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远人:马嗖尔厄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父 这一问题上的争执,使团最后以失败告终。此事的失败体现了中 国对外部世界的漠视和无知,最终导致了对中国极为不利的后果。 与西方学界对此事的关注相比(除通俗读物外至少已有好几 本专书进行研究),中国学者对此似乎更多取存而少论的态度,文 章不多(且以泛论即“评价”为主),第一本(似乎也是惟一一 本)研究性专著是朱雍的《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江西人民出版 社,1989)。朱雍的著作是在大量中英文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 的,他的结论是:马嘎尔尼使团虽以失败告终,却是“一次颇有 收获的失败”。朱雍修正了过去认为清朝对外政策是“闭关自守” 的观念,而提出“限关自守”的新见解(因为毕竞广州关一直是 开放的),并指出这一政策的效用在早期尚不无可尝试之处。 但他指出,到1793年马嘎尔尼访华时,乾隆帝仍“以限关 自守的政策,狂妄自大地拒绝一切外交要求,尤其是合理的要 求,就显得相当幼稚,相当顽固,相当可笑”。由于乾隆帝“拒 绝同英国特使进行认真的谈判,结果问题还是问题,最后竟然由 鸦片战争来解决。这不能不说是乾隆的限关自守政策的可悲结 局”(朱著第304、306页)。这里的言外之意,似乎乾隆帝的限 关自守政策应为后来的鸦片战争负主要责任。这正是许多西方学 者的看法,也是前苏联学者的基本观念(前苏联的中国史和国际 关系史著作以及我们受其影响的相关著作中,有关马嘎尔尼使团 的内容大都出现在19世纪的“鸦片战争”一节之中,而不是其 本应所在的18世纪末期)。 朱雍对此是提高到理论高度认识的,他认为乾隆帝的政策 “在思想原则上背离民族利益和时代潮流。乾隆时期中英两国的 冲突不是单纯的国务纠纷,而是两种时代(资本主义时代与封建 主义时代)、两类文明(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冲突,其中尽 管带有民族冲突的因素,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当时英国的战略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