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哲学、宗教等思想无法彻底解决人类的根本问题,必须依靠佛法才能彻底解决。四是“当知 一切宗教家、哲学家皆吾兄弟,彼有信仰之诚是吾所敬,彼有求真之心尤吾所爱,惟彼不得 其道,不知其方,是用痛心欲其归正”。P1421) 第三,佛法研宄的方法论。欧阳渐认为佛法可分为“不可言说”和“方便言说”,而能 够学习和研究的佛法都属于“方便言说”。对此,他在《今日之佛法研究》中提出三种研究 佛法的方法:一切佛法研究,皆是结论后之研究,非研究而得结论:多闻,闻持,其闻积集 比较会通),熏生无漏:须明递嬗之理,须知正期之事(整理旧存,发展新资)P2425)。 在《谈内学研究》1p3中,还提出研究内学的方法,宜知四入、四忌。所谓“四入”,即猛 入、徐入、巧入、平入。所谓“四忌”,即忌望文生义、忌裂古刻新、忌蛮强会违(此为泥 古不化)、忌模糊尊伪(如华严学者之尊《起信论》)。总之,他认为佛法研究就是积累的功 夫,创新的研究 第四,居士可以护持佛法。在《支那内学院院训释》一文中IP49),欧阳渐认为佛门 乃“不得己而立教,不得已而制学,不得已而作师,皆非本然,无非方便”,“非僧不许为师 非出家不许为僧”乃是佛门“日即式微陵夷”、“佛法封于一隅,一隅又复自愚,颛漫自炽, 知识日微”的主要原因,并对所谓的“唯许声闻为僧”、“居士非僧类”、“居士全俗”、“居士 非福田”、“在家无师范”、“白衣不当说法”、“在家不可阅戒”、“比丘不可就居士学”“比 丘绝对不礼拜”、“比丘不可与居士叙次”等各种说法作了批评,大力主张在家居士同样可以 护持佛法。欧阳渐如此主张,显然与他那“非宗教非哲学”的“佛法”思想是相一致的。 第五,唯识才是真正佛法。欧阳渐在《唯识抉择谈》μp∞o-1∞0中,首先阐明“佛法”自 禅宗入中国后便被“五蔽”(即五种弊端)所遮,“欲祛上五蔽,非先入唯识、法相之门不可 唯识、法相方便善巧,道理究竟,学者于此硏求,既能洞明义理,又可乐思想笼统之弊,不 为不尽之说所惑:且读唐人译述,既有了义可依,又得如理之可思,前之五蔽不期自除,今 所以亟亟提倡法相唯识也”,然后又从“抉择体用谈用乂”“抉择四浧槃谈无住”“抉择」 智谈后得”、“抉择法相谈唯识”等十个方面具体阐述其抉择唯识为真正佛法的理由。所以 他认为只有唯识才是佛法的真谛,而天台、华严以及禅宗等都是中国沙门所创,不是真正的 佛法。基于上述思想,晚年的欧阳渐形成了以转依为中心,以抉择为前提,辨法相、唯识为 二宗的唯识学,和会通儒佛、促进佛法入世的思想。 第六,儒佛可以整合和会通。欧阳渐晩年有感佛法相应论述之不足,开始从佛法的立场 出发重新解读儒家的重要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在力图阐明原儒 之本义的同时,肯定儒佛之相互融通、相互印证的特性,强调由儒达佛,认为佛高于儒,提 倡以佛统儒。在认为儒佛可以会通的基础上,认为儒家的思想有补佛法之世法的不足,可以 通过摄儒入佛,来加强佛教与现实的结合。鬥总之,欧阳渐既推崇儒家的思想精神,又把儒 家涵摄于佛法之中,从根本上贯通了佛法之世法与出世法,会通了儒佛之间的思想联系 全面考量欧阳渐的“佛法”思想,可以发现:该思想并非凭空虚设,而是既本源于释迦 牟尼修行成佛的思想方法,又根植于对历史、现实、未来的深刻思考,不仅比较完整系统, 而且能发前人所未发,有助于重新思考与“人”、“佛”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更有助于佛法以 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如何客观评判欧阳渐的“佛法”思想 如何才能客观评判欧阳渐的“佛法”思想?笔者认为,探讨这一问题首先不能离开对欧 阳渐“佛法”思想形成原因的探讨。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已有的 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思想成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学而有得。欧阳渐一生的治学,明显 体现出先“由儒入佛”、后“以佛摄儒”的过程:习程朱陆王而不自足于程朱陆王,习《起 信》、《楞严》而不自足于《起信》、《楞严》,习法相唯识、般若唯智而不自足于法相唯识、 般若唯智,终至习涅槃宄竟而融会贯通佛法,并由贯通佛法进而会通“东圣”“西圣”之血3 哲学、宗教等思想无法彻底解决人类的根本问题,必须依靠佛法才能彻底解决。四是“当知 一切宗教家、哲学家皆吾兄弟,彼有信仰之诚是吾所敬,彼有求真之心尤吾所爱,惟彼不得 其道,不知其方,是用痛心欲其归正”。[1](P14-21) 第三,佛法研究的方法论。欧阳渐认为佛法可分为“不可言说”和“方便言说”,而能 够学习和研究的佛法都属于“方便言说”。对此,他在《今日之佛法研究》中提出三种研究 佛法的方法:一切佛法研究,皆是结论后之研究,非研究而得结论;多闻,闻持,其闻积集 (比较会通),熏生无漏;须明递嬗之理,须知正期之事(整理旧存,发展新资)[1](P24-25)。 在《谈内学研究》[1](P33)中,还提出研究内学的方法,宜知四入、四忌。所谓“四入”,即猛 入、徐入、巧入、平入。所谓“四忌”,即忌望文生义、忌裂古刻新、忌蛮强会违(此为泥 古不化)、忌模糊尊伪(如华严学者之尊《起信论》)。总之,他认为佛法研究就是积累的功 夫,创新的研究。 第四,居士可以护持佛法。在《支那内学院院训释》一文中[1](P44-49),欧阳渐认为佛门 乃“不得已而立教,不得已而制学,不得已而作师,皆非本然,无非方便”,“非僧不许为师, 非出家不许为僧”乃是佛门“日即式微陵夷”、“佛法封于一隅,一隅又复自愚,颛漫自炽, 知识日微”的主要原因,并对所谓的“唯许声闻为僧”、“居士非僧类”、“居士全俗”、“居士 非福田”、“在家无师范”、“白衣不当说法”、“在家不可阅戒”、“比丘不可就居士学”、“比 丘绝对不礼拜”、“比丘不可与居士叙次”等各种说法作了批评,大力主张在家居士同样可以 护持佛法。欧阳渐如此主张,显然与他那“非宗教非哲学”的“佛法”思想是相一致的。 第五,唯识才是真正佛法。欧阳渐在《唯识抉择谈》[1](P90-120)中,首先阐明“佛法”自 禅宗入中国后便被“五蔽”(即五种弊端)所遮,“欲祛上五蔽,非先入唯识、法相之门不可; 唯识、法相方便善巧,道理究竟,学者于此研求,既能洞明义理,又可乐思想笼统之弊,不 为不尽之说所惑;且读唐人译述,既有了义可依,又得如理之可思,前之五蔽不期自除,今 所以亟亟提倡法相唯识也”,然后又从“抉择体用谈用义”、“抉择四涅槃谈无住”、“抉择二 智谈后得”、“抉择法相谈唯识”等十个方面具体阐述其抉择唯识为真正佛法的理由。所以, 他认为只有唯识才是佛法的真谛,而天台、华严以及禅宗等都是中国沙门所创,不是真正的 佛法。基于上述思想,晚年的欧阳渐形成了以转依为中心,以抉择为前提,辨法相、唯识为 二宗的唯识学,和会通儒佛、促进佛法入世的思想。[3] 第六,儒佛可以整合和会通。欧阳渐晚年有感佛法相应论述之不足,开始从佛法的立场 出发重新解读儒家的重要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在力图阐明原儒 之本义的同时,肯定儒佛之相互融通、相互印证的特性,强调由儒达佛,认为佛高于儒,提 倡以佛统儒。在认为儒佛可以会通的基础上,认为儒家的思想有补佛法之世法的不足,可以 通过摄儒入佛,来加强佛教与现实的结合。[4]总之,欧阳渐既推崇儒家的思想精神,又把儒 家涵摄于佛法之中,从根本上贯通了佛法之世法与出世法,会通了儒佛之间的思想联系。 全面考量欧阳渐的“佛法”思想,可以发现:该思想并非凭空虚设,而是既本源于释迦 牟尼修行成佛的思想方法,又根植于对历史、现实、未来的深刻思考,不仅比较完整系统, 而且能发前人所未发,有助于重新思考与“人”、“佛”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更有助于佛法以 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如何客观评判欧阳渐的“佛法”思想 如何才能客观评判欧阳渐的“佛法”思想?笔者认为,探讨这一问题首先不能离开对欧 阳渐“佛法”思想形成原因的探讨。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已有的 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思想成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学而有得。欧阳渐一生的治学,明显 体现出先“由儒入佛”、后“以佛摄儒”的过程:习程朱陆王而不自足于程朱陆王,习《起 信》、《楞严》而不自足于《起信》、《楞严》,习法相唯识、般若唯智而不自足于法相唯识、 般若唯智,终至习涅槃究竟而融会贯通佛法,并由贯通佛法进而会通“东圣”、“西圣”之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