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经常考不及格。”教师笑了,随口说到“我正想同你商量,怎样使历史不再重演。”他们相视而笑 教师的话一语双关,轻松读谐,既说出了不便直言的话,又争取了家长的配合,“润滑”了与家长 的关系。 再如在抗美援朝时期,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当时,周总理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支 批阅文件的美国派克钢笔。这时美国记者首先发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要 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根据问话人的身份、国籍、口吻,听出其中的弦外之音。他软 中有硬,灵活机智地回答:“提起这支笔呀,是一个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我无功不受禄,原想拒绝,哪知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于是收下了贵国的钢笔。“这是根据 美国记者的发问,以抗美援朝获得胜利的事例来传递潜在信息,挫败对方的做气。设想一下,如 果交际对象是一位英国或法国的记者,再用这一段话来回答,就没有这样良好的效果了。 二、修辞现象 不论是把修辞解释为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也好,或者是把它解释为调整语辞的活动也好 总之,在修辞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具体的语文现象,都是修辞现象。 一篇文章或一席演说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材料的收集:第二,主题的确定和题 材材料的取舍选择:第三,写说发表。这第一、二个阶段虽与修辞的关系密切,是修辞的前提, 也是修辞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但终究不是修辞本身,这第三个阶段才是修辞的天地。第三阶段写 说发表的全过程,就是修辞的全过程。修辞现象有以下特征: 第一,普遗性。既然在修辞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现象都是修辞现象,那么修辞现象在人们的写说中 便无处不在。只要人们开口说话,动手写文章,这种现象便会产生。通顺的话是修辞现象,文理 不通的病句也是修辞现象。只不过前者是好的修辞现象而己。失败的修辞现象也是一种修辞现象, 因为它也产生于修辞过程之中。修辞现象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语言的社会性、全民性,决定了 修辞现象的普遍性。 第二,适应性。修辞现象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题旨情境才存在,总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诸 如写说的时间、地点、上下文等,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后有专章论述。 第三,易变性。修辞现象是经常在发展变化的,这是它的一大特点。这是由题旨情境决定的。王 尔德说:“第一个比喻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聋才。"这就是说修辞要常变常新, 不能沿袭,题旨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它是修辞的生命线! 第四,民族性。修辞现象常常打上民族的印记。由于民族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审美观点、思 维习惯、社会风尚、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不同,修辞现象也往往有别。 例如同是动物“狗”,不同民族赋予它的废贬色彩就不相同。英国人认为对人最忠实的动物是狗, 就常用“像狗一样忠实”来比喻坚贞不渝者。有一美国语音学家在他的一本语音学专著的扉页上写 道献给我的狗”,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虽然英语中的0g有时也指“无赖汉*坏蛋“废 物”,但是总的说来,英语中的dog给人的联想是好的,因此,英语中有a1 ucky dog(幸运儿)、 a jogly dog(有趣的伙伴)、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其乌)、A top dog(优胜者)、be top dog(居于高位)、dressed like a dog's dinner(穿着极讲究)这类在汉语中不可能产生的说 经常考不及格。”教师笑了,随口说到“我正想同你商量,怎样使历史不再重演。”他们相视而笑。 教师的话一语双关,轻松诙谐,既说出了不便直言的话,又争取了家长的配合,“润滑”了与家长 的关系。 再如在抗美援朝时期,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当时,周总理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支 批阅文件的美国派克钢笔。这时美国记者首先发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要 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根据问话人的身份、国籍、口吻,听出其中的弦外之音。他软 中有硬,灵活机智地回答:“提起这支笔呀,是一个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我无功不受禄,原想拒绝,哪知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于是收下了贵国的钢笔。”这是根据 美国记者的发问,以抗美援朝获得胜利的事例来传递潜在信息,挫败对方的傲气。设想一下,如 果交际对象是一位英国或法国的记者,再用这一段话来回答,就没有这样良好的效果了。 二、修辞现象 不论是把修辞解释为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也好,或者是把它解释为调整语辞的活动也好, 总之,在修辞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具体的语文现象,都是修辞现象。 一篇文章或一席演说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材料的收集;第二,主题的确定和题 材材料的取舍选择;第三,写说发表。这第一、二个阶段虽与修辞的关系密切,是修辞的前提, 也是修辞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但终究不是修辞本身,这第三个阶段才是修辞的天地。第三阶段写 说发表的全过程,就是修辞的全过程。修辞现象有以下特征: 第一,普遍性。既然在修辞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现象都是修辞现象,那么修辞现象在人们的写说中 便无处不在。只要人们开口说话,动手写文章,这种现象便会产生。通顺的话是修辞现象,文理 不通的病句也是修辞现象。只不过前者是好的修辞现象而已。失败的修辞现象也是一种修辞现象, 因为它也产生于修辞过程之中。修辞现象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语言的社会性、全民性,决定了 修辞现象的普遍性。 第二,适应性。修辞现象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题旨情境才存在,总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诸 如写说的时间、地点、上下文等,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后有专章论述。 第三,易变性。修辞现象是经常在发展变化的,这是它的一大特点。这是由题旨情境决定的。王 尔德说:“第一个比喻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这就是说修辞要常变常新, 不能沿袭,题旨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它是修辞的生命线! 第四,民族性。修辞现象常常打上民族的印记。由于民族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审美观点、思 维习惯、社会风尚、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不同,修辞现象也往往有别。 例如同是动物“狗”,不同民族赋予它的褒贬色彩就不相同。英国人认为对人最忠实的动物是狗, 就常用“像狗一样忠实”来比喻坚贞不渝者。有一美国语音学家在他的一本语音学专著的扉页上写 道“献给我的狗”,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虽然英语中的 dog 有时也指“无赖汉”“坏蛋”“废 物”,但是总的说来,英语中的 dog 给人的联想是好的,因此,英语中有 a lucky dog(幸运儿)、 a jogly dog(有趣的伙伴)、love me , love my dog (爱屋其乌)、 A top dog (优胜者)、 be top dog (居于高位)、dressed like a dog’s dinner(穿着极讲究)这类在汉语中不可能产生的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