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主持人:各位现场观众讨论的很热烈啊,我很好奇我们的学生有什么看法呢? 学生代表之陈雨萌 作为在校大学生,就我们的立场而言,社会舆论是不应该影响司法审判的,药家鑫该如 何判决应该交由法律去处理,而不是随着社会舆论的兴起而受到干预。 为了使我们的观点更具有代表性,也为了了解到更多大学生关于这一话题的想法,我们 就药案本身以及“社会舆论是否应该影响司法审判”这一主题作了一次访谈式调研,收集到 了法学、历史学、经济学、电子信息等不同专业的十来位同学的观点,下面,我们将结合所 调查到的结果谈谈我们对这一话题的看法: 总体而言,受访的同学对药家鑫案的了解程度都比较深,而且一半以上的人就这一案件 与身边的人做过讨论,据一位同学反映,“药案发生的那段时间,人人网上每天都可以看到 大量的同学对此事发表评论,大家对大学生杀人的行为感到十分的痛心,而且由于文化背景 相似,自然关注度会比其他的热点问题高”。 我们首先问的是“你认为,这一案件中,社会舆论是否直接影响到了司法审判过程?是 如何影响的,该影响是好还是坏”,对第一个问题,所以受访者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因为在 这个案件中,药家鑫本身的家庭背景使他的行为被加上了很大的主观恶性,甚至还牵扯到了 社会风气问题,市民舆论认为药家鑫罪大恶极,不死不足以平民愤,而另一种从理性角度出 发的观点则认为,考虑到药的年龄、犯罪心理,他不能被判死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必 然使司法陷入尴尬地位,无论判不判死刑,似乎都有违民意。由此,自然也就得出了第三个 问题的答案,这种影响无疑是坏的,无论最后的审判结果听从了哪一方的意见,这本身就是 司法不具有独立性的表现,已经是我国法律不健全的一个体现,而且所谓的民意其实只是 种大众情绪的发泄,因感情而影响法律,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民意对司法的干预,体现得最明显的情节就是在一审过程中,西安中院向陪审团以及 记者发放了一份问卷,其内容大致是“你觉得药家鑫该怎么判”。对这一现象,大部分的受 访者认为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显然已经是司法过分惧怕民意而丧失独立性的表现,而民意又 往往是冲动的,没有理性的,夹杂着复杂主观情绪的,正如一位同学所说的“人们在法律方 面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完全不懂,他们做出判决的依据往往只是结合自身的感 性认识和一时冲动的情绪来衡量犯罪人的行为。而且,人们的主观性判断还很容易受到犯罪 人的家庭背景、学历背景的影响,比如,很多人认为药家鑫该立即处死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杀 了人,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有着极高音乐素养的大学生,用弹钢琴的手杀了人。显然,此 时的民众处在一种悲愤的状态下,就很难单从法律角度来做出判断了。这样的民意,只会破 坏案件审判的合理性,更别说加强公正了”。 以药家鑫案为引子,我们进一步地访问了同学们对于“社会舆论是否应该影响司法审 判”这一话题的看法 对于前一个问题,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不应该,我们摘录了一些观点: 1.司法只对法律负责,只服从于法律,而不是受制于舆论。审判活动本质上是一种高度 理性化、专业化和程序化的判断推理的过程,要求法官尽可能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 要求审判活动尽可能排除情感因素以及外界非法律因素的干扰和介入。因此,如果媒体过于 热衷炒作,甚至搞成“舆论审判”,就有可能诱发法官哗众取宠的潜在心理,同时也可能给 法官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 2.司法审判的依据是法律,而法律的颁布实际上己经得到了民意的认同。如何司法过 程还要受到舆论的干预,而舆论打的又是民意的旗号。那么难道是有两个民意吗?哪个为真主持人:各位现场观众讨论的很热烈啊,我很好奇我们的学生有什么看法呢? 学生代表之陈雨萌: 作为在校大学生,就我们的立场而言,社会舆论是不应该影响司法审判的,药家鑫该如 何判决应该交由法律去处理,而不是随着社会舆论的兴起而受到干预。 为了使我们的观点更具有代表性,也为了了解到更多大学生关于这一话题的想法,我们 就药案本身以及“社会舆论是否应该影响司法审判”这一主题作了一次访谈式调研,收集到 了法学、历史学、经济学、电子信息等不同专业的十来位同学的观点,下面,我们将结合所 调查到的结果谈谈我们对这一话题的看法: 总体而言,受访的同学对药家鑫案的了解程度都比较深,而且一半以上的人就这一案件 与身边的人做过讨论,据一位同学反映,“药案发生的那段时间,人人网上每天都可以看到 大量的同学对此事发表评论,大家对大学生杀人的行为感到十分的痛心,而且由于文化背景 相似,自然关注度会比其他的热点问题高”。 我们首先问的是“你认为,这一案件中,社会舆论是否直接影响到了司法审判过程?是 如何影响的,该影响是好还是坏”,对第一个问题,所以受访者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因为在 这个案件中,药家鑫本身的家庭背景使他的行为被加上了很大的主观恶性,甚至还牵扯到了 社会风气问题,市民舆论认为药家鑫罪大恶极,不死不足以平民愤,而另一种从理性角度出 发的观点则认为,考虑到药的年龄、犯罪心理,他不能被判死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必 然使司法陷入尴尬地位,无论判不判死刑,似乎都有违民意。由此,自然也就得出了第三个 问题的答案,这种影响无疑是坏的,无论最后的审判结果听从了哪一方的意见,这本身就是 司法不具有独立性的表现,已经是我国法律不健全的一个体现,而且所谓的民意其实只是一 种大众情绪的发泄,因感情而影响法律,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民意对司法的干预,体现得最明显的情节就是在一审过程中,西安中院向陪审团以及 记者发放了一份问卷,其内容大致是“你觉得药家鑫该怎么判”。对这一现象,大部分的受 访者认为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显然已经是司法过分惧怕民意而丧失独立性的表现,而民意又 往往是冲动的,没有理性的,夹杂着复杂主观情绪的,正如一位同学所说的“人们在法律方 面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完全不懂,他们做出判决的依据往往只是结合自身的感 性认识和一时冲动的情绪来衡量犯罪人的行为。而且,人们的主观性判断还很容易受到犯罪 人的家庭背景、学历背景的影响,比如,很多人认为药家鑫该立即处死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杀 了人,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有着极高音乐素养的大学生,用弹钢琴的手杀了人。显然,此 时的民众处在一种悲愤的状态下,就很难单从法律角度来做出判断了。这样的民意,只会破 坏案件审判的合理性,更别说加强公正了”。 以药家鑫案为引子,我们进一步地访问了同学们对于“社会舆论是否应该影响司法审 判”这一话题的看法。 对于前一个问题,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不应该,我们摘录了一些观点: 1.司法只对法律负责,只服从于法律,而不是受制于舆论。审判活动本质上是一种高度 理性化、专业化和程序化的判断推理的过程,要求法官尽可能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 要求审判活动尽可能排除情感因素以及外界非法律因素的干扰和介入。因此,如果媒体过于 热衷炒作,甚至搞成“舆论审判”,就有可能诱发法官哗众取宠的潜在心理,同时也可能给 法官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 2.司法审判的依据是法律,而法律的颁布实际上已经得到了民意的认同。如何司法过 程还要受到舆论的干预,而舆论打的又是民意的旗号。那么难道是有两个民意吗?哪个为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