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 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2.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把握总体。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 饮酒娱乐自然洒脱。 第2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 始得胜景的喜悦。 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小结: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 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 应 4.四读课文,难点突击。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提示〗(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 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 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 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 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 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 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 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 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 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 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 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 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 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 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 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 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 思归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 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 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 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 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 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9 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 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2.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把握总体。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第 1 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 饮酒娱乐自然洒脱。 第 2 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 始得胜景的喜悦。 第 3 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小结:文章过渡自然。第 1 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 2 段“望西山, 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 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 应。 4.四读课文,难点突击。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提示〗(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 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 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 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 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 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 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 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深切体会到 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 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 的游览, 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 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 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 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 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 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 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 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 与天地同游的快慰。 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 合”,作者 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 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 思归。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 而归”, 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 山之喜,沉醉之乐, 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 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 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 生活及苦闷抑郁的 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 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