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人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导论: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讲义) 朱立元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从传统的说法来讲是属于传统的哲学分支学科,在中国 原来没有这门学问,在西方也是在18世纪的时候才产生,它产生的时候是在哲 学里面发展起来的,属于哲学学科的一个方面,一个分支学科。哲学( philosophy) 这个词就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美学既然是哲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它就 不会像名字那样美的,而是有理论上的抽象性。当然和纯哲学相比,因为他和艺 术等人类审美行为相结合,会表现出不太一样的形态,但它还是一门比较抽象的 学问。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它本身的历史不是很长,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 Aesthetics这个词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发明的,原意是感性学,是 相对于理性认识的学科逻辑学和伦理学而言的。从鲍姆伽登1750年创立这门学 问到现在只有260年,而美学在中国形成一门学问,时间还要晚很多,仅仅只有 个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门学问传到中国,中国的学界依据自己的学 术背景、文化背景接受它,改造它,将名称定为“美学”(而不是“感性学”), 后来这个名称约定俗成为中国人普遍接受,并逐渐形成为一个学科,经历了一个 相当长的过程。 美学学科尽管很年轻,但用美学的眼光总结中西方的思想,可以看到中西方 美学思想的源流还是很悠久的,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有悠久的历史 和传统。西方古希腊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家,中国先秦有儒家的孔子、孟 子,有道家的老子、庄子,还有其他诸子各家,都有大量的美学思想资源。中国 的美学思想与西方有很大区别,这方面的资源很丰富,很优秀。美学理论不只是 美学诞生这200多年的东西,是整个的历史的积累。今天想讲的问题是美学是 门什么样的学科?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以往有很多人完全误解了,也有的理解的不准 确。我们不准备直接给美学下定义,而是准备结合历史上的一些情况来谈,因为 到现在为止学界对美学究竟是怎么样一门学科意见并不统一。一种定义往往很难 获得普遍的共识和认可。这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时间短有很大的关 系。对于美学这门课,有些人有一些望文生义的误解,比如有人曾经问我,美学 是不是研究美国的学科?当然现在像这样的误解不大有了但是,认为美学是关于 美术的学问的人,现在仍然大有人在。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般说来,一门学科的硏究对象决定着这门学科的性质、范围和界限。自然 科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界限相对来说是比较明确的,而美学则相对来说不那么 明确。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清楚,不会互相混淆,而美学的研 究对象、范围,至今还不能说已经很清楚了,甚至在美学界都还没有完全形成共 识。对于美学这门学科研究什么对象这个问题,从古至今有许多种说法,所以对 美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也是很不一样的。因此有必要在提出我们对美学这门学科的 看法以前,简单归纳一下美学史上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问题的种种看法 在此我们先介绍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说 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和美的规律,所以美学就是一门研究 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这个观点,在当代中国是比较普遍的,因为按照我们的翻
1 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导论: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讲义) 朱立元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从传统的说法来讲是属于传统的哲学分支学科,在中国 原来没有这门学问,在西方也是在 18 世纪的时候才产生,它产生的时候是在哲 学里面发展起来的,属于哲学学科的一个方面,一个分支学科。哲学(philosophy) 这个词就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美学既然是哲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它就 不会像名字那样美的,而是有理论上的抽象性。当然和纯哲学相比,因为他和艺 术等人类审美行为相结合,会表现出不太一样的形态,但它还是一门比较抽象的 学问。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它本身的历史不是很长,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 Aesthetics 这个词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发明的,原意是感性学,是 相对于理性认识的学科逻辑学和伦理学而言的。从鲍姆伽登 1750 年创立这门学 问到现在只有 260 年,而美学在中国形成一门学问,时间还要晚很多,仅仅只有 一个世纪。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这门学问传到中国,中国的学界依据自己的学 术背景、文化背景接受它,改造它,将名称定为“美学”(而不是“感性学”), 后来这个名称约定俗成为中国人普遍接受,并逐渐形成为一个学科,经历了一个 相当长的过程。 美学学科尽管很年轻,但用美学的眼光总结中西方的思想,可以看到中西方 美学思想的源流还是很悠久的,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有悠久的历史 和传统。西方古希腊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家,中国先秦有儒家的孔子、孟 子,有道家的老子、庄子,还有其他诸子各家,都有大量的美学思想资源。中国 的美学思想与西方有很大区别,这方面的资源很丰富,很优秀。美学理论不只是 美学诞生这 200 多年的东西,是整个的历史的积累。今天想讲的问题是美学是一 门什么样的学科?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以往有很多人完全误解了,也有的理解的不准 确。我们不准备直接给美学下定义,而是准备结合历史上的一些情况来谈,因为 到现在为止学界对美学究竟是怎么样一门学科意见并不统一。一种定义往往很难 获得普遍的共识和认可。这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时间短有很大的关 系。对于美学这门课,有些人有一些望文生义的误解,比如有人曾经问我,美学 是不是研究美国的学科?当然现在像这样的误解不大有了;但是,认为美学是关于 美术的学问的人,现在仍然大有人在。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一般说来,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着这门学科的性质、范围和界限。自然 科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界限相对来说是比较明确的,而美学则相对来说不那么 明确。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清楚,不会互相混淆,而美学的研 究对象、范围,至今还不能说已经很清楚了,甚至在美学界都还没有完全形成共 识。对于美学这门学科研究什么对象这个问题,从古至今有许多种说法,所以对 美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也是很不一样的。因此有必要在提出我们对美学这门学科的 看法以前,简单归纳一下美学史上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问题的种种看法。 在此我们先介绍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和美的规律,所以美学就是一门研究 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这个观点,在当代中国是比较普遍的,因为按照我们的翻
g人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译,“美学”从字面上讲,当然是研究“美”的。其实,这种看法在西方历史上 是出现得很早的,当时虽然美学作为学科还没有诞生,但是,人们的哲学探讨中, 往往把对美的本质的追问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说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 其对话录中就多次表达了对美的看法,在著名的《大希庇阿斯篇》中,他批评了 大希庇阿斯把美等同于所列举的各种各样美的事物、器物如美女、好看的汤罐等 的观点,他提出一个“美本身”的问题,认为这些具体的美的事物并不等于美本 身。他要超出这些具体事物,寻找美本身,认为美本身是使美的事物能够成为美 的那个东西,是美的原因所在。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 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这个美本身是最高的美,所有的美的源头都在 它那里。这实际上开创了西方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按我们今天的理解,对美 本身的寻求,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以之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柏拉图开始, 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就成了西方美学的主要问题和对象。与之相关的是美的规 律问题。新中国60年来,美学的研究对象也基本上集中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新 时期以来出了几百种美学理论教材和著作,其中绝大部分都以美为主要研究对 象,以美论为核心和出发点,围绕美和美的本质问题展开论述 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艺术的,即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 象。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课的 内容,称为《美学讲演录》,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在该书第一卷一开始讨论 美学名称时就认为美学应该是艺术哲学,是哲学中专门研究艺术美的一部分。他 的《美学》英文版书名就翻译成“美的艺术哲学”( philosophy of fine art) 他之所以把美学研究对象局限于艺术,是因为在他的哲学、美学体系中,只有心 灵(精神)存在的位置,而没有自然的地位。在他看来,艺术是属于心灵领域的, 心灵比自然高多少,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因此,只有艺术美才是美学研究 的对象,而自然美是被排除在外的。受他的影响,在他以后至少有100多年时间 很多西方美学家都把着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问题是研究艺术已经有了艺术学、 艺术原理,为什么还要美学?回答是要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艺术,用哲学的眼光来 考察艺术的美,使美学有一种哲学的品格和高度,因为美学本来就是哲学的一个 分支。因而有很多美学家认为美学就等同于艺术哲学, 第三种观点与前两种有所不同,把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前面 两种观点无论是以美还是以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都是偏重于人以外的客观方 面作为对象的,而现在这种观点则偏重于主观方面,它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 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的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客 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在西方,这个传统是从十七、十八世 纪英国的经验派开始的。经验派非常相信经验可靠性,在美学上,他们认为美学 就是研究人的审美经验,没有必要研究所谓客观的美,客观的美离开了主体的审 美经验就不存在。到了20世纪,人们越来越多认为,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 的本质和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奥地利的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代表人物,他 认为美的形而上学探讨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能够被经验证实的概念或命题才是 有意义的。一个有意义的概念或命题要么能够被经验证实,要么能够被经验证伪 而“美”这样的概念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所以是没有意义的。后期维特根 斯坦有一个著名命题:“语词的用法即意义”“美”这个词也是这样。“美”一般 是一个形容词,但在具体使用时所指对象的内容、含义很不一样,如指美女的美 衣服的美,两者就很不一样;又如听贝多芬的音乐,沉浸在音乐中,感到动听、 美,得到美的享受,这时用“美”来表达这种感受,跟上面所用“美”的内容、 语境都很不一样;再如观赏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从导演、舞美到表演
2 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译,“美学”从字面上讲,当然是研究“美”的。其实,这种看法在西方历史上 是出现得很早的,当时虽然美学作为学科还没有诞生,但是,人们的哲学探讨中, 往往把对美的本质的追问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说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 其对话录中就多次表达了对美的看法,在著名的《大希庇阿斯篇》中,他批评了 大希庇阿斯把美等同于所列举的各种各样美的事物、器物如美女、好看的汤罐等 的观点,他提出一个“美本身”的问题,认为这些具体的美的事物并不等于美本 身。他要超出这些具体事物,寻找美本身,认为美本身是使美的事物能够成为美 的那个东西,是美的原因所在。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 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这个美本身是最高的美,所有的美的源头都在 它那里。这实际上开创了西方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按我们今天的理解,对美 本身的寻求,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以之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柏拉图开始, 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就成了西方美学的主要问题和对象。与之相关的是美的规 律问题。新中国 60 年来,美学的研究对象也基本上集中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新 时期以来出了几百种美学理论教材和著作,其中绝大部分都以美为主要研究对 象,以美论为核心和出发点,围绕美和美的本质问题展开论述。 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艺术的,即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 象。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课的 内容,称为《美学讲演录》,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在该书第一卷一开始讨论 美学名称时就认为美学应该是艺术哲学,是哲学中专门研究艺术美的一部分。他 的《美学》英文版书名就翻译成“美的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fine art)。 他之所以把美学研究对象局限于艺术,是因为在他的哲学、美学体系中,只有心 灵(精神)存在的位置,而没有自然的地位。在他看来,艺术是属于心灵领域的, 心灵比自然高多少,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因此,只有艺术美才是美学研究 的对象,而自然美是被排除在外的。受他的影响,在他以后至少有 100 多年时间 很多西方美学家都把着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问题是研究艺术已经有了艺术学、 艺术原理,为什么还要美学?回答是要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艺术,用哲学的眼光来 考察艺术的美,使美学有一种哲学的品格和高度,因为美学本来就是哲学的一个 分支。因而有很多美学家认为美学就等同于艺术哲学, 第三种观点与前两种有所不同,把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前面 两种观点无论是以美还是以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都是偏重于人以外的客观方 面作为对象的,而现在这种观点则偏重于主观方面,它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 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的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客 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在西方,这个传统是从十七、十八世 纪英国的经验派开始的。经验派非常相信经验可靠性,在美学上,他们认为美学 就是研究人的审美经验,没有必要研究所谓客观的美,客观的美离开了主体的审 美经验就不存在。到了 20 世纪,人们越来越多认为,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 的本质和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奥地利的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代表人物,他 认为美的形而上学探讨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能够被经验证实的概念或命题才是 有意义的。一个有意义的概念或命题要么能够被经验证实,要么能够被经验证伪。 而“美”这样的概念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所以是没有意义的。后期维特根 斯坦有一个著名命题:“语词的用法即意义”,“美”这个词也是这样。“美”一般 是一个形容词,但在具体使用时所指对象的内容、含义很不一样,如指美女的美, 衣服的美,两者就很不一样;又如听贝多芬的音乐,沉浸在音乐中,感到动听、 美,得到美的享受,这时用“美”来表达这种感受,跟上面所用“美”的内容、 语境都很不一样;再如观赏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从导演、舞美到表演
g人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整个演出很好、很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也是用“美”来赞叹。以上种种,虽然 都使用“美”这个词,但语境、内容、含义各不相同,又怎么可以用一个统一的 “美”的定义来概括、涵盖呢?所以,经验主义的美学反对把抽象、统一的“美” 和美的本质作为研究对象,而主张以具体、实际的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也有持这种观点的美学家和美学派别,也有一些美学著作、教 材把审美经验作为核心概念和主要研究对象。 第四种主张跟第三种有联系,是从心理活动方面研究审美经验,研究为什么 会产生这些审美经验,这样,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成了对美感、对审美经验的心理 机制和审美心理结构的研究,美学所关注的问题就成了诸如“美感是怎么产生 的”、“审美经验是怎样发生的”等等,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比如说19世纪 德国的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心理学》,他就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 感,通过心理实验来测定在什么心理状态下能够产生美感。他们进行了一些实验 比如让一些受试者观看事先准备好的几何图形,让他们评判哪一个最美,用统计 方法来概括“美”的特征。现在看来这些试验太简单而且很难有什么价值,但毕 竟开拓出了一条关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机制的道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 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以及作为主导无意识的性欲本能,并用来解释文 艺中的心理学问题。比如对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解读,弗洛伊德就是 从恋母情结来解释,认为这个作品体现了恋母情结。他的学生荣格,跟他不一样, 认为他过分强调了泛性欲主义,所以荣格就对老师有所背离,把弗洛伊德的个体 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去掉了泛性欲主义。荣格提出了原型理论,认为原型是 集体无意识的,是自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间产生,由人类群体一代代通过遗传 机制得到传承。这又是一种心理学的解释方法。后来的心理学美学又用了其它的 方法,譬如布洛的距离说、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等方法来研究审美经验。 第五种观点,跟前面四种都不同,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既不在纯粹客体方面, 也不在纯粹主体方面,而在于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重点在人和世界形成的 一种特殊关系即审美关系。认为美学应该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来研究审美,而单 纯研究主体或者客体都是片面的。如果说前面第一第二个观点重点放在客体方 面,第三第四种侧重在人的主体方面,第五种观点重点放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 面。这种研究既包含主体方面,也包含客体方面,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前苏 联有一批美学家主张这种观点,但是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我的老师蒋 孔阳先生也是持这一观点。在他的晚年著作《美学新论》中,他提出美学主要是 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因为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间,马克思讲过,人就其现 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蒋先生认为人和世界可以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发生复杂的关系。经济的、物质的、政治的、伦理道德关系等等,其中有一种是 跟别的不一样的,就是审美关系。它跟情感关联更多,不是很功利性,比如看一 幅画,画上的香蕉,不产生食欲的。审美关系中,其他关系就退到次要了,不再 处于主导地位了。创作中情感丰富,饱满,眼前都是审美意象,进入审美状态。 鉴赏者也是这样,听音乐时,比如贝多芬的“欢乐颂”,没有功利的考虑,才能 沉浸到这动人的旋律中。无论创作和鉴赏,只有处在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中,审 美才会发生,对象才成为美的,主体才成为审美的人。欣赏自然风光,也能陶醉 在大自然的美当中,这就是进入了审美关系当中。蒋先生在这本书里讲,人和世 界的审美关系就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这种观点一个特点就是认为美学不能单独 研究纯客观的美,也不能单独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而认为一定要从主体和 客体、人和现实的关系之中研究美学的问题,这样就把问题集中到了审美关系上, 审美关系既包括了审美主体,也包括了审美客体,从而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
3 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整个演出很好、很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也是用“美”来赞叹。以上种种,虽然 都使用“美”这个词,但语境、内容、含义各不相同,又怎么可以用一个统一的 “美”的定义来概括、涵盖呢?所以,经验主义的美学反对把抽象、统一的“美” 和美的本质作为研究对象,而主张以具体、实际的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也有持这种观点的美学家和美学派别,也有一些美学著作、教 材把审美经验作为核心概念和主要研究对象。 第四种主张跟第三种有联系,是从心理活动方面研究审美经验,研究为什么 会产生这些审美经验,这样,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成了对美感、对审美经验的心理 机制和审美心理结构的研究,美学所关注的问题就成了诸如“美感是怎么产生 的”、“审美经验是怎样发生的”等等,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比如说 19 世纪 德国的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心理学》,他就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 感,通过心理实验来测定在什么心理状态下能够产生美感。他们进行了一些实验, 比如让一些受试者观看事先准备好的几何图形,让他们评判哪一个最美,用统计 方法来概括“美”的特征。现在看来这些试验太简单而且很难有什么价值,但毕 竟开拓出了一条关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机制的道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 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以及作为主导无意识的性欲本能,并用来解释文 艺中的心理学问题。比如对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解读,弗洛伊德就是 从恋母情结来解释,认为这个作品体现了恋母情结。他的学生荣格,跟他不一样, 认为他过分强调了泛性欲主义,所以荣格就对老师有所背离,把弗洛伊德的个体 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去掉了泛性欲主义。荣格提出了原型理论,认为原型是 集体无意识的,是自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间产生,由人类群体一代代通过遗传 机制得到传承。这又是一种心理学的解释方法。后来的心理学美学又用了其它的 方法,譬如布洛的距离说、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等方法来研究审美经验。 第五种观点,跟前面四种都不同,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既不在纯粹客体方面, 也不在纯粹主体方面,而在于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重点在人和世界形成的 一种特殊关系即审美关系。认为美学应该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来研究审美,而单 纯研究主体或者客体都是片面的。如果说前面第一第二个观点重点放在客体方 面,第三第四种侧重在人的主体方面,第五种观点重点放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 面。这种研究既包含主体方面,也包含客体方面,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前苏 联有一批美学家主张这种观点,但是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我的老师蒋 孔阳先生也是持这一观点。在他的晚年著作《美学新论》中,他提出美学主要是 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因为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间,马克思讲过,人就其现 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蒋先生认为人和世界可以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发生复杂的关系。经济的、物质的、政治的、伦理道德关系等等,其中有一种是 跟别的不一样的,就是审美关系。它跟情感关联更多,不是很功利性,比如看一 幅画,画上的香蕉,不产生食欲的。审美关系中,其他关系就退到次要了,不再 处于主导地位了。创作中情感丰富,饱满,眼前都是审美意象,进入审美状态。 鉴赏者也是这样,听音乐时,比如贝多芬的“欢乐颂”,没有功利的考虑,才能 沉浸到这动人的旋律中。无论创作和鉴赏,只有处在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中,审 美才会发生,对象才成为美的,主体才成为审美的人。欣赏自然风光,也能陶醉 在大自然的美当中,这就是进入了审美关系当中。蒋先生在这本书里讲,人和世 界的审美关系就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这种观点一个特点就是认为美学不能单独 研究纯客观的美,也不能单独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而认为一定要从主体和 客体、人和现实的关系之中研究美学的问题,这样就把问题集中到了审美关系上, 审美关系既包括了审美主体,也包括了审美客体,从而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
g人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研究美学的主要问题。对美学范围作了新的界定。 以上各派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也就形成了他们心目中对美学学科的 不同理解和认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认识美学学科?客观地说这是一个比较难的 问题,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统一,大家还是在探讨之中。其中一个问题就是, 美的本质是什么。我自己觉得还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柏拉图就曾经在《大希 庇阿斯篇》的最后说:“美是难的”。我觉得这真是千真万确的至理名言。从古到 今,有多少人,包括许多大美学家,下过无数个美的定义,但是没有一个是成功 的,没有一个为大家所公认。同样,如何对美学研究的对象即对美学学科的性质 达成一种共识,在美学界也成为一个难题。确定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其学科性质之 所以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学学科还比较年轻,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很多基本概念和命题还没有得到确认和达成共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哲学虽 然也在发展,但是作为一门城市的学科,其基本概念、范畴和命题大多已经被确 认了。 当代中国对美和美学的代表性看法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了一场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美学大讨 论,这次讨论确定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格局。其中产生了四个主要的美学派别, 当时讨论的重点是美的本质问题和美学学科的定位问题。这也说明在当时中国的 美学界对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就美的本质问题来 说,有以下几种观点,也就是几个派别。 第一派是认为美是主观的主观派,以高尔泰、吕荧为代表。后来影响更大的 是高尔泰,他是一个很有艺术气质和才能的人。为什么美是主观的,他们经常用 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例来说明他们的观点,认为要达到一种大家共同的普遍认可的 美是不可能的,没有一种永恒和普遍的美。是人的主观意识中把事物看作是美的, 才有美。这种观点马上被戴上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帽子,人们常以自然的美,也就 是所谓的客观的美来对这一派的观点进行批驳 第二派是跟第一派观点相反的、认为美是客观的客观派,代表人物是蔡仪。 该派认为美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 为他有客观的美的属性。人能感到美是因为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的美,形成美感。 蔡仪先生是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建设美学的基本原理的美学家,想用唯物主 义的观点来研究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四十年代末就写出了《新美学》。由于 其以唯物论为旗帜,他的学说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他从一些普遍被公认 的美的现象出发,推论出有永恒的客观的美,提出“美在典型”说。但是,在解 释很多审美现象的时候有困难,比如自然美。有些现在被看成自然美的自然现象, 以往并不被认为是美的,他的解释就有困难。他的“美在典型”说也受到批评。 著名文学作品《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美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的,他由 此扩大到审美。如认为黄山的美在于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在于它是典型。这个观 点是经不起质疑的,比如穷山恶水的典型,也是美的吗?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有 人举出癞蛤蟆的例子,一只典型的癞蛤蟆,也是美的吗?就被问住了 第三派是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认为美在主客观统一的主客统一派。他认 为说美完全是主观的说不通,而像蔡仪那样机械的客观说也不行。他力图将二者 统一起来。他用这样一种办法来说明他对美的基本认识,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思想,他提出了物甲物乙说。物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 主要是指这个物的物质形态,比如形式、质料、色彩等感性因素。物乙是指物甲 在人的观念中形成的形象,物甲是物乙的客观基础,物乙是人对物甲的主观的加 工,是包含着主观因素的,是脱离物甲而独立出来的,它就是主客观的统一,美
4 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研究美学的主要问题。对美学范围作了新的界定。 以上各派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也就形成了他们心目中对美学学科的 不同理解和认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认识美学学科?客观地说这是一个比较难的 问题,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统一,大家还是在探讨之中。其中一个问题就是, 美的本质是什么。我自己觉得还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柏拉图就曾经在《大希 庇阿斯篇》的最后说:“美是难的”。我觉得这真是千真万确的至理名言。从古到 今,有多少人,包括许多大美学家,下过无数个美的定义,但是没有一个是成功 的,没有一个为大家所公认。同样,如何对美学研究的对象即对美学学科的性质 达成一种共识,在美学界也成为一个难题。确定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其学科性质之 所以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学学科还比较年轻,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很多基本概念和命题还没有得到确认和达成共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哲学虽 然也在发展,但是作为一门城市的学科,其基本概念、范畴和命题大多已经被确 认了。 二、当代中国对美和美学的代表性看法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了一场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美学大讨 论,这次讨论确定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格局。其中产生了四个主要的美学派别, 当时讨论的重点是美的本质问题和美学学科的定位问题。这也说明在当时中国的 美学界对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就美的本质问题来 说,有以下几种观点,也就是几个派别。 第一派是认为美是主观的主观派,以高尔泰、吕荧为代表。后来影响更大的 是高尔泰,他是一个很有艺术气质和才能的人。为什么美是主观的,他们经常用 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例来说明他们的观点,认为要达到一种大家共同的普遍认可的 美是不可能的,没有一种永恒和普遍的美。是人的主观意识中把事物看作是美的, 才有美。这种观点马上被戴上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帽子,人们常以自然的美,也就 是所谓的客观的美来对这一派的观点进行批驳。 第二派是跟第一派观点相反的、认为美是客观的客观派,代表人物是蔡仪。 该派认为美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 为他有客观的美的属性。人能感到美是因为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的美,形成美感。 蔡仪先生是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建设美学的基本原理的美学家,想用唯物主 义的观点来研究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四十年代末就写出了《新美学》。由于 其以唯物论为旗帜,他的学说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他从一些普遍被公认 的美的现象出发,推论出有永恒的客观的美,提出“美在典型”说。但是,在解 释很多审美现象的时候有困难,比如自然美。有些现在被看成自然美的自然现象, 以往并不被认为是美的,他的解释就有困难。他的“美在典型”说也受到批评。 著名文学作品《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美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的,他由 此扩大到审美。如认为黄山的美在于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在于它是典型。这个观 点是经不起质疑的,比如穷山恶水的典型,也是美的吗?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有 人举出癞蛤蟆的例子,一只典型的癞蛤蟆,也是美的吗?就被问住了。 第三派是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认为美在主客观统一的主客统一派。他认 为说美完全是主观的说不通,而像蔡仪那样机械的客观说也不行。他力图将二者 统一起来。他用这样一种办法来说明他对美的基本认识,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思想,他提出了物甲物乙说。物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 主要是指这个物的物质形态,比如形式、质料、色彩等感性因素。物乙是指物甲 在人的观念中形成的形象,物甲是物乙的客观基础,物乙是人对物甲的主观的加 工,是包含着主观因素的,是脱离物甲而独立出来的,它就是主客观的统一,美
g人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的事物就是主客观统一的物乙。他常用黄山青松来举例说明,当松树被从科学的 角度或者功利的角度来看是,是无所谓美的;黄山青松只有摆脱了功利性的考虑 才会出现美。比如来了一个商人,计算它的价值,这样看这棵树看不到美,只看 到经济价值;来了一个木匠,考虑这棵树可以作书橱衣柜,怎么来安排、使用木 材,当然他也看不到松树的美;来了一个植物学家,研究树的植物学属性等,也 不会对这棵树产生美感;最后来了一个审美的人,不带有任何功利,就是来观赏, 他把这棵松树的实际存在就是物甲置之度外,只关注这棵松树的外在形象(物乙 它的挺拔的姿态,枝干的刚劲,耸立在蓝天白云下的黄山上,观赏者沉浸在 对青松形象的审美愉悦中。只有当观赏者把黄山青松看作“直觉的形象”(物乙) 时,只有当人的主观情感被投射到它上面时,它才是美的。所以美主客观的统一。 蔡仪对这种观点批评是:表面上看是肯定物甲的客观存在,但实际上只美只是投 射了人的主观情感的物乙,所以仍然是主观唯心主义,是假的主客统一。 第四派主张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代表人物是李泽厚。他的理论依据是马 克思的《巴黎手稿》,这本书当时刚刚翻译过来,学界还没有广泛了解和深入研 究。李泽厚把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中的主观性替换成社会性。他一方面认为美具 有客观性,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但同时,美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社会 性,社会性不是纯主观的东西。承认美是客观的,但这种客观不是在人以外的纯 粹自然界,而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存在的。美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造 出来的,然后才有了美的价值,美的意义。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美。美是一种社 会性的现象。人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即人类社会产生之前无所谓 美还是不美。这派观点不是像客观派说的那样认为美是与人无关的、永恒不变的, 它也承认了美有主观性因素,但认为这种主观性是人类的、社会的,或者说是时 代性、民族性的,而不是个体的。一定时代还是有稳定的的美的尺度和标准。李 泽厚批评朱光潜先生的人是抽象的、主观的而不是现实的,不考虑社会关系的变 化,没有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但他同时也批评蔡仪先生单纯地强调美 的客观性而没有将美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忽视了美的社会性。当然它也批评了 高尔泰的纯粹的主观论。应该说,李泽厚的观点在当时是最有理论水平的,也是 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四派当中,他的影响后来是最大的。 美学上的四个派别在“文革”以后也结合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一书的讨论都做出了一些理论上的修正和发展。李泽厚将自己的观点推进到 了实践美学的阶段;蒋孔阳先生也基本上属于实践美学,并有所突破。主观派和 客观派则渐渐式微,高尔泰的主观论和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说并有向实践派接 近、靠拢的迹象。从以上四派的曲折道路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美学大致的发展之路。 但是,毋庸讳言,以上四派的观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美是什么”即美的 本质问题展开的,它们实际上都把美和美的本质的探求当作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 要任务,它们对美学学科的认识基本上还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一种主张。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文革”的结束和思想解放运动的 开展,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美学热”,而这种美学热在全世界是罕见的,美学 成了一门显学、“热”学,热到甚至文汇报用了整个版面来进行全民的美学知识 测试,社会上什么都要讲美学。另外还出现了一种生活审美化的认识,认为审美 生活化,生活亦可以审美化,把生活中的一切都与美学挂上钩,出现了美学的“泛 化”。如有人提出什么家具美学、广告美学,甚至厕所美学等,我认为这不是美 学的荣幸,而是美学的悲哀。蒋孔阳先生就认为美学不能泛化,美学应该保持其 哲学的品格。看中国美学百年的历史,总括一句,就是,美学经历了“冷” “泛”的过程。与这种热相比,美学在国际上却又是一门“冷”学
5 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的事物就是主客观统一的物乙。他常用黄山青松来举例说明,当松树被从科学的 角度或者功利的角度来看是,是无所谓美的;黄山青松只有摆脱了功利性的考虑 才会出现美。比如来了一个商人,计算它的价值,这样看这棵树看不到美,只看 到经济价值;来了一个木匠,考虑这棵树可以作书橱衣柜,怎么来安排、使用木 材,当然他也看不到松树的美;来了一个植物学家,研究树的植物学属性等,也 不会对这棵树产生美感;最后来了一个审美的人,不带有任何功利,就是来观赏, 他把这棵松树的实际存在就是物甲置之度外,只关注这棵松树的外在形象(物乙) ——它的挺拔的姿态,枝干的刚劲,耸立在蓝天白云下的黄山上,观赏者沉浸在 对青松形象的审美愉悦中。只有当观赏者把黄山青松看作“直觉的形象”(物乙) 时,只有当人的主观情感被投射到它上面时,它才是美的。所以美主客观的统一。 蔡仪对这种观点批评是:表面上看是肯定物甲的客观存在,但实际上只美只是投 射了人的主观情感的物乙,所以仍然是主观唯心主义,是假的主客统一。 第四派主张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代表人物是李泽厚。他的理论依据是马 克思的《巴黎手稿》,这本书当时刚刚翻译过来,学界还没有广泛了解和深入研 究。李泽厚把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中的主观性替换成社会性。他一方面认为美具 有客观性,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但同时,美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社会 性,社会性不是纯主观的东西。承认美是客观的,但这种客观不是在人以外的纯 粹自然界,而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存在的。美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造 出来的,然后才有了美的价值,美的意义。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美。美是一种社 会性的现象。人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即人类社会产生之前无所谓 美还是不美。这派观点不是像客观派说的那样认为美是与人无关的、永恒不变的, 它也承认了美有主观性因素,但认为这种主观性是人类的、社会的,或者说是时 代性、民族性的,而不是个体的。一定时代还是有稳定的的美的尺度和标准。李 泽厚批评朱光潜先生的人是抽象的、主观的而不是现实的,不考虑社会关系的变 化,没有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但他同时也批评蔡仪先生单纯地强调美 的客观性而没有将美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忽视了美的社会性。当然它也批评了 高尔泰的纯粹的主观论。应该说,李泽厚的观点在当时是最有理论水平的,也是 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四派当中,他的影响后来是最大的。 美学上的四个派别在“文革”以后也结合着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一书的讨论都做出了一些理论上的修正和发展。李泽厚将自己的观点推进到 了实践美学的阶段;蒋孔阳先生也基本上属于实践美学,并有所突破。主观派和 客观派则渐渐式微,高尔泰的主观论和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说并有向实践派接 近、靠拢的迹象。从以上四派的曲折道路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美学大致的发展之路。 但是,毋庸讳言,以上四派的观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美是什么”即美的 本质问题展开的,它们实际上都把美和美的本质的探求当作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 要任务,它们对美学学科的认识基本上还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一种主张。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文革”的结束和思想解放运动的 开展,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美学热”,而这种美学热在全世界是罕见的,美学 成了一门显学、“热”学,热到甚至文汇报用了整个版面来进行全民的美学知识 测试,社会上什么都要讲美学。另外还出现了一种生活审美化的认识,认为审美 生活化,生活亦可以审美化,把生活中的一切都与美学挂上钩,出现了美学的“泛 化”。 如有人提出什么家具美学、广告美学,甚至厕所美学等,我认为这不是美 学的荣幸,而是美学的悲哀。蒋孔阳先生就认为美学不能泛化,美学应该保持其 哲学的品格。看中国美学百年的历史,总括一句,就是,美学经历了“冷”—— “热”——“泛”的过程。与这种热相比,美学在国际上却又是一门“冷”学
g人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在这种冷、热的对比中,体现着当代中国美学的一些特色。到九十年代,美学似 乎恢复了正常,走上了学科化发展的道路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下面我们开始讲我们对美学这门学科的认识,这并是说我们不承认我们前面 介绍过的几种认识,相反,这几种认识每一种都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美学的发 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每一种曾经存在过并产生过较大影响 的学派和理论学说都有它的存在理由和价值,都会给美学史的总体发展产生或大 或小的作用。其中,也总是有一些新的学说吸收和改造原有的看法,而成为相对 比较完善、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五种一一认为美学是研 究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学说,认为美学既不能单单地研究所谓纯粹的客体的美 学,也不能单单地研究我们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够的,都有 片面性,还是应该从关系上研究审美的基本问题这样一种看法,因为是综合了前 面四种学说的合理方面,克服了它们的片面性,因此对我们的启发更大一些、更 加直接一些。所以,我更多地吸收第五种主张,来思考美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 质问题。据此,我用一句话来概括美学的学科性质,那就是我们认为美学是一门 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句话包括三个层面:(1)美学的研究对象 是“审美现象”;(2)是一门人文学科;(3)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第一个层面,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所谓“审”美,“审”作为一 个动词,它就一定有主体性,有主体介入,这也就决定了没有纯粹客观的美,没 有了主体介入就没有审美现象;同时也决定了没有纯粹的主观的美,“审”作为 个动词,它必定是有一个对象、有一个宾语的。由“审美”一词可以见出,美 一定和人具有关系的,没有人就无所谓美,美只有对人来说才具有价值和意义。 “审美现象”作为一个整体,就是人与世界、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的关系, 它的前提就是一定和人发生关系的对象、现象,如果离开了人,就没有了对象, 也就无所谓美不美。像大自然如黄山、庐山、桂林山水,这些景象在没有人以前 即使存在着,也无所谓美不美,它一定是和人发生了审美的关系以后,才有了美 的意义。换言之,审美审美,没有审美的人,也就没有被“审”的“美”;当然, 只有人,而没有与人发生审美关系的对象、现象,同样没有现实的“美”。就这 个意义而言,在逻辑上是先有了人与世界、现实的审美关系,才有现实的美和审 美主体。这就是逻辑上审美“关系在先”的原则。正由于此,我就不承认有所谓 纯粹的、客观的美,也不不承认有所谓纯粹的、主观的美。现在多数学者也是认 同我们观点的。就是说,没有人的介入就没有审美现象,同样,没有与人发生了 审美关系的“美”(审美对象),也不能审。 总之,审美现象实际上或者说本质上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关系有很多,只 有人和世界发生审美关系时才有可能产生和存在审美现象。比如大自然的现象, 怎么会从纯粹的自然现象转化为自然的美?阳朔的山,漓江的水,跟人发生了审 美关系才是美的;而每天生活在那里的工作人员,常常牵挂于日常生活的实用功 利,无心审美,感觉不到那里的美,桂林山水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现实的审美对象 (美),没有审美的意义。在这里,不是单纯客观的美,也不是单纯的审美主体, 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审美现象或者在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才是美学研究的对象。 因此,我们认为美学这门学科是研究审美现象的,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而 审美关系的具体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是一个硬币的 两面。这样,我们就由“审美现象”引出了“审美关系”、“审美活动”话题。这 种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中的现象,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只要有人 就有审美现象。在很多的日常的活动中都包含审美因素。比如广告,住室装修
6 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在这种冷、热的对比中,体现着当代中国美学的一些特色。到九十年代,美学似 乎恢复了正常,走上了学科化发展的道路。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下面我们开始讲我们对美学这门学科的认识,这并是说我们不承认我们前面 介绍过的几种认识,相反,这几种认识每一种都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美学的发 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每一种曾经存在过并产生过较大影响 的学派和理论学说都有它的存在理由和价值,都会给美学史的总体发展产生或大 或小的作用。其中,也总是有一些新的学说吸收和改造原有的看法,而成为相对 比较完善、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五种——认为美学是研 究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学说,认为美学既不能单单地研究所谓纯粹的客体的美 学,也不能单单地研究我们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够的,都有 片面性,还是应该从关系上研究审美的基本问题这样一种看法,因为是综合了前 面四种学说的合理方面,克服了它们的片面性,因此对我们的启发更大一些、更 加直接一些。所以,我更多地吸收第五种主张,来思考美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 质问题。据此,我用一句话来概括美学的学科性质,那就是我们认为美学是一门 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句话包括三个层面:(1)美学的研究对象 是“审美现象”;(2)是一门人文学科;(3)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第一个层面,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所谓“审”美,“审”作为一 个动词,它就一定有主体性,有主体介入,这也就决定了没有纯粹客观的美,没 有了主体介入就没有审美现象;同时也决定了没有纯粹的主观的美,“审”作为 一个动词,它必定是有一个对象、有一个宾语的。由“审美”一词可以见出,美 一定和人具有关系的,没有人就无所谓美,美只有对人来说才具有价值和意义。 “审美现象”作为一个整体,就是人与世界、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的关系, 它的前提就是一定和人发生关系的对象、现象,如果离开了人,就没有了对象, 也就无所谓美不美。像大自然如黄山、庐山、桂林山水,这些景象在没有人以前 即使存在着,也无所谓美不美,它一定是和人发生了审美的关系以后,才有了美 的意义。换言之,审美审美,没有审美的人,也就没有被“审”的“美”;当然, 只有人,而没有与人发生审美关系的对象、现象,同样没有现实的“美”。就这 个意义而言,在逻辑上是先有了人与世界、现实的审美关系,才有现实的美和审 美主体。这就是逻辑上审美“关系在先”的原则。正由于此,我就不承认有所谓 纯粹的、客观的美,也不不承认有所谓纯粹的、主观的美。现在多数学者也是认 同我们观点的。就是说,没有人的介入就没有审美现象,同样,没有与人发生了 审美关系的“美”(审美对象),也不能审。 总之,审美现象实际上或者说本质上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关系有很多,只 有人和世界发生审美关系时才有可能产生和存在审美现象。比如大自然的现象, 怎么会从纯粹的自然现象转化为自然的美?阳朔的山,漓江的水,跟人发生了审 美关系才是美的;而每天生活在那里的工作人员,常常牵挂于日常生活的实用功 利,无心审美,感觉不到那里的美,桂林山水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现实的审美对象 (美),没有审美的意义。在这里,不是单纯客观的美,也不是单纯的审美主体, 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审美现象或者在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才是美学研究的对象。 因此,我们认为美学这门学科是研究审美现象的,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而 审美关系的具体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是一个硬币的 两面。这样,我们就由“审美现象”引出了“审美关系”、“审美活动”话题。这 种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中的现象,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只要有人 就有审美现象。在很多的日常的活动中都包含审美因素。比如广告,住室装修
g人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美容等,当然我不赞成将美学泛化,把这些都看成美学。但是,日常生活中确实 处处有审美现象。一言以蔽之,审美现象,背后其实体现着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 关系,如果不体现着审美关系的现象,就不是审美现象。下面我们分别看看各种 审美现象。 先看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即艺术美。艺术的美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 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的显现。但是只有在我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时艺术品才 呈现为现实的美。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就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不是一回事 它们可以分开。我在上世纪80年代翻译他一篇题为《艺术的和审美的》的文章 时受到很大的震动。他认为,艺术品并不是现成的、天然的审美对象,我们审美 的对象乃是读者和作品相互作用产生的。所以,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生成 的艺术形象(审美对象),而不是纯粹客观的、固定的美的现象。我们举一个现 代艺术的例子,比如现代艺术大师杜尚的《泉》,他是一个有深厚功底的严肃的 艺术家,他了解传统,也深深感觉到了传统对他的束缚,他的作品体现着强烈的 反抗传统的勇气。他把一个现成的陶瓷小便池命名为《泉》,拿到博物馆去作为 个艺术品展出。这个作品虽然我个人并不认同,但是也能接受,在西方事实上 已经成为达达主义的经典名作被广泛接受。它作于1917年一一杜尚用这件作品 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才是艺术作品?传统的美学观念在此受到了冲击。这个例 子说明,艺术品并不是现成的审美对象,艺术的美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在与 人的审美关系中,才成为的现实的审美对象。 其次看自然美。艺术美的生成性比较容易理解,但一个难点和争议之处是关 于自然中的审美现象即自然美问题。前面已经提到,在人未产生之前,自然界的 万事万物虽然存在着,但并不存在美,因为美是只有对于人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人一旦产生,就会与自然发生多种关系,但在人刚刚出现的时候,人和自然的关 系主要还是一种生存关系,不存在审美关系,人与自然还不是一种和谐关系。只 有人与自然开始发生亲和关系后,审美关系才可能逐步生发出来。人与自然发生 审美关系的过程是充满人类血泪的斗争史。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自然的美是 因为有了人才有意义的,比如说黄山的美景是对于人而言的,没有人,黄山的种 种现象无所谓美不美;苏州园林把艺术的东西还原为自然的东西,给我们一种回 归自然的审美感受。那么,自然的或者是偏重于自然的景致是不是可以脱离我们 人的参与而独立成为美呢?我认为不可以。实际上这些自然景观之所以能够成为 审美现象并不是从来如此的,它们在人类的审美发生上是有比较久的历史的。我 们刚才所举的那些自然美在今天是不会有人否定的,都认为是自然界的美境。但 是它们并不是从来都被认为是自然美的。比如说太阳,它在文艺作品中被一再歌 颂,太阳是我们自然美的对象,这不容置疑;但是,太阳是不是从人类文明的 开始就与人建立了一种审美的关系呢?我觉得并不是。中国古代有后羿射日的神 话,这里,太阳是干旱与酷热的原因,是构成人的生存的现实威胁和灾难。在其 中显然不存在审美关系,而是一种敌对关系,这时候太阳显然不是人的审美对象。 只有当太阳对人不构成威胁,它成为我们亲近的对象,成为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 部分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的审美对象。这个例子就说明,自然的美并不是从来 如此的,当它与人处在亲近的审美关系中时才成为美的。后羿射日的神话说明人 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凝固的,而是变化的。同理,像雪山,我们可能都认为是美的 但在北欧的人可能并不一定以为它美;再如红军过雪山,在那种条件下,随时都 有牺牲的危险,很多人也牺牲在雪山上,这时雪山就决不会成为一个审美的对象。 但现在作为旅游观赏的雪山,比如九寨沟松潘的雪山,当年红军长征时是不可能 成为审美对象的,但今天就成为了审美的对象;还有丽江的玉龙雪山,大家背着
7 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美容等,当然我不赞成将美学泛化,把这些都看成美学。但是,日常生活中确实 处处有审美现象。一言以蔽之,审美现象,背后其实体现着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 关系,如果不体现着审美关系的现象,就不是审美现象。下面我们分别看看各种 审美现象。 先看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即艺术美。艺术的美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 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的显现。但是只有在我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时艺术品才 呈现为现实的美。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就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不是一回事 它们可以分开。我在上世纪 80 年代翻译他一篇题为《艺术的和审美的》的文章 时受到很大的震动。他认为,艺术品并不是现成的、天然的审美对象,我们审美 的对象乃是读者和作品相互作用产生的。所以,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生成 的艺术形象(审美对象),而不是纯粹客观的、固定的美的现象。我们举一个现 代艺术的例子,比如现代艺术大师杜尚的《泉》,他是一个有深厚功底的严肃的 艺术家,他了解传统,也深深感觉到了传统对他的束缚,他的作品体现着强烈的 反抗传统的勇气。他把一个现成的陶瓷小便池命名为《泉》,拿到博物馆去作为 一个艺术品展出。这个作品虽然我个人并不认同,但是也能接受,在西方事实上 已经成为达达主义的经典名作被广泛接受。它作于 1917 年——杜尚用这件作品 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才是艺术作品?传统的美学观念在此受到了冲击。这个例 子说明,艺术品并不是现成的审美对象,艺术的美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在与 人的审美关系中,才成为的现实的审美对象。 其次看自然美。艺术美的生成性比较容易理解,但一个难点和争议之处是关 于自然中的审美现象即自然美问题。前面已经提到,在人未产生之前,自然界的 万事万物虽然存在着,但并不存在美,因为美是只有对于人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人一旦产生,就会与自然发生多种关系,但在人刚刚出现的时候,人和自然的关 系主要还是一种生存关系,不存在审美关系,人与自然还不是一种和谐关系。只 有人与自然开始发生亲和关系后,审美关系才可能逐步生发出来。人与自然发生 审美关系的过程是充满人类血泪的斗争史。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自然的美是 因为有了人才有意义的,比如说黄山的美景是对于人而言的,没有人,黄山的种 种现象无所谓美不美;苏州园林把艺术的东西还原为自然的东西,给我们一种回 归自然的审美感受。那么,自然的或者是偏重于自然的景致是不是可以脱离我们 人的参与而独立成为美呢?我认为不可以。实际上这些自然景观之所以能够成为 审美现象并不是从来如此的,它们在人类的审美发生上是有比较久的历史的。我 们刚才所举的那些自然美在今天是不会有人否定的,都认为是自然界的美境。但 是它们并不是从来都被认为是自然美的。比如说太阳,它在文艺作品中被一再歌 颂,太阳是我们自然美的对象,这不容置疑;但是,太阳是不是从人类文明的一 开始就与人建立了一种审美的关系呢?我觉得并不是。中国古代有后羿射日的神 话,这里,太阳是干旱与酷热的原因,是构成人的生存的现实威胁和灾难。在其 中显然不存在审美关系,而是一种敌对关系,这时候太阳显然不是人的审美对象。 只有当太阳对人不构成威胁,它成为我们亲近的对象,成为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 部分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的审美对象。这个例子就说明,自然的美并不是从来 如此的,当它与人处在亲近的审美关系中时才成为美的。后羿射日的神话说明人 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凝固的,而是变化的。同理,像雪山,我们可能都认为是美的, 但在北欧的人可能并不一定以为它美;再如红军过雪山,在那种条件下,随时都 有牺牲的危险,很多人也牺牲在雪山上,这时雪山就决不会成为一个审美的对象。 但现在作为旅游观赏的雪山,比如九寨沟松潘的雪山,当年红军长征时是不可能 成为审美对象的,但今天就成为了审美的对象;还有丽江的玉龙雪山,大家背着
g人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氧气袋,又是呼吸都困难,还要去看一看,欣赏它的美。这说明大自然的美并不 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现象对人成为美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家要有历史的观 念,不是现在大家认为美的自然现象就是从来有之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 才逐渐成为人的审美对象。自然美以及其他的美,只有和人产生了审美关系,才 是美的。总而言之,离开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以外,绝不存在独立的永恒的自 然审美客体,即自然美。这是现代美学上的一个大的转向。 由此可见,即使从自然美角度来看,美学同样是关于审美现象、研究审美关 系、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 再次看科技美。那么科学技术和美学有没有关系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例如有科学家就惊叹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就是异常美的。就是在一般人所认为的 很难产生美的数学和物理学中,也存在美。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一文中 提到,狄拉克的公式就有一种“简洁”的美,他认为有两句唐人的诗可以概括这 种美:“性灵出万家,风骨出常伦”,他说,狄拉克突破和超越一些大物理学家的 偏见,可谓风骨出常伦;性灵则是指未加思索的、直觉的、感觉的创造力,而这 点和审美创造是相通的;他认为海德堡的理论有错综复杂的,不是那么简洁, 在理论中显得有些犹豫,有些朦胧,不确定,但是却体现出一种朦胧美。就物理 学和美学的关系,他提到二者在表面的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物理学有一种理 论架构的美,他特别指出,用数学语言写出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是创物主的不 朽诗篇,认为诗和方程有共同的特点,二者都有丰富的意蕴有待发掘,学物理的 人一旦领悟到了方程的丰富意蕴,就会有美感。通过科学与美的关系,我们可以 见出,在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中,也存在着审美现象。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审美现象。过去我们很少提到,但实际上却 是最常见的,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碰到美。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讲究美。现 代生活尤其如此。现代大众传媒、互联网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实际 上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除了实用外,还讲求美观。“包 装”甚至超过了实用价值,这是屡见不鲜的情形。在许多场合,艺术和生活的界 限模糊了。艺术融入生活,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 艺术平和地走向民间。这也是人与现实生活审美关系的新变化。 正因为审美现象如此广泛,以至它能把丑都包括进去了。丑也是广义的审美 对象。审美对象是很广泛的,它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丑”相对于美而存在, 而且也会向美转化。它不仅仅有负面的审美价值,也有自身独立的积极的审美价 值,从而成为艺术重要的表现对象。丑这个范畴在美学史出现的比较晚,主要是 在十八、十九世纪的美学著作中出现。另外象荒诞、悲剧、喜剧等等也都是重要 的审美形态和美学范畴。总之,审美现象是很广泛的。 以上几点从一个侧面说明,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美。不管在大自然中还是 在艺术创造之中,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还是科学技术之中,都有美,都有审美 现象。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人类几乎无法生存,审美活 动成了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能想象没有审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现代 生活中,审美活动成为极其重要的生存方式,人类的生活方式、休闲活动中就包 含着大量的审美活动。审美现象实质上是审美关系的现象,再进一层,可以说是 在审美活动中展开的现象。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会形成主体与对象之间、主体 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因此,说审美现象、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也就等于 说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会有人与世界的审美关 系,也才有刚才讲的审美现象。在审美活动之中,我们要把艺术活动作为最中心
8 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氧气袋,又是呼吸都困难,还要去看一看,欣赏它的美。这说明大自然的美并不 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现象对人成为美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家要有历史的观 念,不是现在大家认为美的自然现象就是从来有之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 才逐渐成为人的审美对象。自然美以及其他的美,只有和人产生了审美关系,才 是美的。总而言之,离开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以外,绝不存在独立的永恒的自 然审美客体,即自然美。这是现代美学上的一个大的转向。 由此可见,即使从自然美角度来看,美学同样是关于审美现象、研究审美关 系、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 再次看科技美。那么科学技术和美学有没有关系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例如有科学家就惊叹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就是异常美的。就是在一般人所认为的 很难产生美的数学和物理学中,也存在美。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一文中 提到,狄拉克的公式就有一种“简洁”的美,他认为有两句唐人的诗可以概括这 种美:“性灵出万家,风骨出常伦”,他说,狄拉克突破和超越一些大物理学家的 偏见,可谓风骨出常伦;性灵则是指未加思索的、直觉的、感觉的创造力,而这 一点和审美创造是相通的;他认为海德堡的理论有错综复杂的,不是那么简洁, 在理论中显得有些犹豫,有些朦胧,不确定,但是却体现出一种朦胧美。就物理 学和美学的关系,他提到二者在表面的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物理学有一种理 论架构的美,他特别指出,用数学语言写出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是创物主的不 朽诗篇,认为诗和方程有共同的特点,二者都有丰富的意蕴有待发掘,学物理的 人一旦领悟到了方程的丰富意蕴,就会有美感。通过科学与美的关系,我们可以 见出,在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中,也存在着审美现象。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审美现象。过去我们很少提到,但实际上却 是最常见的,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碰到美。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讲究美。现 代生活尤其如此。现代大众传媒、互联网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实际 上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除了实用外,还讲求美观。“包 装”甚至超过了实用价值,这是屡见不鲜的情形。在许多场合,艺术和生活的界 限模糊了。艺术融入生活,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 艺术平和地走向民间。这也是人与现实生活审美关系的新变化。 正因为审美现象如此广泛,以至它能把丑都包括进去了。丑也是广义的审美 对象。审美对象是很广泛的,它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丑”相对于美而存在, 而且也会向美转化。它不仅仅有负面的审美价值,也有自身独立的积极的审美价 值,从而成为艺术重要的表现对象。丑这个范畴在美学史出现的比较晚,主要是 在十八、十九世纪的美学著作中出现。另外象荒诞、悲剧、喜剧等等也都是重要 的审美形态和美学范畴。总之,审美现象是很广泛的。 以上几点从一个侧面说明,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美。不管在大自然中还是 在艺术创造之中,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还是科学技术之中,都有美,都有审美 现象。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人类几乎无法生存,审美活 动成了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能想象没有审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现代 生活中,审美活动成为极其重要的生存方式,人类的生活方式、休闲活动中就包 含着大量的审美活动。审美现象实质上是审美关系的现象,再进一层,可以说是 在审美活动中展开的现象。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会形成主体与对象之间、主体 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因此,说审美现象、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也就等于 说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会有人与世界的审美关 系,也才有刚才讲的审美现象。在审美活动之中,我们要把艺术活动作为最中心
g人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的活动,因为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最高级的形态,最典型的形态。而审美活 动的性质在一般的审美活动中未必能典型的表现出来,所以研究艺术活动也可以 帮助我们理解其它的审美活动。可以说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但它是 以艺术活动为中心的。两个观点是可以统一的。这就是从对象角度我们对美学作 的界定 概而言之,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第二个层面是讲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人 文“学科”。人文学科这个提法是从90年代以后才逐渐被学术界接受的。我们国 家在学科分类方面受前苏联影响,一直把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统称为哲学社会科 学,除了哲学以外,所有的学科都称之为社会科学,在学科划分上没有人文学科 现在,大家基本上把文史哲作为人文学科,还把伦理、美学、教育学等学科也划 分为人文学科,而把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新闻学、管理学等学科称为社会科 学。我认为这个划分是有道理的。这种划分给我们一个启示,即美学不是自然科 学,也不是社会科学,这就要区分开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看一看这种划分的依 据。人文学科的英文翻译 humanities,根本没有科学的意思。我们把它翻译成 科学,也反映了过去唯科学论、唯自然科学论的倾向。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 会科学是平等的,它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 学都是研究人的;但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还是存在着不同,社会科学更多的是 研究人的显性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等,社会科学比较关注人的物化 形态的交流,比如经济学,它研究人的交换关系,政治学研究人的政治关系;而 人文学科则更注重研究人的心灵、精神、思想、理想、价值等等非物化形态的东 西,在德国,狄尔泰曾提出过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区别,也是与我们所讲的人 文学科相近的意思。而且,社会科学越来越走量化的道路,加大其与自然科学的 联系。而量化的方法在人文学科就很难行得通。美学就属于这样一种人文学科。 李泽厚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复旦演讲时曾经说任何学科、包括美学学科的 成熟最终标志是要达到数学一样的精确。但是,我觉得美学是与精神、心灵、价 值等有密切关系的,它们是不能加以量化的,所以它在方法上不同于自然科学与 社会科学,它只能归入人文学科。另外,美学研究不强调所谓的客观性,是一定 要把主体包括进去、融入进去的。人文学科更多的需要主体介入,如果我们不在 审美欣赏时投入自己的情感,获得自己的审美体验,是不可能最终提炼出美学理 论的。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则是要尽量避免主观性,因此美学只能归入人文学 科,而不能归入社会科学。 第三个层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美学和其它 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对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 影响。美学最初是依附于哲学的,随着它的对象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它 才逐渐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仍然是与哲学紧密相关的。无论古代 还是现代,所有的美学都有它哲学的背景,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必然包含着 哲学的品格。另外,它与艺术也有分不开的联系,它是以艺术活动为中心的,并 且不断在艺术之中汲取营养;它和自然科学也有很多联系,不断受到科学新发展 的推动和科学新方法的启迪。19世纪的下半叶,实验美学开始兴起,人们开始 建立一种自下而上的美学,它研究审美对象对人的心理的影响,美学获得了一个 心理学方向;特别是自弗罗伊德以来的现代心理学,还有格式塔心理学,在方法 上极大的推动了美学的发展。上个世纪前期人们还试图建立科学美学,试图把把 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美学。此外,美学和艺术的各个门类也开始结合起来,各种 具体门类的美学不断生长出来,美学更加丰富。这就说明美学研究绝对不能割开
9 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的活动,因为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最高级的形态,最典型的形态。而审美活 动的性质在一般的审美活动中未必能典型的表现出来,所以研究艺术活动也可以 帮助我们理解其它的审美活动。可以说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但它是 以艺术活动为中心的。两个观点是可以统一的。这就是从对象角度我们对美学作 的界定。 概而言之,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第二个层面是讲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人 文“学科”。人文学科这个提法是从 90 年代以后才逐渐被学术界接受的。我们国 家在学科分类方面受前苏联影响,一直把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统称为哲学社会科 学,除了哲学以外,所有的学科都称之为社会科学,在学科划分上没有人文学科。 现在,大家基本上把文史哲作为人文学科,还把伦理、美学、教育学等学科也划 分为人文学科,而把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新闻学、管理学等学科称为社会科 学。我认为这个划分是有道理的。这种划分给我们一个启示,即美学不是自然科 学,也不是社会科学,这就要区分开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看一看这种划分的依 据。人文学科的英文翻译 humanities,根本没有科学的意思。我们把它翻译成 科学,也反映了过去唯科学论、唯自然科学论的倾向。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 会科学是平等的,它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 学都是研究人的;但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还是存在着不同,社会科学更多的是 研究人的显性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等,社会科学比较关注人的物化 形态的交流,比如经济学,它研究人的交换关系,政治学研究人的政治关系;而 人文学科则更注重研究人的心灵、精神、思想、理想、价值等等非物化形态的东 西,在德国,狄尔泰曾提出过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区别,也是与我们所讲的人 文学科相近的意思。而且,社会科学越来越走量化的道路,加大其与自然科学的 联系。而量化的方法在人文学科就很难行得通。美学就属于这样一种人文学科。 李泽厚先生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到复旦演讲时曾经说任何学科、包括美学学科的 成熟最终标志是要达到数学一样的精确。但是,我觉得美学是与精神、心灵、价 值等有密切关系的,它们是不能加以量化的,所以它在方法上不同于自然科学与 社会科学,它只能归入人文学科。另外,美学研究不强调所谓的客观性,是一定 要把主体包括进去、融入进去的。人文学科更多的需要主体介入,如果我们不在 审美欣赏时投入自己的情感,获得自己的审美体验,是不可能最终提炼出美学理 论的。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则是要尽量避免主观性,因此美学只能归入人文学 科,而不能归入社会科学。 第三个层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美学和其它 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对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 影响。美学最初是依附于哲学的,随着它的对象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它 才逐渐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仍然是与哲学紧密相关的。无论古代 还是现代,所有的美学都有它哲学的背景,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必然包含着 哲学的品格。另外,它与艺术也有分不开的联系,它是以艺术活动为中心的,并 且不断在艺术之中汲取营养;它和自然科学也有很多联系,不断受到科学新发展 的推动和科学新方法的启迪。19 世纪的下半叶,实验美学开始兴起,人们开始 建立一种自下而上的美学,它研究审美对象对人的心理的影响,美学获得了一个 心理学方向;特别是自弗罗伊德以来的现代心理学,还有格式塔心理学,在方法 上极大的推动了美学的发展。上个世纪前期人们还试图建立科学美学,试图把把 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美学。此外,美学和艺术的各个门类也开始结合起来,各种 具体门类的美学不断生长出来,美学更加丰富。这就说明美学研究绝对不能割开
後g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它和其它学科的血肉关系,只有在不断吸取其它学科成果的基础上,美学才能成 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所谓成熟,就是能够把多学科比较综合地结合在一起,能够 形成自己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并且能够被比较多的美学家共同接受,才能算得 上成熟。 总而言之,我对美学学科的看法是: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即研究人的 审美关系、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0 工商管理核心课程高级研修班 它和其它学科的血肉关系,只有在不断吸取其它学科成果的基础上,美学才能成 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所谓成熟,就是能够把多学科比较综合地结合在一起,能够 形成自己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并且能够被比较多的美学家共同接受,才能算得 上成熟。 总而言之,我对美学学科的看法是: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即研究人的 审美关系、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