼制起源 , 并探讨和 实 践 了他所提倡 的政治 、 伦理原则 , 启发了对人道的独立的 、 理性的 思考 。 而老子则认为仁义礼智造成了社会混乱 , 主张 重新探索 “ 道 ”这样的宇 宙本原 , 从 中求得正 确的生存原则 。 他 启发 了 人 们关于 天道的理性思 考 。 在这种思想潮流影 响下 , 人 们对《易经 》的态度相 应 出现分化 。 一些人试 图排除《易 》的 卜笠 成份 , 如公元前 年 , 子服惠伯即说 “《易 》不可 占险 ” , 认为《易经 》卜盆不能解决生死存亡 的 大间题 左传 。 昭公十二年 》 。 有些 人则 直接引用 笼辞去说 明某件事 。 如公元前 年 , 郑 国 大夫游吉到楚国聘间 , 被楚人拒绝 , 要求郑 国 国君亲 自前往 。 游吉引用《复 》卦上六艾辞批评楚 王 《左传 · 襄公二十八年 。 这种诊释方法 把《易 》与 卜笼分开 , 使笙辞本身成为一个独立的词 义 系统 , 实 际上是后来《易传 · 系辞 》所概括 的释易方法的一种 — “ 玩其辞 ,’引义连类 方法 的初 阶 。 另外一些人则仍 然相信《易 》的 卜笼效用 , 但对数与象的关系 却有更进一步 的理解 , 对 于象与象之 间的变化关系也提出了一些普遍原则 。 如公元前 年 , 用史解释陈敬仲少年时所 盆之 卦 , 遇观鑫之否羹 , 说《观 》卦上卦为粪 , 象征风 下卦为坤 , 象征土 。 《否 》卦上卦为 乾 , 象征 天 。 今遇盆得《观 》卦六 四交 , 并变为《否 》卦九四艾 , 则《观 》卦上 卦粪 风 变为《否 》卦上卦乾 , 居 于坤之上 , 即 “ 风为天 于土上 ” 。《否 》卦六二至九四交 , 为 良三象 , 象征 山 , 就《否 》卦而言 , 天光照 于 山上 , 山上之 材又 居于土 , 是树木兴盛之象 , 预 示 陈敬仲后代有 国而 王 《左传 · 庄公二十二 年 。 这种释易方法 , 一方面通过数字规则 , 使《易经 》卦与卦之 间产生相互联系 , 避免孤立地取 法于某卦或某一交 , 另一方面 , 它使《易经 》所蕴含的卦象充分 凸现 出来 , 并形成 了卦象与卦象 之 间十分复杂的关系 。 就《左传 》 、《国语 》所提供的取象资料来看 , 春秋时期 , 人们一般把乾象征 为天 、 君 、 父 、 王 坤象征为 土 、 母 、 马 、 帛 、 众 坎象征水 、 川 、 众 、 夫 离象征火 、 日 、 鸟 、 牛 、 公 、 侯 震象征雷 、 车 、 足 、 兄 、 男 龚象征风 、 女 良象征 山 、 君 、 庭 兑象征泽 、 旗 。 这种对宇 宙 自然现象的 直观归类 , 表 明人们对于 自然现象的认识开始 由零散导 向规范 , 开始探求 自然现象之 间的 内在 联 系 。 还要 提到 儒家创始人孔子本人对于《易经 》的态度 。 孔子壮年时对天命不置可否 , 他视 “ 仁 ”为人类道德精神生 活 的根本依据 , 但他没有把 “ 仁 ”从理论上落实到 原有文化 传统 的天道 超越意识上来 。 因此他 的学生子贡说 “ 夫子之文章 , 可得而 闻也 夫子之 言性与天道 , 不 可得而 闻也 ” 《论语 · 公冶长 》 。 意思是说 , 他虽然听到过孔子对人的道德情性的讨论 , 但却没有 听说 过孔子谈他的这种道德情性与传统天道的关系 。 晚年孔子发现他的仁论可以与天道相互沟通 , 导致他的思想产生这一飞跃的可能是《易经 》 。 《史记 · 孔子世家 》说 孔子晚而喜《易 》 , 读《易 》 韦编三绝 。 孔子 自己 也曾说过 “ 加我数年 , 五十以学《易 》 , 可以无大过矣 ” 论语 · 述而 。 象 孔子这样对道德主体有深刻 认识的 思 想 家在读《易 》时所产 生 的天道人道相融合 的独 特感受 , 虽然孔子本人并没有把它经验化地描述 出来 , 但它至 少影响 了孔子晚年所教育的学生 , 为 弥合 在人的理性觉醒基础 上所形成 的夭道与人道的暂时脱节 , 提示 了发展趋 向 。 二 儒 、 道交争 的发展与《象 》 、《象 》的形成 孔子之后 , 儒家有些派别侧重发展孔子早年思 想 , 把人性论上升到 一个更高的层次 。 但儒 家把人道上 同天道的理论遭到 道家抨击 。 庄子认为 人不过是宇宙生化一个十分渺小 的环节 , 只 有从 自然天道才能论证人 生 的正确 生存原则 , “ 圣人游于 万 物 之 所 不得 遁而 皆存 ” 庄子 · 大 宗师 》 。 为 摆脱理论上的困境 , 儒家学者受孔子晚而喜《易 》的 启发 , 试 图从《易 经 》中论证其伦理 、 政治主张 。 儒家对《易经 》所作 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 , 发展 “ 引义连类 ”的释 易 》方法 , 结合《易经 个别词 句宣传 、 论证其学说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