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们知道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吗?今天我们走进《列宁格 勒的树》,去看看被围困了九百天的列宁格勒城的人们在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刻, 宁愿冻死也不砍伐一棵树的壮举,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一次洗礼,去感受一下人性 的光辉吧 (二)时代背景: 60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70万大军、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和12000门 火炮妄图一举拿下这座城市,却受到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德军迅速占领列 宁格勒的企图化为泡影。于是,希特勒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 手段征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期。面对险恶的处境,300多 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 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 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 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残酷的 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 交迫致死的人多达64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2.1万余人 (三)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用 线画出你不认识的字,用……线 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用」 画出你喜爱的句子。 1、学生读完以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 踉跄( liang qiang)冻馁(nei) 2、需要积累的词语: 不堪回首战云密布阴云惨淡魔剑高悬座无虚席 (四)探究课文。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最使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细细读 读,品一品,讨论交流:哪些细节、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 2.重点讨论分析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 本段写了悲惨的一幕,但作者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过多地描写、渲染,只是用平 静的笔触进行了简洁地叙述,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是哪三个细节呢? 明确:小棺材、冻馁而死的孩子、旧铺板 作者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既没有女士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寒冷对她脸色和 躯体的效果,也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殊性,他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叙述来说 明问题,我们同样被打动了。看来,打动人心不光靠描写、渲染的手法,叙述同 样能产生感动的效果,这真是“殊途同归”啊! 3.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 学生思考并回答 4.作者一边进行冷静地叙述,一边又在叙述中进行对比,请同学们说说对比表 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 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 “在最艰苦的900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 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 5.光有这样的对比似乎还不太充分,因而作者在此基础上,又采用了议论、抒 情的手法加以补充,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们知道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吗?今天我们走进《列宁格 勒的树》,去看看被围困了九百天的列宁格勒城的人们在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刻, 宁愿冻死也不砍伐一棵树的壮举,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一次洗礼,去感受一下人性 的光辉吧。 (二)时代背景: 60 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 70 万大军、1200 架飞机、1500 辆坦克和 12000 门 火炮妄图一举拿下这座城市,却受到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德军迅速占领列 宁格勒的企图化为泡影。于是,希特勒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 手段征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 900 天的围困期。面对险恶的处境,300 多 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 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 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 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残酷的 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 交迫致死的人多达 64 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 2.1 万余人。 (三)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用 线画出你不认识的字,用……线 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用 画出你喜爱的句子。 1、学生读完以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 踉跄(liàng qiàng) 冻馁(něi) 2、需要积累的词语: 不堪回首 战云密布 阴云惨淡 魔剑高悬 座无虚席 (四)探究课文。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最使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细细读一 读,品一品,讨论交流:哪些细节、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 2.重点讨论分析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 本段写了悲惨的一幕,但作者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过多地描写、渲染,只是用平 静的笔触进行了简洁地叙述,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是哪三个细节呢? 明确:小棺材、冻馁而死的孩子、旧铺板。 作者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既没有女士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寒冷对她脸色和 躯体的效果,也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殊性,他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叙述来说 明问题,我们同样被打动了。看来,打动人心不光靠描写、渲染的手法,叙述同 样能产生感动的效果,这真是“殊途同归”啊! 3.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 学生思考并回答。 4.作者一边进行冷静地叙述,一边又在叙述中进行对比,请同学们说说对比表 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 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 “在最艰苦的 900 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 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 5.光有这样的对比似乎还不太充分,因而作者在此基础上,又采用了议论、抒 情的手法加以补充,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