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 在劳动关系转型问题研究中,《美国产业关系的转型》(1986)①一书的观点及 方法对后来劳动关系转型的研究有重要影响。此后近十年中,劳动关系的转型研究 成为国际劳动关系学界的热点,争论的关键在于人们对于“转型”概念界定以及研 究方法和角度的差异。②艾里克森(C. Erickson)等通过区分“非根本性改变”与 转型”、“渐进式转型”与“激进式转型”概念,提出劳动关系的转型必然意味着劳 动关系深层结构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③布鲁林(G. Bruin)的研究重点探讨了基 层、地区和国家三级工会在这一变化中的作用及意义。④国际产业关系协会2003年 的年会就亚洲国家或地区,特别是韩国、中国台湾和菲律宾的劳动关系转型问题进 行了专题讨论。⑤克里斯·豪威(C.Howl)在研究法国劳动关系转型过程后,发 现两个悖论:一是在工会力量衰落的同时,大量的社会对话和工人代表制度被注入 公司层面;二是在法国部分地区出现劳动力市场集中调节弱化的同时,法国政府在 劳动关系系统的重构过程中仍扮演了核心角色。他指出,劳动关系的制度变革在缺 乏政府积极干预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无论是雇主还是工会,都不可能单独创 设持久的劳动关系制度。⑥ 随着中国国企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市场化的劳动关系逐步形成, 劳动关系和劳动者权益问题开始凸显。1990年代关于劳动关系转型的主要问题是劳 动关系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陈佩华( Anita Chan)首次用组合主义为理 论工具,提出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国家组合主义将逐步过渡到社会组合 主义。⑦库鲁维拉( Sarosh Kuruvilla)在研究日本等7个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的劳 动关系后,指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劳动关系系统是对环境的渐进适应, 中国和韩国的劳动关系则属于根本性转型。⑧但以上研究对于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 ①托马斯·寇肯、哈瑞·卡兹、罗伯特·麦克西:《美国产业关系的转型》,朱飞、王侃 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第1-12页。 @23 Christopher L. Erickson and Sarosh Kuruvilla, "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 Transformation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vol. 52, no 1, 1998, pp 3-21 4 G. Brul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wedish Industrial Relations from Below,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mocracy, vol 21, no 2, 2000, pp. 237-251 6 Dong-One Kim and Seongsu Kim,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Asia: Transformation or Transition? Industrial Relations a Journal of Economy and Society, vol 42, no. 3 2003,pp.311-314 6 Chris Howell, "The Transformation of French Industrial Relations: Labor Representation and the State in a Post-Dirigiste Era, "Politics Society, vol 37, no 2, 2009, pp.229-225 ⑦陈佩华:《革命乎?组合主义乎?—后毛泽东时期的工会和工人运动》,《当代中国研 究》1994年第4期;参见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一当代中国的劳动问 题》,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第1—29页 8 Sarosh Kuruvilla, "The Linkages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ies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93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 在劳动关系转型问题研究中,《美国产业关系的转型》 (1986)① 一书的观点及 方法对后来劳动关系转型的研究有重要影响。此后近十年中,劳动关系的转型研究 成为国际劳动关系学界的热点 ,争论 的关键在于人们对于 “转型”概念界定 以及研 究方法和角度的差异。② 艾里克森 (C.Erickson)等通过区分 “非根本性改变”与 “转型”、“渐进式转型”与 “激进式转型"概念 ,提出劳动关系的转型必然意味着劳 动关 系深层 结构发生 了更为显著 的变化 。③布鲁林 (G.Brulin) 的研究 重点探讨 了基 层 、地 区和 国家三级工会在这一 变化 中的作用 及 意义 。④国际产业关 系协会 2003年 的年会就 亚洲 国家或地 区 ,特别是 韩 国、中 国台湾 和菲律 宾 的劳 动关 系转 型 问题进 行了专题讨论 。⑤ 克里斯 ·豪威 (C.Howel1)在研究法 国劳动关系转型过程后 ,发 现两个悖论 :一是在工会力量衰 落 的同时 ,大量 的社 会对话 和工人 代表制 度被注人 公 司层 面 ;二是在法 国部分地 区出现劳动 力市场 集 中调节 弱化 的 同时 ,法 国政府在 劳动关 系系统 的重构过程 中仍扮 演 了核心角色 。他指 出 ,劳动关 系 的制度 变革在缺 乏政府积极干预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无论是雇主还是工会 ,都不可能单独创 设持久 的劳动关系制度 。⑥ 随着 中国 国企 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 的实施 ,市场化 的劳动关 系逐步形成 , 劳动关系和劳动者权益问题开始凸显。1990年代关于劳动关系转型的主要 问题是劳 动关系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陈佩华 (AnitaChan)首次用组合主义为理 论工具 ,提出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 的过程 中,国家组合主义将逐步过渡到社会组合 主义 。⑦ 库鲁维拉 (SaroshKuruvilla)在研 究 日本 等 7个有 代表性 的亚洲 国家 的劳 动关 系后 ,指出新 加坡 、马来西 亚 和菲律 宾 的劳动关 系系统 是对 环 境 的渐进 适应 , 中国和韩 国的劳动关系则属 于根本 性转型 。⑧ 但 以上研究 对于 劳动关 系集体 化转 型 ① 托马斯 ·寇肯、哈瑞 ·卡兹、罗伯特 ·麦克西:《美 国产业关 系的转型》,朱飞、王侃 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 障出版社,2008年,第 1一l2页。 ② ③ ChristopherL.EricksonandSaroshKuruvilla,“IndustrialRelationsSystem Transforrnation,” r 砌 Zand LaborRelationsReview ,vo1.52,no。1,1998,PP.3—21. ④ G.Brulin,“TheTransformation ofSwedishIndustrialRelationsfrom Below,”Economicand Ind ustrialDemocracy,vo1.21,no.2,2000,PP.237—251. ⑤ Dong—OneKim and SeongsuKim,“IndustrialRelationsin Asia:Transformationor Transition?”IndustrialRelations:A JournalofEconomyandSociety,vo1.42,no.3, 2003,PP.311—314. ⑥ ChrisHowell,“TheTransformationofFrenchIndustrialRelations:LaborRepresentationand theStateinaPost-DirigisteEra,”Politics& Society,vo1.37,no.2,2009,PP.229—225. ⑦ 陈佩华 :《革命乎?组合主义乎?—— 后毛泽东时期 的工会和工人运动》,《当代 中国研 究》1994年 第 4期;参见常凯主编:《劳动关系 ·劳动者 ·劳权一——当代 中国的劳动问 题》,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第 1~29页。 ⑧ SaroshKLLru lla,“TheLinkagesBetweenIndustrializationStrategiesand IndustrialRelations/ · 93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