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950年1月《真理报》和情报局机关报载文批评日共的“和平转变论”,主要涉及苏联与美国在日 本的较量,与中国革命或中共的经验并无直接关系。在美国提出三八线的问题时,如前文所述,斯大林 曾企盼苏军能够获取在日本本土登陆的机会,此事遭到美国拒绝,斯大林必定耿耿于怀。冷战爆发后, 美苏在日本的冲突愈加激烈,这主要反映在对日和约问题上。尽管美国决策层在缔结对日和约的时间 和方式上一直有不同意见,但是对苏立场日趋强硬却越来越明显①。战后初期,苏联始终坚持在1945 年达成的协议框架内谈论对日和约的问题。从保证苏联远东安全和落实雅尔塔协定出发,斯大林三番 五次提出建议,希望尽快缔结对日和约,而美国对这些建议却根本不予理睬。苏联原本设想拉拢中国 共同参与讨论日本问题,所以不断向国民政府表示友好②。随着蒋介石政权的破败,这个帮手己实难指 望,中共在日本问题上一时又说不上话,莫斯科只能依靠日本内部的力量一日本共产党来对抗美国。 但此时日共执行的却是一条和平路线,主张与美国占领军合作,这能不令斯大林焦急万分?这种情绪 在情报局的文章中一目了然。 文章首先指出,中国革命胜利后,美国就将注意力转向了日本。美国以种种借口拖延签订对日和 约,就是要“使美军对日长期占领合法化”。镇压民主运动,打击共产党和工会,对日本经济的控制,重 新武装日本军阀,以及空军和海军基地的广泛建立,都是表明美国企图把日本“作为反对苏联和反对亚 洲各国民主运动的军事冒险的主要基地”。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民“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行动纲领”,就 是团结起来与美帝国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接着,文章就开始从各个方面批判日本共产党的现行路 线。文章指出,野坂参三等日共领袖试图证明“战后的日本具备着和平转变到社会主义的一切必要条 件”,甚至认为美军的占领有利于日本实现民主化。文章在严厉地批评了日共的这种“和平革命”路线 后断言,这种理论是在粉饰和吹嘘美帝国主义,是反民主、反社会主义的③。 通观全文,没有一处提到中国革命的榜样,也没有一处提到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经验,实在看不出 有何理由把这篇文章看作是苏联赞同和推广中共革命路线的范例。说到底,斯大林的不满就在于日共 没有执行苏共在1947年情报局会议上提出的新纲领,没有开展与美国占领军的斗争,而是继续采取和 平的、合作的方针。至于如何开展斗争,在情报局会议上和这篇文章中,都没有明确指示,至少是没有 谈到像中共那样开展武装斗争。斯大林之所以请中共发表文章,大概主要是考虑野坂参三长期居留延 安,与中国关系密切,希望中共帮助进行说服。而中共的出面自然有助于野坂参三、德田秋一等人低头 认错,但也带来了误解一似乎革命斗争就是中国式的武装暴动。正是因为情报局的文章没有明确指 出斗争方式,才导致事情复杂化,引起日本共产党内部一片混乱。一开始,德田和野坂都不同意情报局 的批评,而宫本显治、志贺义雄等人则认为应该接受批评。中共的文章发表后,德田等人立刻转向,认 为应学习中共开展暴力斗争,夺取政权。但宫本一派则对此不满,进而另立中央。日共由此分裂为两 大派,反而削弱了反美斗争的力量④。这大概是斯大林没有想到的结果。 说情报局发表文章鼓励印度也走中国式革命道路,同样是一种误解。 1月27日,情报局机关报发表社论《殖民地与附属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巨大进展》,大力赞扬中国革 命的胜利和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并列举了越南、南朝鲜、马来亚、菲律宾和印尼等国正在开展的游击 活动和武装斗争。看起来是在宣传中国道路,但是仔细阅读文章的用词就会发现,社论把中国人民取 得的胜利归结为列宁、斯大林“战略与策略的学说获得胜利的显著证明”。就是说,功劳首先是苏联的。 更重要的是,社论在谈到印度共产党的任务时含混地说“根据中国和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经验”, ①详见崔衣《美国对日单独媾和政策与日本的抉择》,未刊。沈志华《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一东亚冷战格局形成 的三部曲及其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172一188页。 2TutKo8.B.A,BLHyneHHble MHrPaHTbI H rocynapCTBo,MockBa:H3MA PAH,1998.c.6. ③《人民日报》1950年1月11日第1版。 ④曹天禄《日本共产党的“日本式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75一76页:日本共产党中央 委员会编《日本共产党的六十年》,段元培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5一148页。 44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4 期 1950 年 1 月《真理报》和情报局机关报载文批评日共的“和平转变论”,主要涉及苏联与美国在日 本的较量,与中国革命或中共的经验并无直接关系。在美国提出三八线的问题时,如前文所述,斯大林 曾企盼苏军能够获取在日本本土登陆的机会,此事遭到美国拒绝,斯大林必定耿耿于怀。冷战爆发后, 美苏在日本的冲突愈加激烈,这主要反映在对日和约问题上。尽管美国决策层在缔结对日和约的时间 和方式上一直有不同意见,但是对苏立场日趋强硬却越来越明显①。战后初期,苏联始终坚持在 1945 年达成的协议框架内谈论对日和约的问题。从保证苏联远东安全和落实雅尔塔协定出发,斯大林三番 五次提出建议,希望尽快缔结对日和约,而美国对这些建议却根本不予理睬。苏联原本设想拉拢中国 共同参与讨论日本问题,所以不断向国民政府表示友好②。随着蒋介石政权的破败,这个帮手已实难指 望,中共在日本问题上一时又说不上话,莫斯科只能依靠日本内部的力量———日本共产党来对抗美国。 但此时日共执行的却是一条和平路线,主张与美国占领军合作,这能不令斯大林焦急万分? 这种情绪 在情报局的文章中一目了然。 文章首先指出,中国革命胜利后,美国就将注意力转向了日本。美国以种种借口拖延签订对日和 约,就是要“使美军对日长期占领合法化”。镇压民主运动,打击共产党和工会,对日本经济的控制,重 新武装日本军阀,以及空军和海军基地的广泛建立,都是表明美国企图把日本“作为反对苏联和反对亚 洲各国民主运动的军事冒险的主要基地”。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民“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行动纲领”,就 是团结起来与美帝国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接着,文章就开始从各个方面批判日本共产党的现行路 线。文章指出,野坂参三等日共领袖试图证明,“战后的日本具备着和平转变到社会主义的一切必要条 件”,甚至认为美军的占领有利于日本实现民主化。文章在严厉地批评了日共的这种“和平革命”路线 后断言,这种理论是在粉饰和吹嘘美帝国主义,是反民主、反社会主义的③。 通观全文,没有一处提到中国革命的榜样,也没有一处提到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经验,实在看不出 有何理由把这篇文章看作是苏联赞同和推广中共革命路线的范例。说到底,斯大林的不满就在于日共 没有执行苏共在 1947 年情报局会议上提出的新纲领,没有开展与美国占领军的斗争,而是继续采取和 平的、合作的方针。至于如何开展斗争,在情报局会议上和这篇文章中,都没有明确指示,至少是没有 谈到像中共那样开展武装斗争。斯大林之所以请中共发表文章,大概主要是考虑野坂参三长期居留延 安,与中国关系密切,希望中共帮助进行说服。而中共的出面自然有助于野坂参三、德田秋一等人低头 认错,但也带来了误解———似乎革命斗争就是中国式的武装暴动。正是因为情报局的文章没有明确指 出斗争方式,才导致事情复杂化,引起日本共产党内部一片混乱。一开始,德田和野坂都不同意情报局 的批评,而宫本显治、志贺义雄等人则认为应该接受批评。中共的文章发表后,德田等人立刻转向,认 为应学习中共开展暴力斗争,夺取政权。但宫本一派则对此不满,进而另立中央。日共由此分裂为两 大派,反而削弱了反美斗争的力量④。这大概是斯大林没有想到的结果。 说情报局发表文章鼓励印度也走中国式革命道路,同样是一种误解。 1 月 27 日,情报局机关报发表社论《殖民地与附属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巨大进展》,大力赞扬中国革 命的胜利和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并列举了越南、南朝鲜、马来亚、菲律宾和印尼等国正在开展的游击 活动和武装斗争。看起来是在宣传中国道路,但是仔细阅读文章的用词就会发现,社论把中国人民取 得的胜利归结为列宁、斯大林“战略与策略的学说获得胜利的显著证明”。就是说,功劳首先是苏联的。 更重要的是,社论在谈到印度共产党的任务时含混地说,“根据中国和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经验”, 44 ① ② ③ ④ 详见崔丕: 《美国对日单独媾和政策与日本的抉择》,未刊。沈志华: 《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东亚冷战格局形成 的三部曲及其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5 年第 5 期,第 172—188 页。 见 Тишков. В. А,Вынужденные мигранты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Москва: ИЭИА РАН,1998,с. 6。 《人民日报》1950 年 1 月 11 日第 1 版。 曹天禄: 《日本共产党的“日本式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第 75—76 页; 日本共产党中央 委员会编: 《日本共产党的六十年》,段元培等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145—14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