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传)。总之,彖传等强调对刚柔运动的具体过程进行规则性地认识,而不象道家那样只注重运动 过程的起点。其次是从天道演化的人生价值和生存原则不同。道家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老子·十六章》),主张回到生命的起始状态,反对主观能动 和智能。而《彖传】则说:“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恒》彖传)。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文言》)。因而,以刚柔范畴结合爻位对《易经》的 诠释,使得儒家提出了对于天道的独特看法。这是儒家诠释《易经》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突 破,它标志着对于易象的诠释,由春秋时期单个或多个自然现象的联系走向对宇宙存在的整体 联系的分析,《易经》所具有的自然与社会现象、个人道遇的互渗思维,以及春秋时期人们对于 自然现象的分类思维,由此上升为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内在关系的抽象思维。而锅家政 治、伦理学说的天道依据,也由此而基本确立。 三天道、人道讨论的深人与《系辞》对《易传》的系统化 战国中晚期,随着儒家天道刚柔变易论的确立,道家的道论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庄子 以后的一些新道家,通过吸收儒家天道观的长处,来弥补理论上“敝于天而不知人”的局限,他 们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气”是万物的本原,自然和社会现象都是阴 阳二气的运转,从而形成了阴阳二气变易的天道观。 儒家结合春秋以来对社会现象的考察成果,对社会政治结构君主与臣民的关系、社会伦 理道德等问题提出了更深的观点。如儒家荀子对人性论、政治和伦理的起源都提出了新观点。 在上述理论背景下,《易经》的研究也上升到另一个髙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系辞》、《说 卦》将阴阳范畴与《易经》相通,提出了《易经阴阳变化的天道论,并以此论述了发展中的儒家 伦理、政治学说 在彖传的《泰》、《否》两卦中,彖传作者似乎意识到了阴阳范畴的重要性。阴阳与天地、上 下、内外、健顺刚柔、君子小人、长消一一对应,已有用阴阳范畴概括易道的苗头,但整体看,彖 传主要运用刚柔范畴。晋杜预《左传集解后序》说:“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 简编蝌蚪文字…《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别有《阴阳说》,而无《彖》《象》《文言》、《系辞》 。可见在战国中晚期,用阴阳解说《易经》曾经是一个独立的易学派别。 《系辞》和《说卦》包容了用阴阳释易的成果。它们把道视为阴阳的变化过程,“一阴一阳之 谓道”(《系辞》上)同时又不排斥彖象二传以刚柔范畴论天道的成果,将刚柔内化于阴阳。 《系辞》对天道的理解坚持彖、象二传所确立的认识原则。阴阳变化表面上“变动不居,周流 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下),体现出神妙莫测的属性。但只 要根据中道去认识,就可以发现它是有规则的:“初率其辞,而揆其方,即有典常“(《系辞》下) 而一旦掌握了阴阳变化的规则,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天道并理解人类自身。《系辞》所坚持的天道 认识论,使它与道家学派得以区别开来。 《系辞》、《说卦》利用阴阳范畴对儒家伦理、政治主张作了进一步论证,不但完善了儒家社 会学说,还确立了一种新的天人关系论。 《系辞》和《说卦》认为天地人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 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系辞》下);但圣人作《易》,所阐发的性命之理(即对天地人三者的个别 特性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至 于如何阐发人道仁义原则,《系辞》同样利用爻位的定位。书中曾概括道:“若夫杂物撰德,辨是 与非,则非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 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 115传 。 总之 , 象传等强调对刚柔运动的具体过程进行规则性地认识 , 而不象道家那样只 注重运动 过程的起点 。 其次是从天道演化 的人生价值和 生存原则 不 同 。 道家讲 “ 夫物芸芸 , 各复归其根 。 归根 曰静 , 是谓复命 , 复命 曰 常 ” 《老子 · 十六章 》 , 主张 回到 生命 的起始状态 , 反对主观能动 和智能 。 而《象传 》则遨 “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 四 时变化而能久成 , 圣人久于其道 , 而天下化成 ” 《恒 》象传 。 讲 “ 乾道变化 , 各正性命 ” 《乾 · 文言 》 。 因而 , 以 刚柔范畴结合艾位对《易经 》的 诊释 , 使得儒家提 出了对于天道的独 特看法 。 这是儒家诊释《易经 》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 的突 破 , 它标志着对于 易象的侄释 , 由春秋时期单个或多个 自然现象的联系走 向对宇宙存在的整体 联系的分析 ,《易经 》所具有的 自然与社会现象 、 个人遭遇 的互渗思维 , 以及春秋时期人 们对于 自然现象的分类思维 , 由此上升为对于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 内在关系 的抽象思维 。 而儒家政 治 、 伦理学说的夭道依据 , 也 由此而基本确立 。 三 天道 、 人道讨论的深人 与《系辞 》对《易传 》的 系统化 战国 中晚期 , 随着儒家夭道刚柔变易论的确 立 , 道家的道论也发生了 一些新的变化 。 庄子 以后 的一些新道家 , 通过吸收儒家天道观的长处 , 来弥补理论上 “ 敝于夭而不知人 ”的局 限 , 他 们在对 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 的基础 上 , 提 出 “ 气 ”是万物 的本原 , 自然和 社会现象都是阴 阳二气的运转 , 从而形成 了阴 阳二气变易的天道观 。 儒家结合春秋 以来对社会现象的考察成果 , 对社会政治结 构 、 君主与 臣 民 的关系 、 社会伦 理道德等 问题提出了更深的观点 。 如儒家荀子对人性论 、 政治和 伦理的起源都提出 了新观点 。 在 上述理论背景下 , 《易经 》的研究也上升到 另一个高度 。 其 中最主要 的就是《系辞 》 、《说 卦 》将阴阳范畴与《易经 》相通 , 提 出 了《易经 》阴 阳变化 的天道论 , 并以此论述了发展 中的儒家 伦理 、 政治学说 。 在 象传的《泰 》 、《否 》两卦 中 , 象传作者似乎意识到 了 阴 阳范 畴 的重要性 。 阴 阳与天地 、 上 下 、 内外 、 健顺 、 刚柔 、 君子小人 、 长消一一对应 , 已有 用 阴阳范畴概括易道的苗头 , 但整体看 , 象 传主要运用 刚柔范畴 。 晋杜预《左传集解后序 》说 “ 汲郡汲县有发其界 内 旧 家者 , 大得古书 , 皆 简编蟒蚌文字 … …《周 易 》上下篇 与今正 同 。 别有《阴 阳说 》 , 而 无《象 》 、《象 》 、《文言 》 、《系 辞 》 … … ” 。 可见在战国 中晚期 , 用 阴阳解说《易经 》曾经是一个独立的易学 派别 。 《系辞 》和《说卦 》包容了用 阴阳释易的成果 。 它 们把道视为阴阳 的变化过程 , “ 一 阴一阳之 谓道 ” 《系辞 》上 同时又不排斥象象二传 以 刚柔范畴论天道的成果 , 将刚柔 内化于 阴阳 。 《系辞 》对天道的理解坚持象 、 象二传所确立的认识原则 。 阴阳变化表面上 “ 变动不居 , 周流 六虚 , 上下无常 , 刚柔相易 , 不可为典要 , 唯变所适 ” 《系辞 》下 , 体现 出神妙莫测的属 性 。 但只 要根据 中道去认识 , 就可 以发现它是有规则 的 “ 初率其辞 , 而撰其方 , 即 有典常 “ 《系辞 》下 。 而一旦掌握了 阴阳变化 的规则 , 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天道并理解人类 自身 。《系辞 》所坚持的天道 认识论 , 使它与道家学派得以 区别开来 。 《系辞 》 、《说卦 》利用 阴 阳范 畴对儒家伦理 、 政治 主张作 了进一步论证 , 不但完善了 儒家社 会学说 , 还确立了一种新的天人关系论 。 《系辞 》和《说卦 》认为天地人三者既有联系 , 又有 区别 , “ 易之为书也 , 广大悉备 , 有天道焉 , 有 地道焉 , 有人道焉 ” 《系辞 》下 但圣人作《易 》 , 所阐发 的性命之 理 即对夭地人三者 的个别 特性的规定 并不 完全一致 “ 立天之道 曰 阴与 阳 , 立地 之道 曰 柔与 刚 , 立人之道曰仁与 义 。 ”至 于如何阐发人道仁义原则 ,《系辞 》同样利用艾位的定位 。 书 中曾概括道 “ 若夫杂物撰德 , 辨是 与非 , 则 非 中交不备 。 ’ 嚎亦要存亡吉凶 , 则居可知矣 。 知者观其辞 , 则 思过半矣 。 二与 四 同功而 异位 , 其善不 同 , 二多誉 , 四 多惧 , 近也 。 三与五 同功而异位 , 三多凶 , 五多功 , 贵贱之等也 。 其柔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