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些具体问题电视剧里都有很多,我们不能具体分析。我觉得这里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贫穷落后当然要挨 打,但是即使有了钱,如果制度跟不上去,仍然会出很多问题。这个我觉得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来看,我 们可以看到在中国近代历史,整个发展的逻辑,从这个逻辑的高度来看这个走向共和,他带给我们一个什 么样的启示。我觉得中国的近代史,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三部曲。这三部曲体现着我们国家对于现代化的 一个艰辛的探索。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仁人志士,可以说都是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为己任,进行艰苦的探 索,但这个过程应该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西方列强打过来了,我们觉得落后了,我们落后在哪里?最早 的认识是停留在器物的层面。我们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我们船不强炮不利。我们关键是学习西方的科学 技术,学习人家的先进的生产力。这个口号就是施以长计以制宜,他实际的行动就是洋务运动。这个电视 剧里我们也看到洋务运动就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在做的一个努力。这就是最早近代史中国第 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看到了中国问题的所在。落后在器物上面,就是物质领域,科学技术领域,我们落 后了。但是接下来就发现,仅仅着眼于器物还是不够的,洋务运动也是因为官僚资本和政治腐败,最后很 难再搞下去。那么这个电视剧他没有主要去反映洋务运动的历史过程,他大概是在从1890年以后开始,中 国这一段历史,洋务运动前面的几十年的历史,他没有描写,但是我们看到,张之洞办了一个汉阳铁厂, 这个铁厂老是入不敷出,而且生产出来的铁也是不合格的,没有办法修铁路,这是一个体制上的弊端。虽 然有这么一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洋务运动所带来严重的问题。 所以光去搞洋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力还不行,中国落后在哪里?体制解决不了,体制上落后。 这个体制会制约着器物的发展。所以后来这个中国又一批的仁人志士感到我们国家必须来解决一个问题, 解决制度的问题,也就是变法。所谓变法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制度改革,就是体制改革,就是政治体 制改革。法就是制度,就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富国强民。于是就有了维新派,有了戊戌 变法,一直到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整个国家,从变法到革命,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度的问题。这是第 二部曲。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但是后来中国再一排仁人志士又发现问题还有,革命的果实后来被袁世凯窃取,经历 了帝制的复辟。袁世凯死了以后,共和实际上是不存在了,经历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为什么像孙中山这 批仁人志士梦寐以求所要建立的一个共和国最后会变成这样一个状况?问题出在哪里?制度要变,为什么 变不成功?即使成功了为什么又走了样?这时候这一批仁人志士再去思考问题,就发现问题出在哪里呢? 出在人的素质上面。也就是说是文化的因素。所以这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又进一步觉悟到,中国今后的问 题还是要进行文化上的革命,改造国民性。因为人的素质不提高,国民性不改造,你就不能够为制度提供 一定的社会心理上的一种支撑。这就像鲁迅后来很精辟、很尖锐的看到,他给徐广平一封信里讲,以后主 要的问题还是要改造国民性。否则他说无论是民主共和还是其他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换个招牌换 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就是说我们制度的变化,假如说缺少国民文化上的一种配合和支撑的话,并不能 取得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所以这样的话,就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 改造人的问题,实现人的现代化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大致上经历三步,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从洋务运动 到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就像梁启超实际上很早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概括,这样 三部曲梁启超是最早进行概括的。他概括的角度是中国学习西方的三个时期,第一期他认为就是从鸦片战 争到终日甲午战争。这一段是认为我们比西方落后,是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自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 以前,认为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就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所以这三个 不足,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是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在探索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探索中国落后之病 根的根源上所做的一个艰辛探索,同时他也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大的历史脉络,就是从洋务运动到戊 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线索。可以说走向共和,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脉络 当中,选取的是中间这一段,就是三部曲的第二部。大致就是从戊戌变法以前1890年开始,到甲午海战中 国失败。甲午海战中国失败是洋务运动的一个终结,就是看到洋务运动不行,洋务运动搞了几十年,一直 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最后还是被日本人打败了,问题不是出在器物上面,或者说即使器物落后,病根 也不在器物上。所以中国人看到了落后在制度,所以甲午海战使中国人觉醒了,制度上有问题了。些具体问题电视剧里都有很多,我们不能具体分析。我觉得这里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贫穷落后当然要挨 打,但是即使有了钱,如果制度跟不上去,仍然会出很多问题。这个我觉得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来看,我 们可以看到在中国近代历史,整个发展的逻辑,从这个逻辑的高度来看这个走向共和,他带给我们一个什 么样的启示。我觉得中国的近代史,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三部曲。这三部曲体现着我们国家对于现代化的 一个艰辛的探索。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仁人志士,可以说都是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为己任,进行艰苦的探 索,但这个过程应该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西方列强打过来了,我们觉得落后了,我们落后在哪里?最早 的认识是停留在器物的层面。我们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我们船不强炮不利。我们关键是学习西方的科学 技术,学习人家的先进的生产力。这个口号就是施以长计以制宜,他实际的行动就是洋务运动。这个电视 剧里我们也看到洋务运动就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在做的一个努力。这就是最早近代史中国第 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看到了中国问题的所在。落后在器物上面,就是物质领域,科学技术领域,我们落 后了。但是接下来就发现,仅仅着眼于器物还是不够的,洋务运动也是因为官僚资本和政治腐败,最后很 难再搞下去。那么这个电视剧他没有主要去反映洋务运动的历史过程,他大概是在从1890年以后开始,中 国这一段历史,洋务运动前面的几十年的历史,他没有描写,但是我们看到,张之洞办了一个汉阳铁厂, 这个铁厂老是入不敷出,而且生产出来的铁也是不合格的,没有办法修铁路,这是一个体制上的弊端。虽 然有这么一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洋务运动所带来严重的问题。 所以光去搞洋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力还不行,中国落后在哪里?体制解决不了,体制上落后。 这个体制会制约着器物的发展。所以后来这个中国又一批的仁人志士感到我们国家必须来解决一个问题, 解决制度的问题,也就是变法。所谓变法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制度改革,就是体制改革,就是政治体 制改革。法就是制度,就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富国强民。于是就有了维新派,有了戊戌 变法,一直到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整个国家,从变法到革命,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度的问题。这是第 二部曲。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但是后来中国再一排仁人志士又发现问题还有,革命的果实后来被袁世凯窃取,经历 了帝制的复辟。袁世凯死了以后,共和实际上是不存在了,经历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为什么像孙中山这 批仁人志士梦寐以求所要建立的一个共和国最后会变成这样一个状况?问题出在哪里?制度要变,为什么 变不成功?即使成功了为什么又走了样?这时候这一批仁人志士再去思考问题,就发现问题出在哪里呢? 出在人的素质上面。也就是说是文化的因素。所以这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又进一步觉悟到,中国今后的问 题还是要进行文化上的革命,改造国民性。因为人的素质不提高,国民性不改造,你就不能够为制度提供 一定的社会心理上的一种支撑。这就像鲁迅后来很精辟、很尖锐的看到,他给徐广平一封信里讲,以后主 要的问题还是要改造国民性。否则他说无论是民主共和还是其他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换个招牌换 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就是说我们制度的变化,假如说缺少国民文化上的一种配合和支撑的话,并不能 取得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所以这样的话,就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 改造人的问题,实现人的现代化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大致上经历三步,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从洋务运动 到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就像梁启超实际上很早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概括,这样 三部曲梁启超是最早进行概括的。他概括的角度是中国学习西方的三个时期,第一期他认为就是从鸦片战 争到终日甲午战争。这一段是认为我们比西方落后,是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自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 以前,认为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就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所以这三个 不足,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是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在探索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探索中国落后之病 根的根源上所做的一个艰辛探索,同时他也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大的历史脉络,就是从洋务运动到戊 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线索。可以说走向共和,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脉络 当中,选取的是中间这一段,就是三部曲的第二部。大致就是从戊戌变法以前1890年开始,到甲午海战中 国失败。甲午海战中国失败是洋务运动的一个终结,就是看到洋务运动不行,洋务运动搞了几十年,一直 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最后还是被日本人打败了,问题不是出在器物上面,或者说即使器物落后,病根 也不在器物上。所以中国人看到了落后在制度,所以甲午海战使中国人觉醒了,制度上有问题了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