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g人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整个演出很好、很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也是用“美”来赞叹。以上种种,虽然 都使用“美”这个词,但语境、内容、含义各不相同,又怎么可以用一个统一的 “美”的定义来概括、涵盖呢?所以,经验主义的美学反对把抽象、统一的“美” 和美的本质作为研究对象,而主张以具体、实际的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也有持这种观点的美学家和美学派别,也有一些美学著作、教 材把审美经验作为核心概念和主要研究对象。 第四种主张跟第三种有联系,是从心理活动方面研究审美经验,研究为什么 会产生这些审美经验,这样,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成了对美感、对审美经验的心理 机制和审美心理结构的研究,美学所关注的问题就成了诸如“美感是怎么产生 的”、“审美经验是怎样发生的”等等,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比如说19世纪 德国的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心理学》,他就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 感,通过心理实验来测定在什么心理状态下能够产生美感。他们进行了一些实验 比如让一些受试者观看事先准备好的几何图形,让他们评判哪一个最美,用统计 方法来概括“美”的特征。现在看来这些试验太简单而且很难有什么价值,但毕 竟开拓出了一条关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机制的道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 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以及作为主导无意识的性欲本能,并用来解释文 艺中的心理学问题。比如对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解读,弗洛伊德就是 从恋母情结来解释,认为这个作品体现了恋母情结。他的学生荣格,跟他不一样, 认为他过分强调了泛性欲主义,所以荣格就对老师有所背离,把弗洛伊德的个体 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去掉了泛性欲主义。荣格提出了原型理论,认为原型是 集体无意识的,是自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间产生,由人类群体一代代通过遗传 机制得到传承。这又是一种心理学的解释方法。后来的心理学美学又用了其它的 方法,譬如布洛的距离说、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等方法来研究审美经验。 第五种观点,跟前面四种都不同,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既不在纯粹客体方面, 也不在纯粹主体方面,而在于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重点在人和世界形成的 一种特殊关系即审美关系。认为美学应该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来研究审美,而单 纯研究主体或者客体都是片面的。如果说前面第一第二个观点重点放在客体方 面,第三第四种侧重在人的主体方面,第五种观点重点放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 面。这种研究既包含主体方面,也包含客体方面,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前苏 联有一批美学家主张这种观点,但是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我的老师蒋 孔阳先生也是持这一观点。在他的晚年著作《美学新论》中,他提出美学主要是 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因为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间,马克思讲过,人就其现 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蒋先生认为人和世界可以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发生复杂的关系。经济的、物质的、政治的、伦理道德关系等等,其中有一种是 跟别的不一样的,就是审美关系。它跟情感关联更多,不是很功利性,比如看一 幅画,画上的香蕉,不产生食欲的。审美关系中,其他关系就退到次要了,不再 处于主导地位了。创作中情感丰富,饱满,眼前都是审美意象,进入审美状态。 鉴赏者也是这样,听音乐时,比如贝多芬的“欢乐颂”,没有功利的考虑,才能 沉浸到这动人的旋律中。无论创作和鉴赏,只有处在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中,审 美才会发生,对象才成为美的,主体才成为审美的人。欣赏自然风光,也能陶醉 在大自然的美当中,这就是进入了审美关系当中。蒋先生在这本书里讲,人和世 界的审美关系就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这种观点一个特点就是认为美学不能单独 研究纯客观的美,也不能单独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而认为一定要从主体和 客体、人和现实的关系之中研究美学的问题,这样就把问题集中到了审美关系上, 审美关系既包括了审美主体,也包括了审美客体,从而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3 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整个演出很好、很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也是用“美”来赞叹。以上种种,虽然 都使用“美”这个词,但语境、内容、含义各不相同,又怎么可以用一个统一的 “美”的定义来概括、涵盖呢?所以,经验主义的美学反对把抽象、统一的“美” 和美的本质作为研究对象,而主张以具体、实际的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也有持这种观点的美学家和美学派别,也有一些美学著作、教 材把审美经验作为核心概念和主要研究对象。 第四种主张跟第三种有联系,是从心理活动方面研究审美经验,研究为什么 会产生这些审美经验,这样,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成了对美感、对审美经验的心理 机制和审美心理结构的研究,美学所关注的问题就成了诸如“美感是怎么产生 的”、“审美经验是怎样发生的”等等,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比如说 19 世纪 德国的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心理学》,他就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 感,通过心理实验来测定在什么心理状态下能够产生美感。他们进行了一些实验, 比如让一些受试者观看事先准备好的几何图形,让他们评判哪一个最美,用统计 方法来概括“美”的特征。现在看来这些试验太简单而且很难有什么价值,但毕 竟开拓出了一条关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机制的道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 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以及作为主导无意识的性欲本能,并用来解释文 艺中的心理学问题。比如对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解读,弗洛伊德就是 从恋母情结来解释,认为这个作品体现了恋母情结。他的学生荣格,跟他不一样, 认为他过分强调了泛性欲主义,所以荣格就对老师有所背离,把弗洛伊德的个体 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去掉了泛性欲主义。荣格提出了原型理论,认为原型是 集体无意识的,是自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间产生,由人类群体一代代通过遗传 机制得到传承。这又是一种心理学的解释方法。后来的心理学美学又用了其它的 方法,譬如布洛的距离说、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等方法来研究审美经验。 第五种观点,跟前面四种都不同,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既不在纯粹客体方面, 也不在纯粹主体方面,而在于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重点在人和世界形成的 一种特殊关系即审美关系。认为美学应该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来研究审美,而单 纯研究主体或者客体都是片面的。如果说前面第一第二个观点重点放在客体方 面,第三第四种侧重在人的主体方面,第五种观点重点放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 面。这种研究既包含主体方面,也包含客体方面,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前苏 联有一批美学家主张这种观点,但是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我的老师蒋 孔阳先生也是持这一观点。在他的晚年著作《美学新论》中,他提出美学主要是 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因为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间,马克思讲过,人就其现 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蒋先生认为人和世界可以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发生复杂的关系。经济的、物质的、政治的、伦理道德关系等等,其中有一种是 跟别的不一样的,就是审美关系。它跟情感关联更多,不是很功利性,比如看一 幅画,画上的香蕉,不产生食欲的。审美关系中,其他关系就退到次要了,不再 处于主导地位了。创作中情感丰富,饱满,眼前都是审美意象,进入审美状态。 鉴赏者也是这样,听音乐时,比如贝多芬的“欢乐颂”,没有功利的考虑,才能 沉浸到这动人的旋律中。无论创作和鉴赏,只有处在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中,审 美才会发生,对象才成为美的,主体才成为审美的人。欣赏自然风光,也能陶醉 在大自然的美当中,这就是进入了审美关系当中。蒋先生在这本书里讲,人和世 界的审美关系就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这种观点一个特点就是认为美学不能单独 研究纯客观的美,也不能单独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而认为一定要从主体和 客体、人和现实的关系之中研究美学的问题,这样就把问题集中到了审美关系上, 审美关系既包括了审美主体,也包括了审美客体,从而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