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所以这段历史,我们看走向共和是抓住了这一段至关重要的。所以近代史第一步,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 之前没有详细的进行描述。五四运动也没有描述,大概选取的是从1890年到1917年这样一段历史。重点是 在制度上,中国如何变革制度。所以这个片名叫《走向共和》,就是解决政治体制的问题,政治制度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政治学要研究的问题。所以对这一段我也非常有兴趣。但是这一段承上启下,上承洋务运动, 下启五四新文化运动。因为洋务运动的问题在这个电视剧里可以说已经交代清楚了,搞不下去了,制度太 腐败了。而共和革命所带来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的思想感念,文化意识上的落后,所带来的问题。在这里 也有所揭示,但是后面我还没有看,但是他既然写到袁世凯复辟,写到张勋复辟,写到军阀的混战,我想 这一段历史看看,还是一个人的问题。所以我想他具有承上启下的一个作用。 我觉得从这里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近代中国三部曲的一个脉络,当然根本的还是集中在政体变革这一块。所 有这三部历史的变化,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可以说都是面临西方冲击的一种选择,这个用美国很有名的 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的观点来讲就是挑战和回应。我们遇到了西方的挑战,我们要找图强自存的办法,所 以就要回应。不断的挑战和回应,我们不断的在找中国未来的出路,中国自强的出路,中国生存的出路, 这也是走向共和的主题。据这些主创人员讲,中国近代史非常的复杂,要找一根主线很不容易。所以这里 他找到了这个主线就是找出路,中国的出路在哪里?那就是遇到西方的挑战,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 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出路在哪里,我们怎么样回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西方 的冲击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西方的冲击,不仅不会有洋务运动,也不可能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 命。所以象这个问题,这部电视剧也有所展示,我觉得展示的还不够,就是西方对中国的冲击,包括他思 想的传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他的领导者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还是孙中山,都是了西方很大的影响, 特别像康有为他们受到了一些传教士的影响。这种政体的选择本身,就是受西方的一个影响。因为君主立 宪这个东西中国历来就没有,中国不仅没有这个,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有关政治体制的理论。就是说中 国一致认为,唯一的一种政体就是君主政体,实际上连君主政体这个概念都没有,因为他只有这一种政体, 就像你没有蓝颜色、没有红颜色也谈不上什么白颜色、黑颜色。每一种政体都是相对于其他政体而言的。 中国就有一个皇帝统治,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能改变他,改变他就是大逆不到,就是犯上作乱。这种观 念在中国历史上很悠久。而西方从两千多年以前,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提出有君主制、有共和制, 我们现在讲走向共和,这个概念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西方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讲这个问题。中国两千年以 来从来没有看到原来政体还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这个应该说是西方打进来以后对中国一个重大的冲击。中 国历史上可以对君主的残暴进行评价,但是从来没有考虑到要改变一种统治的方式,也就是说改变政体。 批判到最后君主专制是一个暴君,推翻他,我们要一个明君,要一个好的君主。也就是说过去总是把一个 腐败的王朝推翻了,建立的是一个新的王朝,推翻了一个君主,建立的又是一个新的君主的统治。所以从 来没有一个思想家讲,要改变政体,而这个应该说是近代以后,我们睁眼看世界了,发现原来也这样的一 些不同的政体的选择。所以我觉得象这个电视剧,在这个方面可以说选了这个视角是非常有意思的,可以 给我们很多启示的东西。 问题是虽然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很多的启示,很多人看这个电视剧也会被吸引,我们看到无论是网上还是 报纸上评论也很多,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般的人看一看还觉得不错,史学界却挑出了很多毛 病。我看了很多报纸,说这个片子有硬伤,有不符合史实,有翻案,给观众以误导等等,怎么来看这个问 题?我不是研究历史的也不想就这里的李鸿章的定位是不是准确,慈禧太后的定位是不是准确,不想讨论 这些具体的问题。但是我想据我总的感觉,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历史剧不是历史,是个剧,就可 以进行艺术加工。有的历史学家讲,这里很多事件把时空关系都给弄乱了,把这个时候发生的事情套在另 外一个事件上,我想这个问题就是说他作为艺术加工,不能说完全不可以,因为历史剧不等于真正的历史, 可以有一些人为地一些加工,使这个剧显得跌荡起伏,好看。我们看上去觉得欲罢不能。这样的话对我们 来讲就有吸引力。所以我讲,对一个历史剧我们不需要对他去求全责备,因为历史学家看的问题,都是每 一件事情,包括很小的一件事情,他的历史的真实是什么,但历史剧我想特别是象《走向共和》这个历史 剧是一个宏大叙事,可以对很多枝末细节加以忽略和改造。大事不能讲但小事不拘,是这样一种思路来创 作。更进一步来讲,我觉得即使是历史研究,恐怕也很难绝对真实和客观,绝对真实客观的历史有没有?所以这段历史,我们看走向共和是抓住了这一段至关重要的。所以近代史第一步,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 之前没有详细的进行描述。五四运动也没有描述,大概选取的是从1890年到1917年这样一段历史。重点是 在制度上,中国如何变革制度。所以这个片名叫《走向共和》,就是解决政治体制的问题,政治制度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政治学要研究的问题。所以对这一段我也非常有兴趣。但是这一段承上启下,上承洋务运动, 下启五四新文化运动。因为洋务运动的问题在这个电视剧里可以说已经交代清楚了,搞不下去了,制度太 腐败了。而共和革命所带来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的思想感念,文化意识上的落后,所带来的问题。在这里 也有所揭示,但是后面我还没有看,但是他既然写到袁世凯复辟,写到张勋复辟,写到军阀的混战,我想 这一段历史看看,还是一个人的问题。所以我想他具有承上启下的一个作用。 我觉得从这里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近代中国三部曲的一个脉络,当然根本的还是集中在政体变革这一块。所 有这三部历史的变化,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可以说都是面临西方冲击的一种选择,这个用美国很有名的 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的观点来讲就是挑战和回应。我们遇到了西方的挑战,我们要找图强自存的办法,所 以就要回应。不断的挑战和回应,我们不断的在找中国未来的出路,中国自强的出路,中国生存的出路, 这也是走向共和的主题。据这些主创人员讲,中国近代史非常的复杂,要找一根主线很不容易。所以这里 他找到了这个主线就是找出路,中国的出路在哪里?那就是遇到西方的挑战,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 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出路在哪里,我们怎么样回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西方 的冲击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西方的冲击,不仅不会有洋务运动,也不可能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 命。所以象这个问题,这部电视剧也有所展示,我觉得展示的还不够,就是西方对中国的冲击,包括他思 想的传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他的领导者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还是孙中山,都是了西方很大的影响, 特别像康有为他们受到了一些传教士的影响。这种政体的选择本身,就是受西方的一个影响。因为君主立 宪这个东西中国历来就没有,中国不仅没有这个,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有关政治体制的理论。就是说中 国一致认为,唯一的一种政体就是君主政体,实际上连君主政体这个概念都没有,因为他只有这一种政体, 就像你没有蓝颜色、没有红颜色也谈不上什么白颜色、黑颜色。每一种政体都是相对于其他政体而言的。 中国就有一个皇帝统治,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能改变他,改变他就是大逆不到,就是犯上作乱。这种观 念在中国历史上很悠久。而西方从两千多年以前,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提出有君主制、有共和制, 我们现在讲走向共和,这个概念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西方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讲这个问题。中国两千年以 来从来没有看到原来政体还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这个应该说是西方打进来以后对中国一个重大的冲击。中 国历史上可以对君主的残暴进行评价,但是从来没有考虑到要改变一种统治的方式,也就是说改变政体。 批判到最后君主专制是一个暴君,推翻他,我们要一个明君,要一个好的君主。也就是说过去总是把一个 腐败的王朝推翻了,建立的是一个新的王朝,推翻了一个君主,建立的又是一个新的君主的统治。所以从 来没有一个思想家讲,要改变政体,而这个应该说是近代以后,我们睁眼看世界了,发现原来也这样的一 些不同的政体的选择。所以我觉得象这个电视剧,在这个方面可以说选了这个视角是非常有意思的,可以 给我们很多启示的东西。 问题是虽然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很多的启示,很多人看这个电视剧也会被吸引,我们看到无论是网上还是 报纸上评论也很多,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般的人看一看还觉得不错,史学界却挑出了很多毛 病。我看了很多报纸,说这个片子有硬伤,有不符合史实,有翻案,给观众以误导等等,怎么来看这个问 题?我不是研究历史的也不想就这里的李鸿章的定位是不是准确,慈禧太后的定位是不是准确,不想讨论 这些具体的问题。但是我想据我总的感觉,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历史剧不是历史,是个剧,就可 以进行艺术加工。有的历史学家讲,这里很多事件把时空关系都给弄乱了,把这个时候发生的事情套在另 外一个事件上,我想这个问题就是说他作为艺术加工,不能说完全不可以,因为历史剧不等于真正的历史, 可以有一些人为地一些加工,使这个剧显得跌荡起伏,好看。我们看上去觉得欲罢不能。这样的话对我们 来讲就有吸引力。所以我讲,对一个历史剧我们不需要对他去求全责备,因为历史学家看的问题,都是每 一件事情,包括很小的一件事情,他的历史的真实是什么,但历史剧我想特别是象《走向共和》这个历史 剧是一个宏大叙事,可以对很多枝末细节加以忽略和改造。大事不能讲但小事不拘,是这样一种思路来创 作。更进一步来讲,我觉得即使是历史研究,恐怕也很难绝对真实和客观,绝对真实客观的历史有没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