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这是程颢答张载问定性的回信,后人题为《定性书》。程颢说的“廓然而大公 物来而顺应”,勿“自私”,勿“用智”,与周敦颐说的“静虚动直”,是一回 事。讲周敦颐时所举的《孟子》中的例证,在这里一样适用。 从程颖的观点看,甚至圣人也有喜有怒,而且这是很自然的。但是因为他的心 “廓然大公”,所以一旦这些情感发生了,它们也不过是宇宙内的客观现象。与他 的自我并无特别的联系。他或喜或怒的时候,那也不过是外界当喜当怒之物在他心 中引起相应的情感罢了。他的心象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任何东西。这种态度产生的 结果是,只要对象消逝了,它所引起的情感也随之消逝了。这样,圣人虽然有情, 而无累。让我们回到以前举过的例子。假定有人看见一个小孩快要掉进井里。如果 他遵循他的自然冲动,就会立即冲上去救那个小孩。他的成功一定使他欢喜,他的 失败也一定使他悲伤。但是由于他的行为廓然大公,所以一旦事情做完了,他的情 感也就消逝了。因此,他有情而无累。 新儒家常用的另一个例子,是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的例子,孔子曾说颜回“不 迁怒”(《论语·雍也》)。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往往骂人摔东西,而这些人和东西 都显然与使他发怒的事完全不相干。这就叫迁怒”。他将他的怒,从所怒的对象 上迁移到不是所怒的对象上。新儒家非常重视孔子这句话,认为颜回的这个品质 是作为孔门大弟子最有意义的品质,并认为颜回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个完人。因此程 颐解释说:“须是理会得因何不迁怒。…譬如明镜,好物来时,便见是好:恶物 来时,便见是恶;镜何尝有好恶也。世之人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若圣人因物 而未尝有怒。…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遗书》卷十八)这是程颢答张载问定性的回信,后人题为《定性书》。程颢说的“廓然而大公 ,物来而顺应”,勿“自私”,勿“用智”,与周敦颐说的“静虚动直”,是一回 事。讲周敦颐时所举的《孟子》中的例证,在这里一样适用。 从程颖的观点看,甚至圣人也有喜有怒,而且这是很自然的。但是因为他的心 “廓然大公”,所以一旦这些情感发生了,它们也不过是宇宙内的客观现象。与他 的自我并无特别的联系。他或喜或怒的时候,那也不过是外界当喜当怒之物在他心 中引起相应的情感罢了。他的心象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任何东西。这种态度产生的 结果是,只要对象消逝了,它所引起的情感也随之消逝了。这样,圣人虽然有情, 而无累。让我们回到以前举过的例子。假定有人看见一个小孩快要掉进井里。如果 他遵循他的自然冲动,就会立即冲上去救那个小孩。他的成功一定使他欢喜,他的 失败也一定使他悲伤。但是由于他的行为廓然大公,所以一旦事情做完了,他的情 感也就消逝了。因此,他有情而无累。 新儒家常用的另一个例子,是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的例子,孔子曾说颜回“不 迁怒”(《论语·雍也》)。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往往骂人摔东西,而这些人和东西 都显然与使他发怒的事完全不相干。这就叫“迁怒”。他将他的怒,从所怒的对象 上迁移到不是所怒的对象上。新儒家非常重视孔子这句话,认为颜回的这个品质, 是作为孔门大弟子最有意义的品质,并认为颜回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个完人。因此程 颐解释说:“须是理会得因何不迁怒。……譬如明镜,好物来时,便见是好;恶物 来时,便见是恶;镜何尝有好恶也。世之人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若圣人因物 而未尝有怒。……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遗书》卷十八)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