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者,不是以学业或社会成就的高低为标准,而是以心理病理 症状的有无或多少作为评价是否发展良好的标准例。还有 一些研究者两类标准相结合,用以评价是否发展良好1。按 家 家 照这种观点,心理韧性不是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而是只能 庭 少数人才具有的。换句话说,虽然每个人都可能发展良好, 因 因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心理韧性。 内部因素 素 素 第二种观点事先有一个假设,就是每个人的生活都危机 四伏。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只要个体能良好发展,就被认 外部因素 为具有心理韧性。其实这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相似,也包含 生 有两个标准,即危险打击和良好发展,只是其中一个标准已 物 理 因 经被泛化。这种观点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没有区分各种 素 素 危险因素的种类,未考虑到各种人群之间的差异性。另外, 这种观点其实已经将心理韧性等同于良好发展,按照此种逻 辑,心理韧性这个概念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它只是良好发 展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图1系统模型 第三种观点没有将危险因素的存在作为评价心理韧性 在内部因素缺失或变少时,如果外部因素能及时补偿的话 的先决条件,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po 也能够达到良好的心理适应,从而表现出心理韧性。例如, tective factor)方面,这些保护性因素指能够提高个体心理韧性 虽然一个儿童的智力和问题解决技能不算优秀,但他的父 的个体特征和环境因素。如果保护性因素发展良好,就被认 母、祖父母如果能给他提供支持和关爱,他也可能会具有较 为心理韧性高。这种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心理韧性,只是 高心理韧性。 程度上的高低不同而已。这种观点关注个体内在因素与外 (二)心理韧性动态模型(framework of resilience in action) 部因素的发展,以便遇到危险或灾害时个体能成功应对,保 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韧性的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从 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这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的最大区别在 1998年开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科研机构联合一批心 于,第一种观点是通过个体遇到危险后心理适应的结果来确 理学家致力于心理韧性模型的提出和测量工具的开发),他 定心理韧性的,而此观点带有一种预测性,即个体还未遇到 们于2003年提出了心理韧性模型,见图2。 危险之前,我们就能对其心理适应水平做出评价。应该说, 外部资源 者少年需要 这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是有联系的。首先,基于第一种观点 内部资源 的实证研究确定出具有心理韧性的个体,通过与非心理韧性 ·亲密关系 组的比较,可以找出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然后可以通过 ·高期望值 ,安全 ·积极参与 ,爱 ,合作 考察这些保护性因素来衡量个体心理韧性的高低。这种观 归属 ·移情 健康、社 点重视心理社会、情绪、学业等多种领域的健康心理机能,认 ·尊 问题解决 会和学业 自我效能 方面的表 为一些普遍的保护性因素对个体的成功非常重要,如与积 ·学校 控 自我意识 现 ·家庭 挑战 自我觉察 极有爱心的成人保持亲密关系)及其它一些技能和态 社会 才能 目标与志向 度山,如问题解决、人际交往、自我效能、自信、乐观等。 ·同伴群得 ·价值 二、心理韧性模型 (一)系统模型(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of resilience) 图2心理韧性动态模型 Mandeloo&PeeryI2l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 该模型认为,心理韧性是青少年的一种天生潜能。青少 个关于儿童的心理韧性模型,如图1所示。 年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 内部因素即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具体来说,生物因素 价值等的心理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依赖于来自学校、家 包括身体健康、基因素质、气质和性别等:心理因素包括智 庭社会和同伴群体的保护性因素或外部资源,这包括亲密 力、认知方式、问题解决技能、人格特点等。外部因素指家庭 关系、高期望值、积极参与等。如果外部资源为青少年的心 内因素和家庭外因素,家庭内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养方式、 理需要提供了满足,青少年就会很自然地发展起一些个体特 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外因素包括成人、同伴、学 征,这包括合作、移情、问题解决、自我效能、自我意识、自我 校教堂、幼儿园、青少年组织、保健/社会公益机构等。 觉察、目标与志向等,这些个体特征构成了内部资源。这些 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不仅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资源会保护青少年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并促进他们的 之间相互影响,而且各内部因素之间、各外部因素之间也发 健康发展。 生着相互作用。虽然图中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大小相等,但 150 1994-2008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者 ,不是以学业或社会成就的高低为标准 ,而是以心理病理 症状的有无或多少作为评价是否发展良好的标准[9 ] 。还有 一些研究者两类标准相结合 ,用以评价是否发展良好[10 ] 。按 照这种观点 ,心理韧性不是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的 ,而是只能 少数人才具有的。换句话说 ,虽然每个人都可能发展良好 ,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心理韧性。 第二种观点事先有一个假设 ,就是每个人的生活都危机 四伏。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 ,只要个体能良好发展 ,就被认 为具有心理韧性。其实这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相似 ,也包含 有两个标准 ,即危险打击和良好发展 ,只是其中一个标准已 经被泛化。这种观点有一个明显的缺点 ,就是没有区分各种 危险因素的种类 ,未考虑到各种人群之间的差异性。另外 , 这种观点其实已经将心理韧性等同于良好发展 ,按照此种逻 辑 ,心理韧性这个概念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它只是良好发 展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第三种观点没有将危险因素的存在作为评价心理韧性 的先决条件 ,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pro2 tective factor) 方面 ,这些保护性因素指能够提高个体心理韧性 的个体特征和环境因素。如果保护性因素发展良好 ,就被认 为心理韧性高。这种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心理韧性 ,只是 程度上的高低不同而已。这种观点关注个体内在因素与外 部因素的发展 ,以便遇到危险或灾害时个体能成功应对 ,保 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这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的最大区别在 于 ,第一种观点是通过个体遇到危险后心理适应的结果来确 定心理韧性的 ,而此观点带有一种预测性 ,即个体还未遇到 危险之前 ,我们就能对其心理适应水平做出评价。应该说 , 这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是有联系的。首先 ,基于第一种观点 的实证研究确定出具有心理韧性的个体 ,通过与非心理韧性 组的比较 ,可以找出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 ;然后可以通过 考察这些保护性因素来衡量个体心理韧性的高低。这种观 点重视心理社会、情绪、学业等多种领域的健康心理机能 ,认 为一些普遍的保护性因素对个体的成功非常重要 ,如与积 极、有爱心的成人保持亲密关系[2 ] 及其它一些技能和态 度[11 ] ,如问题解决、人际交往、自我效能、自信、乐观等。 二、心理韧性模型 (一) 系统模型(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of resilience) Mandelco & Peery[12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 个关于儿童的心理韧性模型 ,如图 1 所示。 内部因素即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 ,具体来说 ,生物因素 包括身体健康、基因素质、气质和性别等 ;心理因素包括智 力、认知方式、问题解决技能、人格特点等。外部因素指家庭 内因素和家庭外因素 ,家庭内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养方式、 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等 ;家庭外因素包括成人、同伴、学 校、教堂、幼儿园、青少年组织、保健Π社会公益机构等。 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不仅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之间相互影响 ,而且各内部因素之间、各外部因素之间也发 生着相互作用。虽然图中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大小相等 ,但 图 1 系统模型 在内部因素缺失或变少时 ,如果外部因素能及时补偿的话 , 也能够达到良好的心理适应 ,从而表现出心理韧性。例如 , 虽然一个儿童的智力和问题解决技能不算优秀 ,但他的父 母、祖父母如果能给他提供支持和关爱 ,他也可能会具有较 高心理韧性。 (二) 心理韧性动态模型(framework of resilience in action) 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韧性的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 ,从 1998 年开始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科研机构联合一批心 理学家致力于心理韧性模型的提出和测量工具的开发[13 ] ,他 们于 2003 年提出了心理韧性模型 ,见图 2。 图 2 心理韧性动态模型 该模型认为 ,心理韧性是青少年的一种天生潜能。青少 年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 价值等的心理需要 ,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依赖于来自学校、家 庭、社会和同伴群体的保护性因素或外部资源 ,这包括亲密 关系、高期望值、积极参与等。如果外部资源为青少年的心 理需要提供了满足 ,青少年就会很自然地发展起一些个体特 征 ,这包括合作、移情、问题解决、自我效能、自我意识、自我 觉察、目标与志向等 ,这些个体特征构成了内部资源。这些 内部资源会保护青少年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 ,并促进他们的 健康发展。 05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