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二、中华民族的形成 "华夏"是多民族的共称一中国远古部落的三大集团一东西两大部落集团的斗争与融合 上古文化的分布 华夏文化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 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东夷文化集团: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思考与讨论: 1、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多元发生的观点? 2、 试述中西古代神话的异同点。 3、原始宗教形式有哪些? 4、原始艺术有哪些形式? 5、组织一次去历史博物馆的参观活动,感受中国原始文化成就。 第四章夏商西周文化(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这一时期由神本走向人本,由尊命尊神走向尊礼尚德的发展过程,及其 在中国文化史上里程碑性的意义;理解青铜文化特点;掌握分封制的意义,掌握《周易》的主要内 容与价值,领会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抉择。 重点与难点:《周易》思想与地位;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抉择。 教学方法:理论分析与多媒体教学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西周文化概述(2学时) 夏商西周,是中国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 一、奴隶制及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二、夏商西周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一)尚忠的夏文化 (二)商文化的宗教特征 (三)西周是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 1、分封制与统一化的文明进程 分封制的特点与意义: 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制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也对商遗民进行了 分割,"殷民六族"给鲁,"七族"给卫,"顽民"归周。最大好处是为渐渐消除族群见的仇恨乃至文化界 限,提供了前提和保证。此外,有意利用婚姻广泛与异姓贵族建立稳固的亲戚关系。西周王朝的历 史功绩在于它"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 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时间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分封制是一种富有 弹性上午制度,与后代王权专制有重大的区别,那种认为中国自周代就是专制社会的看法是不符合 实际的。 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分封的国家必须因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 卫国”启以商政”,晋国”启以夏政”,鲁变俗革礼,齐广开鱼盐之利。分封制超出制度本身的意义,是 多姿多彩的上古文化局面的开辟,到春秋战国时才有"百家"文化。二、中华民族的形成 "华夏"是多民族的共称—中国远古部落的三大集团—东西两大部落集团的斗争与融合 上古文化的分布 华夏文化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 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东夷文化集团: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思考与讨论: 1、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多元发生的观点? 2、 试述中西古代神话的异同点。 3、 原始宗教形式有哪些? 4、 原始艺术有哪些形式? 5、 组织一次去历史博物馆的参观活动,感受中国原始文化成就。 第四章夏商西周文化(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这一时期由神本走向人本,由尊命尊神走向尊礼尚德的发展过程,及其 在中国文化史上里程碑性的意义;理解青铜文化特点;掌握分封制的意义,掌握《周易》的主要内 容与价值,领会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抉择。 重点与难点:《周易》思想与地位;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抉择。 教学方法:理论分析与多媒体教学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夏商西周文化概述(2学时) 夏商西周,是中国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 一、奴隶制及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二、夏商西周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一)尚忠的夏文化 (二)商文化的宗教特征 (三)西周是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 1、分封制与统一化的文明进程 分封制的特点与意义: 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制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也对商遗民进行了 分割,"殷民六族"给鲁,"七族"给卫,"顽民"归周。最大好处是为渐渐消除族群见的仇恨乃至文化界 限,提供了前提和保证。此外,有意利用婚姻广泛与异姓贵族建立稳固的亲戚关系。西周王朝的历 史功绩在于它"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 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时间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分封制是一种富有 弹性上午制度,与后代王权专制有重大的区别,那种认为中国自周代就是专制社会的看法是不符合 实际的。 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分封的国家必须因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 卫国"启以商政",晋国"启以夏政",鲁变俗革礼,齐广开鱼盐之利。分封制超出制度本身的意义,是 多姿多彩的上古文化局面的开辟,到春秋战国时才有"百家"文化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