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易传》的哲学体系与《乐记》的文艺理论体系 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系辞上》)二者不 仅在天地、幽明、鬼神概念的把握上具有一致性,而且基本的理论致思也是相同的 《易传》的天地阴阳刚柔之道归根结底就是宇宙的序变规律。礼乐也同《易》一样以天 地为准则,同时也体现着天地之道的秩序与和谐。所以说:“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 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礼》)它上达于天,下委于地,遵循着 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与鬼神的变化相通,能穷极天地的高深道理,礼乐是联系着宇宙 自然的社会人事系统的序变规律。同时也继承了《易传》的整体综合、辩证统一的思维 方式 《乐记》对《易传》这种“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及结构,以及哲学内涵与思维方 式均有内在的体系性的把握,并将其作为文艺理论体系的哲学观照,构建起了宇宙自 然、社会人事与艺术相互沟通关联、和谐统一的文艺理论体系。因此,天诮、人德、艺 术就成为《乐记》所论的中心内容。 、《乐记》对《易传》对立统一辩证观及其思维方式的承袭 《易传》是先秦儒家思想中最具哲学意味和思辨品格的著作。它是在阴阳说的二极 世界观和对立统一观念的基础上,演绎出了具有系统性的对立统一辩证观。诚然,对立 统一的观念早已存在,从《周易》到先秦诸子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尤其是《老子》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易传》首次把阴阳概括为“道”——普遍规律,并以阴阳作为对立 统一的最高范畴来统摄分属于阴阳序列的一系列相反相成、兼济互补的概念。这些对立 统一的概念往往又依靠类比思维构筑起范畴、结构、系统,并依靠互渗转移的思维机制 使某些属性获得兼融。因此,体系明显具有整体系统、综合辩证的特征,结构也具有对 立统一辩证性,并依靠“道”——阴阳对立统一的总规律来激活和制控系统的运行ε 《乐记》直接承用了《易传》一些重要的对立统一概念范畴及其内涵。如“礼乐之 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礼》);“阳而不散 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摄”(《乐言》);“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 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乐礼》)。天地、阴阳、鬼神、动静、刚柔,都是支撑《易 传》哲学体系的概念范畴,而被《乐记》的文艺理论体系所把握、并广泛地运用着一系 列对立统一的概念,如上下、先后、屈伸、俯仰、进退、内外、顺逆、盈减、舒疾、繁 瘠、终始、寒暑等等,其中多数也是《易传》岀现频率较高的概念。这不仅仅是概念范 畴上的承用,更深层的则是对《易传》的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和理论思维方法的承袭: 《乐记》对礼乐的本质和功能的阐释也把握着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礼是外在的社会 规范,具有抑制性、减损性;乐是内在的情志,具有宣发性、盈益性。《易传》与《乐 己》对这一质性的把握是相同的:《豫·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易传 》的哲学体系 与《乐记 》约 文 艺理 论 体系 情状 。 与天地相似 , 故不违 。 知周乎万物 , 而道济天下 , 故不过 。 ” 《系辞上 》 二者不 仅在天地 、 幽 明 、 鬼 神 概 念 的把握上 具有 一 致性 , 而且基 本 的理论致思 也 是 相 同的 《易传 》的天地 阴 阳刚柔之道归 根结 底就是 宇 宙 的序变规律 。 礼 乐也 同 《易 》一 样 以天 地为准则 , 同时也体现 着天地之道 的秩序 与和谐 所 以说 “ 礼乐 之极 乎 天 而 蟠 乎地 , 行乎 阴 阳而通乎鬼神 ,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 《乐礼 》 它上达 于天 , 下委于地 , 遵循着 “ 一 阴一 阳之谓道 ” 而与鬼神的变化相通 , 能穷极 天地 的高深道理 , 礼乐是联 系着宇宙 自然 的社会人事系统的序变规律 。 同时也继 承了 《易传 》的整体综合 、 辩证统一 的思维 方式 。 《乐记 》对 《易传 》这种 “ 天人合一 ” 的理论体 系及结构 , 以及哲学 内涵 与思 维方 式均有 内在 的体系性 的把握 , 并将其作 为文 艺 理论体 系的哲学观照 , 构 建 起 了宇宙 自 然 、 社会人事 与艺 术相互沟通关联 、 和谐统一 的文艺理论体系 。 因此 , 天道 、 人德 、 艺 术就成为 《乐记 》所论 的中心 内容 。 二 、 《乐记 》对 《易传 》对立 统一辩证观及其 思维方 式 的 承袭 《易传 》是先秦儒家思想 中最具哲学 意 味和 思 辨 品格 的著作 。 它 是在 阴 阳说 的二极 世界观和对立统一观念 的基础上 , 演绎 出了具有系统性的对立统一辩证观 。 诚然 , 对立 统一 的观念早 已存在 , 从 《周易 》到先秦诸子都不 同程度地有所体现 , 尤其是 《老子 》 。 但与 以往不 同的是 《易传 》首次把阴阳概括为 “ 道 ” — 普遍规律 , 并 以 阴 阳作为对立 统一 的最高范畴来统摄分属 于阴 阳序列 的一 系列 相 反相成 、 兼济互补的概念 。 这些对立 统一 的概念往往 又依靠类 比思维构筑起范畴 、 结构 、 系统 , 并依靠互渗转移 的思维机制 使某些属性获得兼融 。 因此 , 体系 明显具有整体系统 、 综合辩证的特征 , 结构也具有对 立统一辩证性 , 并依靠 “ 道 ” — 阴阳对立统一 的总规律来激活 和制控系统 的运行 。 《乐记 》直接承用 了 《易传 》一些重要 的对立统一 概念 范 畴及其 内涵 。 如 “ 礼乐之 极乎 天而蟠乎地 , 行乎 阴阳而通乎 鬼神 , 穷高极远 而测 深厚 ” 《乐礼 》 “ 阳而不 散 , 阴而不密 。 刚气不怒 , 柔气不摄 ” 《乐言 》 “ 著不息者 , 天也 。 著不动者 , 地也 。 一 动一静者 , 天地之间也 ” 《乐礼 》 。 天地 、 阴 阳 、 鬼 神 、 动静 、 刚柔 , 都是 支撑 《易 传 》哲学体系 的概念范 畴 , 而被 《乐记 》的文艺理论体系所把握 , 并广泛地运用着一系 列 对立统一 的概念 , 如上下 、 先 后 、 屈伸 、 俯仰 、 进退 、 内外 、 顺逆 、 盈减 、 舒疾 、 繁 痔 、 终始 、 寒暑等等 , 其中多数也是 《易传 》出现频率较高的概念 。 这 不仅仅是概念范 畴上 的承用 , 更深层 的则是对 《易传 》的对立统一 的辩证观和理论思维方法 的承袭 《乐记 》对礼乐 的本 质和功能 的 阐释 也把握着 对立统一 的辩证观 。 礼是外 在 的社会 规范 , 具有抑制性 、 减损性 乐是 内在 的情 志 , 具有宣 发性 、 盈 益性 《易 传 》与 《乐 记 》对这一质性 的把握 是相 同的 《豫 · 象 》曰 “ 雷 出地 , 奋 , 豫 先王 以 作 乐崇 德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